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客家人的壮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同化的角度探讨广西客家人“壮化”的原因及其在语言、风俗习惯诸多方面的表现,是汉族同化于少数民族研究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试论历史上的壮汉互为同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历史上 ,壮族和汉族的一部分曾经互为同化 ,一部分移居广西的汉族被壮族所同化 ;一部分壮族则为汉族所同化 ,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壮汉相互杂居是互化的地缘因素 ;互相通婚是互化的血缘因素 ;文化认同则是互化的决定因素。壮族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能将汉族同化的一个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3.
改土归流之后,壮族核心居住区逐渐朝着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发展;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与中原地区划一;壮、汉民族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但是壮融入汉是主流;大约从明代起,壮族逐渐对壮、汉文化抱等距认同的态度,并在族际交流中维持自己的族群边界.改土归流的结果是使壮族看起来与汉族无异,但却实在又是一个特点突出的民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壮傣民族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 ,可以窥见其历史渊源关系。而其亲属称谓的变迁 ,又可反映汉族文化对壮傣民族文化日益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代表《壮学丛书》编委会 ,感谢大家出席《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和《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首发式。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并保持着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不仅是本民族的宝贵财富 ,而且也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代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同化的政策 ,不承认壮族是一个民族 ,因而壮族研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是到了 1 9世纪末叶 ,西方国家的学者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开始研究壮…  相似文献   

6.
满洲里地区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其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边境口岸城市。满洲里地区的民族文化较为复杂,蒙古族、汉族、回族等许多民族都在这片区域和谐相处,语言、风俗在这三者间的民族文化中彼此习惯,且相互影响,进而融合。满洲里地区是我国唯一的中、俄、蒙三国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汲取的边境小城,蒙古民族文化风情极为雄浑厚重,有着独具魅力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壮族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其先民就与中原人民有了交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壮族文化一直受到先进的中原文化的影响、挑战和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壮族没有象楚等民族那样被完全地同化在汉族之中,这当然与壮族所处的岭南地区相对封闭有关,但也体现了壮文化的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先进的中原文化的长期影响却使壮族社会按特殊的轨迹发展。  相似文献   

8.
满洲里地区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其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边境口岸城市。满洲里地区的民族文化较为复杂,蒙古族、汉族、回族等许多民族都在这片区域和谐相处,语言、风俗在这三者间的民族文化中彼此习惯,且相互影响,进而融合。满洲里地区是我国唯一的中、俄、蒙三国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汲取的边境小城,蒙古民族文化风情极为雄浑厚重,有着独具魅力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但是民族主义主张的单一民族建国理论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有根本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早期民族主义者对源自西方的民族主义进行了改造。从最初的"排满"到提出各民族互不侵犯、平等生存;从提倡以汉族为主导的民族同化到设想国内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建国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经由五族共和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回族城市化和城市回族与兄弟民族居住格局的变迁以及民族间社会交往的相互动态影响,是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回族社会所南临的重大课题。文中以宁夏银川市为区域个案,运用民族社会学方法,对城市回汉族居住格局的交错、变迁、相互影响、社会交往、民族文化的困惑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关于汉族、达斡尔族家庭教养方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取的是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跨文化比较研究,目的是通过汉族和达斡尔族学生家长的取样测试,揭示汉族、达斡尔族家庭教养方式的民族差异,探讨有关影响因素,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古羌族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和汉、回等族不同 ,汉、回民族在历史发展中象“滚雪球”一样地不断充实、壮大 ,而古羌族正是为汉、回民族吸收新鲜外来血液提供丰富来源的“供血站”之一。本文力求在古籍与前人的研究中整理出古羌族迁移、发展、融合、消亡的足迹。  相似文献   

13.
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与客家的互动极为普遍,这种互动往往是双向的.由于不同地区人口的相对规模以及族群结构的不同,因此互动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人口较少的族群往往容易受到人口较多的族群的影响,更多地接受对方的文化.在贺州这个壮族人口相对较少、客家人口相对较多的地区,壮族虽然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以及风俗习惯,但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客家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我国现阶段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在我国民族关系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15.
回族形成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对回族的形成进行了分析,提出回族的形成过程是基于共享的“既定资赋”,即以Ummah为民族文化范式,在汉文化的宏观语境下,在与不同族群交往、对比以及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和重构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民族。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东胡族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材料分析探讨历史上的东胡族。从分析结果看,东胡族从商至战国时期就已存在,而且主要活动在商周的正北方和燕、赵的东北方。其经济主要以游牧为主、兼营游猎、山林采集和农耕。东胡族在战国时期政权强盛,至西汉初年被匈奴击败,余部退聚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了后来的乌桓与鲜卑族,从此东胡之名也从历史上消失。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少数民族政治政策与少数民族政治参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是构成我国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的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有两个方面:一是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本民族或民族社会的政治事务;二是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少数民族政治政策通过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对各民族平等政治权利的具体规定,通过各民族自治管理形式的制度安排,以及在各领域内的少数民族干部政策贯彻执行,来系统地保障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权利、实现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初年,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关系紧张.北魏孝文帝为缓解民族矛盾,缓和民族关系,巩固北魏统治,对民族关系进行了调整.使鲜卑汉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使鲜卑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南北的统一,但也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相似文献   

19.
贺州市地处湘、粤、桂三省结合部,自古以来汉、瑶、壮族群在这里交汇融合。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族群迁徙,呈现出族群相互渗透、风俗互化的历史画卷。虽然族群差异仍然存在,但区域内共同的经济、文化、心理特征越来越明显,奠定了多族群融合的基础与和谐共处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廖敏文 《民族研究》2007,34(5):18-27
民族法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民族法系泛指多民族国家调整其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的总称.狭义民族法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其国内民族关系,规范人们在这种关系中的行为,确定民族关系中各种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并主要由国家保障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民族法学语境中的民族法是广义民族法概念.民族法学的学科价值体现在理论功能、文化功能和应用功能上,其中,应用功能是其首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