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儒家生命伦理思想之传统始于先秦时期对人性的探讨,这一时期人本主义光辉是"人是目的"这一生命伦理原则的第一次集中展现。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社会治理的重心从秩序追求转向效用追求,人类伦理精神之光整体黯淡下去,呈现出一种"弥散性"的价值生态。儒家生命伦理思想传统在近代遭遇的挫折是人类道德形态演进历史的"快放",从重视生命伦理到陷入生命价值虚无之中,"变"与"常"之间的张力展示了中国近现代伦理学的形态演进过程,在这一由"濒死"到"重生"的蜕变中,儒家生命伦理学开始重新寻求价值重建的基点。  相似文献   

2.
建基于《治世的至理——先秦儒家"分"之伦理研究》一书,从先伦理学路径出发阐释先秦儒家治世之道的逻辑谱系,其基本要义在于:"分名伦和"作为先秦儒家治世伦理文化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形成了儒家理论形态的知识理性。具体来说,"分"是生活世界的本体界定,治世之道的逻辑起点;"名"是价值世界的实践诉求,治世之理的德性归依;"伦"关注现实世界的普遍生活,治世之政的身份定位;"和"构成了理想世界的绝对精神,承载治世之道的知识传承。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西方文化价值模式分别为天人合一的价值模式和天人相分的价值模式.人类本应有两个世界:感性生命世界和道德理性世界.中国传统儒家否定了人的感性生命世界,因此天人合一的价值模式只剩下一个纯道德的理性世界.西方传统文化肯定人的感性生命的合理性,因此天人相分的价值模式含有感性生命的世界和道德理性世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生命的观察与思考,基于时生命的敬畏之情,先秦儒家先哲逐步形成了其生命敬畏的思想体系,其中包含着珍爱自然生命、关怀社会生命、升华精神生命的生命智慧,浸润着对生命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文章解读中华儒家元典文本,对先秦儒家的生命敬畏观进行分析,通过中国与古希腊的比较,概括先秦儒家生命敬畏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调,主要表现为中国美学家们从现实的生存体验和个体感性生命的视角去思考美学问题,这种立足现实生存的美学理论在人生体验、生活改造和生命安顿这几个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以现代新儒家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现代新儒家美学源于地理疏离、情感疏离和文化疏离;作为体验之学,审美是对人生意义普遍性的发现;作为生命安顿,审美是对工具主义方法论的超越;由"感"而"信"则彰显了儒学的超越向度。现代新儒家以审美来重塑中国人的生活品格和精神世界,体现了现代中国美学精神的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往往植根于其经典之中。《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经典之一,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点睛之作,它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和伦理精神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内核,从中生发的诸多思想源流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在现当代以及世界范围内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生命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的显学,虽滥觞于现代,但因其对于生命的关切而与《中庸》有着一致的内在旨归,即何以成人以及安身立命。《中庸》中饱含生命伦理精神的资源,本文即以此为基,探究《中庸》经典中基于中庸之道、中庸之德、中庸之境三个向度的生命伦理精神,以为应对生命伦理学视域中的伦理难题提供中国式的价值基础与道德语言。  相似文献   

7.
单纯 《东方论坛》2006,(2):5-13
“天命”信仰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它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命起源和最终的归属,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信仰-儒家思想的安身立命之所。它以珍惜人的生命、表达养育之恩的情感为基础,进而推演出家庭伦理、政治原则和生态伦理,以“天人”和谐的形态表达着宇宙论与人生论的统一性,是儒家“民胞物与”的普世伦理的神圣性和平等性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国人表达宗教情怀的一种传统形式。  相似文献   

8.
从儒年到道家共同建构了中国古代最初形态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儒家完成了以现实生活为中心的建功立业这一永恒生命意义价值展示方式,道家完成了以精神自由为内容的以人合道这一永恒生命意义价值展示方式。进而进及“气.象”这一生命的艺术形式,其永恒性在于“象”的“自然性”与象”的”空灵性”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小说的生命原始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文化滋养了沈从文,他总是从湘西文化的视觉度去感受、审视、体悟生命和世界,从"乡下人"的角度做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沈从文努力用湘西原始、古朴、自然、优美的人性建造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对人的生命原始精神进行热情赞颂和充分展现。沈从文小说生命原始精神是从男性形象的野性和强力,女性形象的水一般美的生命特质和不受物质功利污染的情欲性爱等方面得到展现的。  相似文献   

10.
人文性的、价值性的、德育的生命教育在方法上与科学的知识性教育有重大的不同,人文生命教育是生命的涵养。中国传统中曾经有过的讲辩义理的模式——"讲会"是对研究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儒家的"讲会"在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为青年学子寻找精神家园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生命教育的意义,在提升青年学子的精神品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20个省份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民的精神生活环境和条件良好,农民的生活满意度高于城市居民,且他们对未来生活有更强烈的期待和信心。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精神生活中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他们接触较多的是传统传媒,更注重中国传统节日,近一半农民所谓的宗教信仰是非正式的世俗化的。而是否信教与年龄无关,且城乡无显著差异。农民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评价,更多是考虑到依赖于物质生活的文化生活,同时对心灵生活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命美学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命活动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在于人除了有低层次的动物式的快感外,还有高层次的美感;二是人的生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是物质性的生命与精神性的生命的高度统一;三是生命的自由境界是共产主义,它是对群体生命即类生命的终极关怀,是生命的天堂。  相似文献   

13.
生命叙事把对人类肉身生存境况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境界的精神追求;它描述生命从物质到精神的孕育、产生、冲突、升腾的变化过程,是在对生命现实反思基础上的想像和升华。生命叙事的起点及归宿都是对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渴望和追求,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建构理想的生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4.
在探讨人之生命本真的问题时,必须联系到人之“生”与“死”两个方面,所以,虽然每个人之人生都显现为生命在时间长河中一维性的流逝,但却内含三重性:一是生理性血缘生命;二是人际性社会生命;三是精神性超越生命,此之谓生命本真。人们只有真正意识到并自觉地从生命的三重性出发安排人生,才能引伸出正确的生命意识,拥有合理的生活态度,减少人生中的痛苦而获得幸福与快乐。  相似文献   

15.
生命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生命存在的态度和看法。在宏观宇宙的大背景下,从生命存在与进程的视角可将生命分为自然层次、精神层次、价值层次、智慧层次四个层次。佛教认为获得人身不易,应该珍爱生命,重视保护自然生命和丰富精神生命,提倡净化价值生命,提升智慧生命。佛教提倡超越生命的现有层次,通过个人努力不断提升心灵层次,尽量使人生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最佳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界开始关注“生活美学”。2000年以前的“生活关学”研究关在生活中的存在领域;2000年以后的“生活美学”把“生活”分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并把“美的活动”定位在两者之间。这些研究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美学”的基本问题“美”与“生活”之关系。引入马克思的“类生活”观可以发现,“美”乃“生活”应有之义,人类自由的、自觉的、有意识的充满乐趣的生命活动就是“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就是要通过对日常思维的批判,确立一些终极的生活原则,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即超然物外,不为名、利、权所动,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哲学态度的生活就是以出世的态度入世。出世的生活正如入世的生活,两者都了无趣味。纯粹出世的生活心如槁木,缺少生机;而纯粹入世的生活则斤斤计较于眼前的一己所得,形同猪狗。只有以出世的态度入世,生活才具有张力和生机。以哲学的态度生活,即以理性的态度生活,而非以宗教的态度生活,也非以科学的态度生活,非以艺术的态度生活。因为唯有哲学具有自我否定能力,从而能够趋向于无限之野。哲学立足于人,而非神,但又保持着对于神性的敬畏。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理念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生命教育要强调对生命本体存在的价值的珍视,要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要注重对生命家园的重构,注重对审美境界的引导,更要强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生命科学技术所涉及到的是对大自然的最杰出成果———生命的变革,它使得人的自然身体在难以想象的程度上变成了可以通过技术加以支配的东西。它对人面目全非的改造,使人本身完全受制于技术的视野,人类在似乎获得上帝般创造生命的自由的同时, 有丧失自己类本质、导致生命客体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生命视野中全面发展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四育”是身心和谐发展、真善美人格完美统一的要求,为生命发展所设计,但现实中的教育却偏离生命,疏远甚至遮蔽生命。因此,必须把全面发展的教育置于生命的视野中进行反思和重构,寻找教育的生命“家园”,走向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