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祁连小月氏"族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一族源"论的影响下,历来史家都将战国秦汉间曾活动于河西走廊地区月氏及"祁连小月氏"视为同源民族.不过中外历史文献与实物资料表明,河西走廊地区月氏本由突厥、乌孙和羌所组成的一族三源民族."祁连小月氏"虽曾是河西走廊月氏的一部分,但其并不与西迁西域的大月氏同源于突厥族,而实际上则源于羌族.  相似文献   

2.
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出现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入主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先后建立了政权。后赵便是羯族石勒部族建立的政权之一。然而,建立后赵政权的羯族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昙花一现,此后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由于史籍记载羯族俱有“深目高鼻多须”的容貌特征,所以后来学者便有推测羯族种属是印欧人种的倾向。至于羯族种属究竟为那般,各学者看法各异,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因此,本文仅就中国学者有关羯族种属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顾和反思,期望能对羯族种属问题的解决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3.
传世文献中有关羯人西晋时活动的记载颇为罕见,意味着该族人口不多,部落组织正在离散.晋末并州一带的杂胡与匈奴已有明确界限,羯胡被视为杂胡而不属于匈奴的范围.史家将羯胡称为"杂胡"或"匈奴别部",其实是与五部屠各或匈奴五部相对而言的.羯胡首领石勒起兵之际麾下同姓人物极少,其本部兵力与刘渊的五部屠各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石勒最初在刘渊政权下组建的胡人武装,其成员多为各种杂胡而未必都是羯族.石勒转战河北后开始大规模扩军,此前被成批卖往河北的并州杂胡纷纷加入其军团.石勒建国后为提升诸胡地位而称其为"国人",羯胡人数骤然增加并达到惊人的数目.羯胡的语言、风俗及状貌与康居等西域胡相同,西域胡在后赵羯胡之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可信的.后赵末冉闵鼓动汉人灭绝羯胡,各地的西域胡也一并遭到大规模清洗.并州杂胡的民族认同与河北流民的地域认同,成为石勒羯胡政权核心群体得以凝聚的重要纽带.正是凭借这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基础,后赵在与前赵的军事对抗中逐渐占据优势,并州杂胡也最终取代五部屠各,成为十六国初期北部中国新的异族统治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秦始皇帝统一中国以前甘肃地区的民族,计有黄帝、周、赢秦、犬戎、氐、羌、大夏、月氏、义渠、乌氏等族。其中有发源于甘肃者,有发源并长期活动于甘肃者,还有一度活动于甘肃者。他们很早就与中原地区的民族和政权发生联系,并相互斗争,在斗争中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甘肃的民族(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秦始皇帝统一中国以前甘肃地区的民族。计有黄帝、周、赢秦、大戎、氏、羌、大夏、月氏、义渠、乌氏等族。其中有发源于甘肃者,有发源并长期活动于甘肃者,还有一度活动于甘肃者。它们很早就与中原地区的民族和政权发生联系,并相互斗争,在斗争中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6.
昭武九姓族源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昭武九姓历史、文化及其与月氏的关系后认为,昭武九姓是一支独立民族,具有悠久历史,并非月氏人后裔,并就历史文献中出现这一错误记载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公元七——八世纪塔里木盆地的维吾尔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史学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在公元八四○年之前塔里木盆地没有或者极少有维吾尔族,只有到了公元八四○年漠北回鹘汗国被击散后,西迁了一部分维吾尔人到塔里木盆地,才形成为那里的主体民族。照此说法,公元八四○年以前塔里木盆地有什么民族呢?有的说是伊兰族,有的说是月氏族,有的说是塞种,有的说是羌族,有的说是印度人,有些人说是“土著人”。可是今天的现实,却是近六百万的维吾尔族,百分之九十在塔里木盆地。他们的语言、文字、体质、面貌、风俗习惯都相同。如果说古代塔里木盆地是伊兰族,或塞种,或月氏,或羌族等为主,那么今天塔里木盆地的主体民族也应该是伊兰等族了?这是一个很值得考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石勒(公元273—333年),字世龙,上党武乡羯族人。他是十六国时期“马上取天下”的英雄。近年来,对他的历史地位及反晋斗争的正义性已有论文涉及,①但对他在十六国时期的立国过程中的军事战略却鲜有论述,本文拟从后赵统一中原的历史过程出发,对石勒的军事战略略作述评,并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9.
战国、秦汉之际 ,月氏和乌孙活动的“敦煌、祁连间”即指今河西走廊敦煌至酒泉、张掖一带 ,分布于河西走廊东西部的沙井文化和骟马文化就是月氏和乌孙活动的遗存。不久 ,月氏打败乌孙而独占了河西走廊。约在汉文帝时 ,由于匈奴的崛起 ,月氏又被迫退出河西。此后 ,一直到汉武帝元狩二年以前 ,河西始终处于匈奴控制下。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觉域派羯磨会供仪轨,在觉域派教法仪轨中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乃修持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尝试着从宗教人类学的视角,将其作为文化时空中的人的宗教实践活动和过程,来解读和阐明会供羯磨仪轨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意蕴和功能的同时,还关注羯磨会供仪轨在觉域派教法中的运用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明综述了新世纪的时代特点,指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及其少数民族之一的回族,在“千禧”、“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挑战中应有的清醒认识;进而对族人在中国的出现、群体形成被认同、及其文化、民族过程,作了粗线条地反观;在对回族研究的基础、条件、得失有所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据回族发展、分布时空、族群与文化、文献积累诸特点,对回族的研究迫切需要加强对基础性社科之一的社会学及人类学的关注。以便准确认识回族的文化面貌,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秽人和貊人 ,历来都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以考古资料为基础 ,结合对不同时期文献资料的考证 ,提出秽人和貊人在先秦时期应是两个人类集团的称谓。将公元前10 0 0年到公元前 3世纪东北亚系青铜文化分为两个主要系统 :一个系统分布在辽西和辽河流域 ,应是先秦时期貊人所创造的文化 ;另一个系统分布在辽东、吉长地区和朝鲜半岛 ,应是先秦时期秽人所创造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格斯尔是藏族和蒙古族史诗<格(萨)斯尔>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随着<格斯尔>在蒙古族地区的广泛流传,格斯尔形象在蒙古人心中也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他们崇拜的人物.蒙古人对格斯尔英雄的信仰崇拜,集中体现在风物传说、寺庙、敖包、祭祀、那达慕、家教等诸方面.这些崇拜既熔铸了蒙古人的审美情趣,又蕴藏着蒙古人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吐谷浑经历着游牧民族一般具有的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宗法奴隶制社会 ,并在中原王朝及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向封建制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15.
族群是在跨文化的边界中相互交融、相互对话而产生的群体。由于生态环境的置换,族群认同的核心内容语言、信仰、生计方式随之发生变化。湘西地区的瓦乡人长期在苗族与汉族之间的崇山峻岭与溪流水域中迁徙,其语言表现为佶曲聱牙的非苗非汉的混合语言,其生计方式也由农耕方式发展到捕鱼、淘金、运输等多业并举,最能体现其族群认同的宗教信仰盘瓠崇拜的内涵也发生变化,呈现出儒释道多神混合的形态。湘西地区的瓦乡人族群认同变迁的个案论证了在跨文化的互动与对话中生态环境的置换是族群认同变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鄂伦春族实现新跨越的关键在教育;通过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努力提高鄂伦春族人口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实现鄂伦春族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大城市回族社区承担着如下一些社会文化功能 :为回族群众提供清真食品和伊斯兰文化空间 ,为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提供城市文化资本 ,促进回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为全国穆斯林提供城市化、现代化的支撑和基地 ,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和中国穆斯林的“桥梁” ,等等。但是 ,大城市回族社区却普遍存在着回民人口减少、伊斯兰文化后继乏人、面临拆迁改造等一系列问题 ,这使得城市回族社区难以承担它本身应该承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马娟 《回族研究》2002,(4):51-55
本文根据《元史》和元人笔记《解醒语》的有关记载,从其所处历史环境、仕途沉浮及其与回回人、汉人的关系方面对元代回回丞相倒剌沙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试图反映元代色目人内部之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街津口赫哲族基础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能对改善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泰北泰庸人与老挝泰佬人虽然是不同国家、地区的民族,但却是同源民族,而且分化时间较晚.加上泰庸人通过泰庸文化圈对老挝泰佬人进行过文化输出,使得两个民族之间进一步加深了文化方面的相似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两个民族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兄弟之邦”的友谊,主体民族的统治阶层之间也保持着相互联姻、共御强敌的协作关系,极少发生冲突与争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