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网络的发展迅速引起了人们交往、存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深刻变革 ,大学生成为这场变革中主体 ,也就是说大学生是从事网络交往活动的主体 ;主体在网络交往中虚拟化 ,成为虚拟主体 ;虚拟主体背后联系着一个现实的大学生 ;虚拟主体的活动必然会对与之相联系的现实大学生产生影响。本文正是针对给思想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超人类主义者预言的赛博人、电子人正成为现实,基于深度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实现,越来越智能的技术正在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智能时代人类的主体性也亟需重新审视与重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作为中介或客体的弱人工智能主体性表现为被奴役的“他者”,本质上是依附于人类意识的“奴隶”。在强人工智能时代,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则具有主体地位的可能性,人类与强人工智能在“主体—主体”的关系模式中将会走向共存于世界之中的超主体性。由强人工智能和人类分别演化的虚拟人和虚拟智人,其主体关系的特点表现为在场交流,虚实空间延伸,以及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阶段与全息形态,Sora通过计算拟真与线性生成的技术机理、专业镜头与感官主义的内容表征、无限输出与随机变量的智能属性,正在生成一个AI视频世界。与前视频化阶段相比:Sora的超级劳动能力意味着其不再是绝对意义上的技术客体;Sora视频呈现的内容不再是真实世界的直接映射与依据;Sora建构的视频世界与以“真实”作为基底的人类社会既形成相互补充、干预的关系,也带来观念对抗和认知负荷,由此引发了主体、客体和本体3个层面的媒介认知的转向。为防止真实世界和人类自身被完全统摄入虚拟化进程之中,建立认知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行动。人们需通过视觉实践消解认知困扰,利用虚拟经验再造现实世界和运用情感力量彰显人类的主体性,在生活世界中做一个富有情感和意志坚定的行动者,合理扩大人类不能被替代之缝隙。  相似文献   

4.
虚拟技术中的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虚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人类哲学思想和观念的巨大变革 ,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便是其中之一。这里就虚拟技术带来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认为虚拟客体的本质是实际上的实在 ,而不是可能性的或真实的实在 ,并在赛伯空间中展开它的广延性。虚拟客体在一个特殊环境中通过显现或远程显现让主体产生感觉性的存在 ,主体在完全的沉浸感中理解虚拟客体。因此 ,虚拟客体具有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被抛实在论 ,主体的理解和表达则是吉布逊的投射性质。在虚拟技术中主客体关系处于一种不可分的状态下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艺术样态,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同时又是与现实世界互为对照、互为表述的镜像世界,仍然具有一种真实的力量。但在真实的艺术表达中,网络文艺创作者过度追求“陌生化”与“异质感”,沉迷于“幻象”与“超真实”的审美体验,符号能指与意义所指不断变化、纠缠与冲撞,导致网络文艺世界逐渐成为一种超级数字场景下符号丛生的伪现实景观,在真实与虚拟的博弈下,现实沦为“表演”,主体也在现实“表演”中走向“他者”。本文以符号学为视角,分析这种文化现象的内在机理并阐释其形式创新与意义生产,从网络文艺的虚拟性“真实”和表演性“真实”着手,论述了网络文艺是一种“虚实”统一的且以能指优势为主导的符号世界。  相似文献   

6.
虚拟式表现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一种“距离”,距离的产生必然会导致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推移,反映在虚拟式的语法结构中就是时态的变化。建构英语虚拟式的语法结构与人类经验结构的“像似性”,得出语法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并受其制约或支配的。  相似文献   

7.
语言中的虚拟移位有别于现实物理世界中的真实移位,指认知主体对客观静止不动的认知对象在心理空间里沿着一定的路径实施扫描而通达移位的一种认知世界。隐喻性或转喻性投射是虚拟移位得以通达的认知机制。此外,本文研究发现表达虚拟移位的语言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完型特征的语法构式,并且具有自身的结构语用意义。本研究表明,动态性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而虚拟移位语言现象就是其中一个有力的明证。  相似文献   

8.
虚拟主体性:主体性发展的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空间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虚拟主体性与现实主体性相比的一个最重要区别在于允许“身体缺场”。这一重要区别引发了虚拟主体性的一系列新特征,诸如:主体智力的空前提高、主体自由度的空前提高、主体开放程度的空前提高。同时,虚拟主体性把主客交融的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虚拟主体性也带来了主体性发展的新问题,如心身关系问题、道德责任问题、自我认同问题及高风险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主体性理论发展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9.
虚拟实践:人类新的实践形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形式,是指主体使用数字化中介手段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实践。实践手段的“数字化”,是虚拟实践突破以往实践的局限,并崛起为一种新型实践形态的基石和标志。虚拟实践不仅促进了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生存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而且也正在强有力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时代。虚实交融将构成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洛克的经验世界里,“抽象观念”的形成与表现总是不可避免,人类的经验过程总是要伴随着“抽象观念”的存在过程。洛克的“抽象观念”具备经验意义上的心灵位置和内容,它体现为洛克式的“抽象观念”实在,表现了这种“实在”的“名”就是人类经验的自然语言形式。语义世界的“抽象观念”出于心灵中的本源,它与自然语言形式的关系确立自由而任意。“抽象观念”于心灵和语言的经验之中并非总是保持了自身的同一性,所有作为经验对象或结果的“名”与“实”关系并非具备一种必然性的统一基础。“抽象观念”的“名”“实”区分与统一唯有回到理性主体存在的世界里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相似文献   

11.
快速发展中的5G技术正在重塑互联网时代,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和集成创新为包装设计创新提供了契机,新的理念、方法、技术与包装设计的结合,为提升包装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思路。5G技术助力下,增强现实技术将从基础改变用户与包装之间的信息交互方式,用户的消费行为、生活习惯都将受到影响从而发生改变。在增强现实技术和第五代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以黄山太平猴魁手工制茶工艺为对象,贯彻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从用户与包装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重点关注目标用户、虚拟模型以及真实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行为,形成虚实结合度较高的交互式包装设计方案,探索在信息化时代下如何带给包装用户更丰富的体验内容和更顺畅的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12.
增强现实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延伸,它强调将真实环境与虚拟世界融合在一起,从而营造一种真实学习情境。幼儿园教学活动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幼儿在其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增强现实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核心价值体现为个体与环境的交互、现实与虚拟的融合、时间和空间的拉近以及我者和他者的协作;就增强现实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出了增强现实教学、增强现实学习环境、和增强现实实验室的方案,以期促进科学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为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城市街道网络空间认知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起一个街道网络空间认知实验,对人在城市中的空间认知行为进行研究,并最终建立起街道网络空间形态同主观认知间的关联。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第一次得以应用于城市这一复杂对象的研究中。通过对实验的总结,归纳出在城市及建筑研究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方法和工作流程,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活动方式以及社会互动关系,对个体的道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积极的意义看,网络通过传播多元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信仰,引发道德冲突,促进个体道德思维的发展;通过创造"网络群体",扩大了个体交往的道德环境;通过创设的"虚拟现实"环境,帮助个体进行角色承担的情感体验.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技术也对个体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伴随虚拟技术的兴起,人类借助简洁的“0”和“1”代码,对整个世界进行数据编码、解码,形成了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贮存和传输的标准化。在数字化对传统世界意义祛魅的背景下,虚拟技术作为一种派生和创设虚拟现实的工具和中介系统,以数字化属性祛除哲学的传统意义,推动哲学的变革,不仅中介实践,形成虚拟实践,实现哲学结构的根本变革,而且中介哲学思维方式,形成虚拟思维方式,促进虚拟实践与虚拟认识统一;不仅中介哲学认识,形成虚拟认识,导致可能性规范现实性的认识运动,而且中介哲学研究方法,形成哲学实验,推动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形式上虚拟性和本质上现实性的统一。虚拟生存是现实生存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呈现。虚拟主体是现实主体的符号化身,体现出现实主体的各种欲求和行为预期。虚拟社会关系的基础仍源于现实社会,并孕育着、蕴涵着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虚拟生存是与现实社会互动的开放性的创新过程,不仅要遵守虚拟社会的各种技术与伦理规范,更要遵守现实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7.
虚拟是人们构成可能与现实之间的中介与媒质,是从现实中的不可能的可能性向抽象的、现实的可能.主体间性是虚拟哲学对传统实践观的"真实"挑战,它突破了现代哲学中人与对象间的基于改造和被改造的活动而激活的认识与被认识的活动的领域.由现实性向虚拟性过渡,是当今时代哲学主题的转向之一.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已经看到了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人的感官和理性所中介的性质。王守仁的“心即理”的“致良知”说,虽然属于主观论的命题,但深刻揭示了人的认识被人的认识结构(先已形成的认知图式、理性框架)所中介的性质。王廷相的“思与见闻之会”说、方以智的“质测即藏通几”说、王夫之关于形神物遇而知的理论则更是对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认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作出了统一性论述。  相似文献   

19.
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用户接口技术,它通过给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直观而自然的实时感和交互手段,最大限度方便人机的交互操作,而不需要进行繁琐的敲打键盘输入,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虚拟现实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三个基本特征。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园林规划设计可以得到全方位的观察和设计效果,同时可以展示园林空间的整体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远距离浏览、辅助设计、辅助决策和公众参与。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包括虚拟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像生成技术、交互技术、系统集成技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大园林景观设计者的积极参与,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上的应用必将带动园林设计方法论、园林设计本质的革新。  相似文献   

20.
虚拟真实是数字化技术自动生成的人机互动仿真系统,网络文学是对它的文化表达。探讨网络文学的虚拟真实需要从艺术美学上廓清其学理维度:即虚拟真实的图像化呈现方式,将引发互联网上语言文本与多媒体文本的互文性审美新变;虚拟真实所蕴含的虚与实的超越逻辑,将创设人与对象之间的新型审美关系;虚拟真实所依凭的时空内生性,将达成人的开放性与未完成性的技术化审美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