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鲁迅小说《起死》将庄子分为两半:一个是庸俗庄子,一个是狂人庄子。鲁迅批判庸俗庄子而继承了狂人庄子的精神。小说中道士庄子即是庸俗庄子的化身,汉子则是狂人庄子的隐喻。《起死》没有否定相对主义,只是否定了庸俗的相对主义。鲁迅以自己的视角对庄子进行了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2.
置身于租界化的上海,鲁迅的生命体验恰“如身穿一件未曾晒干之小衫”,迟暮心态的他多少显得无所适从,他以冷嘲热讽的姿态持续看租界。但是,鲁迅无法逃离租界化上海的诱惑而投奔它处,始终陷入欲弃还留、欲恨还爱的复杂情境。鲁迅是传统士大夫文化和租界洋派文化的中间物,对京海合流的刻薄态度,流露出他在租界化上海的边缘感,和作为中间物而应有的牢骚。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人所共识;但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知识分子,鲁迅的文化心态是极其复杂的。他的《故事新编》全部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是对英雄传说、先哲故事稍加点染而成的“新编”。八篇小说广泛涉及了对现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的各类古代先人,其创作历时13年,可以说,《故事新编》中融入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知识分子现实姿态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故事新编》的解读,阐释鲁迅复杂的文化心态,展示其独特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运用比较的方法,对照大革命失败后茅盾与鲁迅的心态,可以看出鲁迅能在逆境中表现出乐观与从容的原因在于鲁迅在本质上作为一个具有丰富人生阅历且已习惯独战的思想家,既能为追求真理对自己的思想作深刻的反思和明快的否定,又对社会现实和革命前途保持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敢于“反抗绝望”和“作绝望的抗战”。这是鲁迅的过人之处,也正是当时的茅盾所缺乏的。两位文豪的情感心态与他们的政治心态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的语言洗炼、峭拔而幽默,以鲜明的个性彰显了语言的神采与魅力,无论在语音还是言语模式上,都有着音乐般的审美效果.鲁迅在小说中常常借助字、词或符号的语音,像音乐运用音响一样,表达作品内在的意义、人物心态的本质和作家自身的情感倾向.在小说的言语模式中,一方面,人物的言语模式因人物性格和身份的不同而多种多样,这与音乐通过曲式模式来表情达意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叙事的言语模式也由于其时态性,即通过时间本身来展现意义的特征,达成了与音乐的形式模式之间的契合.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的鲁迅映象都是阐释世界的鲁迅世界,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不是物质世界的鲁迅本体.科学阐释的基点是契合.阐释世界的鲁迅世界必须与鲁迅本体相契合,否则就是伪阐释.契合有近相契合与远相契合、表象契合与实质契合、文本契合与意义契合之分.在某一种视角的契合到达阐释饱和的时候,就会出现意义重叠甚至意义超载.这种情形持续下去,发展到极限时,阐释就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伪阐释,出现反契合现象.于是在时代条件适宜的时候,就要出现视角的转换,开拓学术的新局面.除了视角转换之外,归元阐释也是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也只有鲁迅这种最具哲学意味的大作家才有可能和有必要并也经得起这种归元阐释,从而阐发出无穷尽的哲学意味.不同视角和方式的阐释构成了学术链接,后来的新视角是在前人基础上转换而来的,不应割断与前人的联系;前人也不应反对后人的视角转换.同一个鲁迅本体之所以会映射出众多的鲁迅映象,是由于鲁迅本体的复杂性、多义性与阐释者不同的"理解的前结构"和"主体感性一思维的棱镜"所造成的.不同范式的科学形态的阐释构成的不同的鲁迅世界之间,形成张力,造成矛盾和冲突.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克相灭,一方"吃掉"另一方的,而是共存互补、非对抗性的.只有阐释与伪阐释、契合与反契合之间是对抗性的,不可相容的.即便是科学形态的契合也都只是部分契合,只可能趋近而不可能完全到达整体契合.各种视角和层面的科学形态的阐释,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鲁迅世界,才能不断趋近于与鲁迅本体的整体契合.  相似文献   

7.
《起死》:荒诞的游戏及所讽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者至今认为鲁迅作<起死>的用意是在批判庄子,并不见得确切.<起死>中的庄子与鲁迅对庄子的认知并非吻合.将庄子符号化,其目的在于借游戏化的笔调,讽喻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涌现的一派充满"庄子气"的"无是非"文人.并进一步将笔锋深入到国民性批判,揭示中国社会的道教根底.在针砭现实之余,也嘲弄了庄子,指出因其退隐的精神本质和无免于"油滑"的辩才,以致于有被后世的隐士们利用的尴尬.  相似文献   

8.
《伤逝》结尾中的“跨出去”与“遗忘和说谎”体现出1925年鲁迅的“人间”心态。鲁迅对涓生的“要向着新的生路跨出第一步”是肯定的,不仅仅是鲁迅对青年的一种启示,也是他自己的“反抗绝望”哲学的外化行动。涓生用以救助自己的“说谎与遗忘”是一个非鲁迅式的命题,鲁迅以为欺骗自己是最为无益的,应该大胆地看取人生,不回避血泪。某种意义上说,“人间”心态亦成为鲁迅所独有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9.
《爱弥儿》与《庄子》虽属不同语境下的多维性专著,但它们都有自然主义教育的理论倾向。因文化时代背景各异,"自然"在他们各自的理论体系中有着特定的内涵。将卢梭与庄子的自然教育理念横加比较,二者虽因文化上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诉求,但我们也会惊喜地发现卢梭和庄子的思想有着微契合之处。厘清两位哲人的自然教育观,对现如今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庄子取法于自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就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庄子的某些美学思想:其诗在审美对象上,直接取象于大自然;在审美心态上,取法于庄子"心斋""坐忘"的体道观,追求纯粹的心灵上的遨游;在美学风格上,承续了庄子法天贵真、明白纯净的素朴之美,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  相似文献   

11.
西方主要大国——美国、英国和日本在围绕1935年中国国民政府币制改革问题上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美国政府对于中国的币制改革政策经历了由“不介入”的消极态度到转变为“变相”支持的积极态度;英国政府对中国的币制改革表现出积极的介入和强有力的支持态度;日本对中国的币制改革则充满了抵制和破坏的行动。其实质是反映了英美等大国与日本在中国问题上矛盾的日益表面化和尖锐化,也反映了中国国民政府企图借助西方外力使中国经济向着现代化进程迈进,以稳定国民政府对全国统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双相临界流动中滑移比的问题,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制冷剂在毛细管内发生临界流动时的滑移比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采用低滑移模型计算临界流量不仅与实验数据相吻合,而且在宏观机理上也能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从价夸克和海的相互作用导致小x区域价夸克极化程度软化的模型出发,具体考虑韧致幅射作为价夸克和海相互作用的机制,使小x区域的不对称度压低,所得结果与EMC数据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进行的合作,合作组织分别投入并共享产出,所获得的收益通过多方认同的收益共享协议进行分配.但是,他们的根本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冲突,导致两者的博弈会有不同结果.本文基于Stackelberg模型,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模型,得出了不同的博弈结果,并对模型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字与口传之间“通约”的特征是审视一个民族文字与文化本质的重要视角。汉族文字与口传之间的通约充满着异质的排斥性,文字不屈服于口传,而是超越于口传;希腊的字母文字与口传之间的通约则洋溢着同质的亲和性,文字俯就于口传,成为口传的类音符。从两族文字与口传通约呈现的“张力”与“引力”,可推导出中希(西)对待文字态度、操用思维范式、求知求真最高路径的各别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定义了一些描述蒸汽疏水阀特性的物理量,并在分析热动力式疏水阀动作过程中引入这些物理量,提出了描述蒸汽漏泄的数学模型,进而导出了漏汽量的计算公式。根据该式对影响漏汽率的运行因素作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和实验的结论是一致的。文末提出了减少热动力式疏水阀漏汽量的基本要求和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程若旦 《南都学坛》2004,24(5):40-45
红楼谶语的魅力来源于它与小说文本的严密契合 ,包括与结构、主题、意境的契合。在对红楼谶语重新定位的基础上 ,参照红学研究三种方法沉浮变化的大致趋势 ,我们可以对这些谶语有新的认识。一方面承认它们的隐寓作用和在探佚学方面的功能 ,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它们在定稿文本中作为一种独辟蹊径的创作手段所显示出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越文化的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与越互为近邻,语言相通,舟楫相同;但二次南下的夏文化与会稽地区鸟图腾族文化相结合,形成越文化;东下的周文化与太湖平原的鱼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吴文化。他们由于种族血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差异,以及对待中原文化的态度不同,吸收华夏文化的程度不同。使吴文化和越文化各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理论界对仲裁协议及其形式的认知、国际上对仲裁协议及其形式的定性以及中国《仲裁法》立法关于仲裁协议及其形式规定的检讨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认为:仲裁协议的界定应当包括协议主体、时间性、契约性与非契约性、法律关系的特定性、争议的全部或局部5个要素,仲裁协议有7种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1995年实施《仲裁法》以后,在仲裁的司法监督方面形成了以国内仲裁国际仲裁双轨制、实体监督程序监督相结合等监督方式并存为特点的仲裁司法监督机制。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提出我国应重塑仲裁司法监督的理念,调整仲裁司法监督的范围,处理好各种仲裁司法监督方式的关系,以促进仲裁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