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家电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家电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建立了家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了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海尔、海信作为我国家电产业的代表,同国际上先进的家电企业松下、惠而浦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通过评判,可以发现我国家电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为我国家电产业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角度构建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模糊一致偏好关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多级可拓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该指标体系能较全面地反映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多级可拓综合评价模型既能给出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关联度并确定所属等级,又能分析各指标的优劣,为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结果表明,所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国内企业有广泛的适用性,它清楚地反映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同时,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身的特征,可以从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方面来构建其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高新技术产业评价模型.通过运用该模型对长沙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实际评价,发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和制度竞争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模糊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自主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创新基础,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三个方面选取11 个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模糊评价方法对我国东、中、西各区域典型省份进行实证研究;这种研究方法避免了传统的在综合评价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遇到的权重赋值的人为性问题,使得实证结果更加科学、客观。研究表明,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梯度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区域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选取2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构建了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差变换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测算,揭示了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河南省省情,提出了提升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企业自主创新的特征表现为战略性、主动性和主导性.围绕这三个特征,以技术创新和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从战略、组织行为、能力和创新绩效四个方面提炼出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指标.借鉴平衡积分卡(BSC)的观点,可以发现各项指标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依据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一个战略性评价模型,能够为综合评价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欧阳钢桥  黄敏 《今日南国》2010,(8):F0002-F0002,1
南宁高新区自主创新步履不是在快走,而是在快跑。笔者近日拿到一组数字显示:南宁高新区扎实推进自主创新战略,自主创新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高新区成立至今,累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3420项;  相似文献   

9.
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能帮助企业及时把握自身自主创新工作动态和效果,但相关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且未形成共识。以平衡计分卡思想为指导,并考虑企业自主创新的动态性和战略性以及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16项指标,而网络分析法能克服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运用竞争优势理论修正"基础企业市场"产业竞争力模型,根据因子分析法及主客观赋值法对2008—2010年江苏8个国家级高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江苏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受到产业综合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经济环境竞争力三大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今后的区域竞争中,辽宁老工业基地应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因此,辽宁老工业基地自主创新必须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相结合,和主导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相结合,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相结合,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相结合,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相结合,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区“二次创业”相结合,和促进科技人才向创新人才转变相结合,和营造创新环境相结合。为此,辽宁老工业基地需要选择优势领域开展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创新加快形成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新区“二次创业”,建立高素质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加快自主创新环境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地区高新区创新环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以往有关创新环境构成维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新区的特点,构建了高新区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物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合理论和欧氏贴近度的概念,建立了高新区创新环境的评价模型,对环渤海地区九个高新区进行实证研究,从而为高新区提升创新环境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新区创新能力反映的是"环境支撑—组织运行—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能力形成过程的价值逻辑。文章据此提出了以组织运行能力为核心的高新区创新能力四维理论模型,构建了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体较弱,且存在巨大差异;各分项能力指数除环境支撑能力略好外,其余各分项指标均较弱,尤其是组织运行能力。因此,提升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要遵循高新区创新能力形成的价值逻辑,健全完善高新区创新网络体系,积极引导高新区发展方向,避免高新区偏离创新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4.
针对湖南省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运用DEA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2000-2011年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通过MATLAB建模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不高,在研究人员和经费方面存在较大过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创新效率非有效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如何正确地评估高新技术的价值是推广高新技术、加快创新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传统评估方法存在的不足,根据高新技术的特点,尝试引入实物期权法,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实物期权法应用于高新技术价值评估的优点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是关系着中国各高新技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评价问题的高维复杂性,神经网络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存在着训练准则和分类准则不一致的问题。采用一种区域映射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从区域到区域的映射比区域到点的映射更快、更好,保证了神经网络训练准则与实际分类准则的一致性,具有比前馈式神经网络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高的分类精度。利用区域映射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高新技术园区投入产出绩效进行智能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深入考察国内先进的高新区,结合无锡新区的具体实际,文章提出无锡新区在未来发展中要以世界眼光高标准前瞻性定位,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并通过改革创新重构无锡新区作为高新区的体制机制优势。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以往有关雇主吸引力构成维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新区特点,构建了其雇主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物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合理论和欧氏贴近度的概念,建立了高新区雇主吸引力的评价模型,对环渤海地区九个高新区进行实证研究,从而为高新区提高雇主吸引力、吸引目标人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农业高新技术是未来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对农业高新技术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 ,认为农业高新技术可以从其创新性、渗透性、经济效益贡献率、标准化水平、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风险性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如何评价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联动效应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问题,基于技术创新、产业联动效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维度的突破带动型高新技术产业经济联动性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相对科学地评价不同高新技术产业经济联动性的强弱。而从评价结果来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后着力点可适当地考虑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再到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同时,在突破带动型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过程研究中发现,国家需求、产业创新和经济联动是突破带动型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过程的三大要素,其主要影响因素存在于产业创新过程中,包括政策系统、市场系统和技术系统,因此,发展突破带动型高新技术产业应重点关注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