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吟诵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是以语言为本位的艺术;新吟唱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一种学习古典诗词的方法,是以音乐为本位的艺术。传统吟诵在吐字发音、用气方式以及音色等方面与新吟唱均有所不同。从传播的角度看,传统吟诵是读书的方法,是教学的手段,举一反三是传统吟诵最突出的特点;新吟唱则不具备这些优势,不能以同一曲调去吟唱第二首诗词。传统吟诵与新吟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传统吟诵与音乐的演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吟诵是按照一定韵律和节奏诵读古典诗文的传统方式。2009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华吟诵周”活动中,出现了风格不同的四种吟诵模式。这四种吟诵模式大致可分为传统吟诵模式和与音乐演唱非常接近的吟诵模式.表现出传统吟诵与音乐演唱复杂的关系。从相同方面看,传统吟诵与音乐演唱都属于演唱艺术范畴,内容与形式都达到高度的统一。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那就是传统吟诵与音乐演唱实际上是同源异流+从艺术表现手段和临场演唱技术上差别极大.在学习、传授方式上也迥然不同。认识到传统吟诵与音乐演唱的关系,对我们了解吟诵之学的现状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古典诗词文章吟诵的三要素之一。不同吟者吟同一文体作品的音调,通常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吟诵音调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样式。文章着重透过常州吟诵,次及其他地区的实例,论述各种文体吟诵音调的基本结构样式,进而从总体上探讨吟诵音调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样式。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古典诗词文章吟诵的三要素之一。不同吟者吟同一文体作品的音调,通常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吟诵音调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样式。文章着重透过"常州吟诵",次及其他地区的实例,论述各种文体吟诵音调的基本结构样式,进而从总体上探讨吟诵音调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样式。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比“民族音乐教育”的提法更准确,内涵更广,立足更高。中华民族音乐母语应该是中国传统音乐,不包括中国新音乐。诗词吟诵音乐是中国传统人文音乐的要项,是实施音乐母语教育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 我对于吟诵是这样一个看法:语言变成音乐,是一步一步上升的,大概可以分四五层,吟诵是初步的音乐,和尚念经也是音乐,它的水平比吟诵要高一点,最高层是新式的音乐.  相似文献   

7.
秦德祥先生是"常州吟诵"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近30年来,他为"常州吟诵"的采集、研究、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在吟诵音乐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词的吟诵活动在古代乃至近代一直都存在着,而真正优秀的词作也都需要符合音乐和声律两方面的要求。无论是就体式的形成还是就其创作方法而言,词都与以格律诗为主体的唐诗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从吟诵角度来看,律句较多的词作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只要能够准确判断出词句和律句的关系,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就能够自由地进行吟诵了。  相似文献   

9.
赵元任是近现代对我国传统古诗文吟诵开展田野调查的先驱,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州吟诵”的杰出代表。吟诵研究是赵元任个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海外吟诵资料和研究资料为国内所未见,弥足珍贵。赵元任为吟诵研究树立范式,其早期的田野调查、海外教学实践与吟诵活动,对当前国内吟诵传承、海内外吟诵教学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华锺彦先生是中国当代吟诵学及其研究的先驱,为传统吟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整理其研究成果时,发现其吟诵传承线索不够明晰。经过搜寻,发现华锺彦先生的吟诵调来自河北高步瀛先生,高步瀛承自桐城派吴汝纶先生。即华锺彦先生的吟诵调应该来自安徽桐城派。  相似文献   

11.
秦德祥先生高中毕业,未经任何专业音乐学习,却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成为当前我国颇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理论家、传统音乐理论家、吟诵音乐第一人。文章回顾了秦先生人生音乐之旅的三个阶段——报考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研究、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特别对秦先生退休后为吟诵音乐的收集、保护、研究、传承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力图展现一位音乐家独特的人生足迹。  相似文献   

12.
浅析《格萨尔》说唱音乐的吟诵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说唱音乐诸形态,各具特性但又具有共性。即遵循说唱音乐的叙事特点,音乐与语言相互依赖、相互融合、完美结合而构成其吟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出发,重点阐述了古典诗歌鉴赏的四个基本要素:吟诵、体悟、联想、想象,并提出教师要学一点美育理论,懂一点艺术知识,多一点艺术活动,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4.
歌与诵,作为中国诗歌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在不同时期交替起着重要作用。只是歌诗亦可诵,而诵诗不可歌。以吟诵为唯一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纯粹的诵诗的出现,当在汉代。到了魏晋,"诵"开始取代"歌"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这可以从文献记载与现存的诵诗数量两方面得到印证。伴随着吟诵盛世的到来,与音乐脱离的诗,不再需要以歌为载体,诗歌语言本身的节奏音律得以突显,中国的诗歌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文人诗歌的时代至此开启。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发展成熟的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往往是多种艺术形式以各自不同的比例烘托出来的。音乐和诗词的结合就说明了多种艺术形式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当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与其结合在一起时,诗词就以立体而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有利于诗词和古代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使歌唱的作品更加丰富,歌唱的风格更加多样化,从而对演唱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1971年,在美国"中国口传暨表演文学研究会"(CHINOPERL)第三次年会上,程曦先生结合3份文字资料宣读论文,以《哀江南赋序》为例演示、讲解骈文吟诵,并和与会学者探讨韵文吟诵.程曦的论骈文吟诵是对骈文这一特殊文体吟诵方法的详细论说,录音、演示文稿与理论研究完整保留的,至今吟诵界只此一份,在吟诵特别是骈文吟诵成为绝学的今天,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近20年来先后两次较大规模地抢救性采录,获得大量第一手录音录像资料的基础上,"常州吟诵"以单项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作者以亲历者身份,叙述采录和申报的全过程,并以切身体会论述了对该项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离怀别苦,愁思绵绵,这个主题在古代人写的诗词文章里,不知几十几百遍地重复着,可是,当我们吟诵着这些描写愁绪愁思的名句名篇时,非但没有雷同之感,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欣赏描写愁绪愁思的新的形象和新的意境,有时往往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同时还能不断地领会到作者的艺术匠心.诗词里所抒写的离愁别绪,不是概括、抽象的说理,而是具体而细微的形象,它似乎可以捉摸到、感受到.词人对“愁”的运用,可谓颇具“妙”处.  相似文献   

19.
从诗词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谈起,然后从诗词的声律艺术、概括艺术与文章标题的制作;诗词与语言修养;报刊错例举要;两个极端和误导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报刊编辑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及方法。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吟诵学会成立于2012年10月12日,由郑州轻工业学院与河南大学联合发起,是中国首家省级吟诵学术团体。该学会以抢救、研究、宣传、传承、发展、推广中华吟诵为首要任务,秘书处设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吟诵作为传统的读书方法,在古典诗文的学习、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