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想和行动之中。不同民族的隐喻概念体系又植根于具体的社会文化之中。英汉两种语言里都具有较为系统的味觉词汇。其中四种基本味觉的词汇范畴中的概念隐喻投射具有较大的同一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大同小异"的关系,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层面上存在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2.
词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可以看到文化蕴涵在词汇中得到多方面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英汉民族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英汉两种语言按照各自的方式对主客观世界进行不同的观察和认知,形成不同的词汇系统。在翻译实践中,源语表达文化的独特词语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等或契合的词,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词汇空缺”(leal gap)。词汇空缺分布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构成了翻译活动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4.
英汉新闻中的概念隐喻所体现的认知策略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新闻报道中都有大量的隐喻性语言,既有失去新鲜性的死喻,也有新隐喻,这些隐喻体现了人脑的深层认知机制。通过对比英汉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包括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揭示了英语和汉语在认知策略上的异同:在以人类自身为认知的出发点的空间隐喻和以人体为始源域的隐喻以及某些实体隐喻中,英汉两种语言呈现相似的认知策略,而一些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隐喻则呈现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任何语言都需依托于自己的文化背景。文化是民族差异的标志,而语言又像镜子一样将这种差异反映出来。因此,学习一门外语不仅仅是学习其语音、语法、词汇等体系,更意味着要学习目的语(targetlanguage)所反映的思想、风俗及社会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学习其“内在语言”。词汇,尤其是实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最终也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英汉实词对比,不仅能反映出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别,反过来这些差别也能加深我们对英汉词汇的理解。通过考察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本文总结了五种实词对比方式,旨在探索词汇与文化的关系,从而减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6.
从英汉双语范畴化差异的角度论证"双元结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元结构”理论认为,成年人外语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一认知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心理机制。该理论已经得到了神经语言学和听、读技能实验方面的一些证据支持,但至今还无人从认知语言学这一以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为核心的科学领域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英汉双语认知范畴化差异为视角,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双元结构”理论进行了论证。研究发现,英汉双语词汇所反映的范畴仅有22%完全重合,高达78%的范畴存在着包含、部分重合或空缺等复杂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建立英语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对以母语为基础所切分的世界进行相应的范畴化调整,逐渐构建起与母语的认知结构有别的外语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域是空间域。当我们把空间关系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时,就形成了空间隐喻。本文从认识理论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空间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探索语言的共性及认识风格的异同,有助于外语教学及翻译。  相似文献   

8.
人体隐喻化对人类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脸、面"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运用英汉语料,对英汉"脸、面"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揭示两种语言中"脸、面"词汇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词语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并与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承载极大文化负荷。在词语概念意义基础上增添附加的民族文化含义,读者要了解民族文化背景才能理解,这种语义称之为国俗语义。由于文化差异,一种语言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词汇,这种现象称为国俗语义词汇空缺现象。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造成英汉语国俗语义词汇空缺现象的重要原因。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探讨英汉国俗语义空缺现象,指出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主义和隐喻理论是解释英汉国俗语义空缺现象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外来词在报纸语言中作为隐喻概念中的源域概念出现,并与汉语词汇共同组成合成词,描述中国社会现象,反映了语言使用者认知事物的普遍规律,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认可,这种主观认知和两种文化的融合必定会丰富汉语语言机制。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而成为跨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表达是一个认知过程,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对语言的认知经验不尽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只有正确理解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正确理解英语词汇的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信息得以交流和传播,文明得以继承和发展的载体。因此,了解英汉两种语言词汇信息量的大小对于把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文章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各种文体的语篇进行对比分析,澄清一些误识,进一步探讨造成英汉词汇信息量大小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认知语言学界的热评。莱氏的概念隐喻,主要关注语言的共时层面,对历时层面关注不够,在许多方面引发了争议。《隐喻,词源和文化:基于语料库的探索和方法论反思》采用比较词源学与比较互证的研究方法,利用英汉平行对应词汇隐喻语料库,从共时、历时的角度,对英汉词汇化隐喻进行了详尽的探讨,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中概念隐喻和隐喻词汇的文化理据。该书既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的补充与修正,又是对词汇化隐喻研究的全新探索,将在语言教学、翻译和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意蕴差异性,普遍存在英汉“词汇真空”现象。从跨文化角度探究英汉“词汇真空”现象的特征:词汇完全真空、词汇部分真空和词汇真空下的文化冲突。为了促进两种语言文化交流,重点探究了英汉“词汇真空”的归化法与异化法、意译法与音译法、改译法与借译法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从英汉颜色词语义认知模式看文化心理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认知模式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主要分析多义词各义项是怎样围绕原型义项构成关联,从而揭示出多义词各义项得以形成的认知背景,即认知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英汉颜色词汇语义认知模式的异同,以此探讨两种语言中主要颜色词汇的文化心理图式之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下位范畴词的词汇构成层面的对比研究 ,以及认知范畴的历史变迁性两个角度来说明基本层次范畴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7.
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和对英汉视觉词汇隐喻语料的系统考查和分析,论文论证了语言的隐喻化过程就是人类借助具体对抽象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产生了丰富的概念隐喻和词汇面的隐喻表达,使隐喻性思维成为词义进化和延伸的重要理据,它还连接起语言、认知和身体经验。这种隐喻认知模式层层架起从基本具体经验到高级抽象经验之间的桥梁,并在语言层面留下了轨迹。循着英汉两种语言隐喻性视觉词汇语料的轨迹,论文进一步探析了隐喻认知系统的路径:即一个由五个认知层面组成的"树形"层级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文化—身体经验—意象图式—概念隐喻—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18.
量词或表量结构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而且一部分量词或表量结构还具有隐喻性。本文基于隐喻的相关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量词结构中的隐喻现象分类进行探讨,并对此结构的形成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英汉语量词和名词的隐喻搭配体现了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观察视角,反映了认知主体对计量名词所代表的范畴的理解和认识。认识突显和相似性是名量隐喻性搭配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量词或表量结构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而且一部分量词或表量结构还具有隐喻性。本文基于隐喻的相关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量词结构中的隐喻现象分类进行探讨,并对此结构的形成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英汉语量词和名词的隐喻搭配体现了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观察视角,反映了认知主体对计量名词所代表的范畴的理解和认识。认识突显和相似性是名量隐喻性搭配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语言反映其相应的文化,而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因子,则是一种直观的文化表现形式。英汉两种语言自诞生至今,各类词汇丰富,与动物有关的习语(成语)和用法很多,这些习语和用法往往具备多种内涵。如果不了解这些内涵,人们在理解两种语言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交际。以“兔”词汇为例,通过比较英汉语言中有关兔子习语(成语)的含义差别,可以管窥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异,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跨文化交际理论,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