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卷首语     
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周清明在对湖南、辽宁、重庆、广西四省(市、区)15个县1000多个农户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在加强农村耕地资源保护与流转、提高农民和地方政府粮食生产动力、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大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投入以及分担粮食安全生产的责任等方面构建和完善相应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具有战略意义。土地流转是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趋势。土地流转在提高粮食单产、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抛荒地的复耕等方面对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乱用耕地、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又对粮食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必须审慎推进河南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地流转政策目标定位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也需要防范土地用途变更、耕地逐年减少、惠农政策实施不到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影响粮食安全问题发生.因此,在推进农地流转的进程中建立以农地用途管制、耕地特殊保护制度为核心的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是我国应对粮食危机的制度前提.  相似文献   

4.
借鉴区域环境风险系统理论,结合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系统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灰色统计方法和二元语义方法构建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模型。基于上述分析,以福建省泉州市乡村旅游地为例,对其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泉州市3个乡村旅游地中,A1、A3的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等级为"较低",粮食安全受威胁程度是影响其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是其风险管理的重点;A2的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等级为"中等",粮食安全受威胁程度和收益分配不公平程度是影响其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是其风险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近期土地流转被视为保障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有效策略。为此,本文研究了土地流转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理论机制,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土地流转明显降低了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土地流转推动小农户向家庭农场转变,一方面有利于土地经营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增加了粮食单产;另一方面也显化和提升了土地成本,在种粮“微利”条件下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两方面因素相比,种粮面积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所以土地流转在总体上降低了粮食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了土地流转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基础上,指出土地流转促进了粮食规模化生产,促进了大型机械化的运用,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促进了田间管理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了机械化收获,提高了生产劳动效率,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粮食单产的提高.但粮食种植效益低,缺乏监管,粮地“非粮化”倾向严重,粮地总面积大幅下降,导致粮食总产降低,威胁粮食安全.同时明确了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少、粮食商品化率低、土地流转价格纠纷、土地流转不规范等突出问题.最后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粮食安全问题:挑战、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对粮食安全缺乏正确的认识,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供需不平衡问题开始显现等.确保粮食安全的思路与对策主要有: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意识,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健全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以自求省内平衡为目标,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粮食安全储备体系;加强粮食市场预警能力,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8.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从地方实践来看,保障粮食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多元导向思路,包括土地流转导向、基础设施建设导向和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基于对不同建设思路的比较,发现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了较强的经营激励,是具有较强复制性和基层适应性的粮食安全保障路径。以土地细碎化治理为导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关键是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安徽省T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表明,统分结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与行政赋能的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有助于推动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管理体制层面,统分结合体现为县级政府统筹与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以及县级主管部门赋权基层组织的“双业主”管理模式;在实践运作层面,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呈现为全过程民主治理,包括社会动员、民主协商和权力社会化3个环节。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保证粮食生产稳定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粮食形势总体趋紧,粮食供求偏紧、适当进口是中国相当长时期的粮食供给总体格局。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依靠国内基本自给,自给率应达到95%,其余可根据品种结构调剂、自然灾害影响等因素少量进口。农业"走出去"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必要补充,必须有正确的思路,要规避风险。实现2020年全国新增5000万吨粮食,关键要把粮食作为基础性公共产品,用公共财政大力投入扶持粮食生产;完善农业补贴、粮价形成、粮食主产区补偿和粮食安全责任四个利益调节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政府投入,引导农民和社会投入,建立与经济增长和财力增加相适应的粮食生产投入保障机制;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0.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地规模化经营的需求不断凸显。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以村集体为载体的组织化流转成为推动农业转型的重要途径。皖南F县的两种组织化流转事实表明:流转方式不同,村集体的角色不同,形成的土地流转秩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行政主导的组织化流转中,村集体扮演的是政府代理人的角色,村集体介入下流转关系发生了异化,从而造成了大户霸租、农户霸地的治理困境;而当组织化流转以村民自治的形式进行时,作为农民的联合体,村集体获得了农户的充分授权,交易双方的市场关系也得以保留,土地秩序实现了良性运转。因此,要充分认识制度安排对流转秩序的影响,防范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土地流转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保持村民自治活力和规范性的制度建设,引导地方政府做好农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流通环节中食品安全隐患及其有效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安全关系着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保障食品安全需要从农产品生产到食品加工直至流通过程实施全程监管。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于销售过期、假冒伪劣、来路不明的食品等。餐饮业在食品进料和储存、餐具消毒与食物加工环境的卫生方面同样会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加强流通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的监管,需要不断地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在政府监管的体制与方式上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并通过消费者教育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让更多的消费者掌握食品安全常识。  相似文献   

12.
“藏粮于地”是我国面对时代发展需求不断优化而形成的核心粮食安全战略,客观剖析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路径依赖,明确相应的实施策略,对于切实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国“藏粮于地”目标实现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粮食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石,“藏粮于地”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二是要立足于现有耕地的产能提升,聚焦于耕地的质量建设;三是要着眼于全球化的粮食保障,“藏粮于地”需要国内外的统筹;四是针对保护性耕作是“藏粮于地”的内在需求,配套制度创新至关重要。为此,“藏粮于地”战略的实施策略在于:一是提高公众耕地保护意识,形成全民为“藏粮于地”作贡献的社会氛围;二是严防耕地“非农化”,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三是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区域耕地质量整体提升;四是提高耕地实际耕种者的质量保护意识,严格规范耕种行为;五是加强相关制度创新,提升耕地质量建设工程的实效;六是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维持耕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一起由行政力量主导的大规模农地流转案例,分析大规模农地流转分别在经济层面与社会层面产生的后果,以及对农民生活与乡村治理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从经济效果看,在从事粮食种植的条件下,大规模雇工经营不如中等规模的家庭经营效益高;土地流转将更多农民推向劳动力市场,改变了农民家庭经济生活方式。从社会效果看,它切断了自发流转形成的农户循环,消解了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农村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家庭联产承包制使中国在农业上取得巨大进步,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已呈现出许多问题:粮食安全隐患、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阻碍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等。为使土地政策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从农民、土地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角度切入,阐述土地政策的重要性,继而分析土地政策的变动影响因素,概括变更原因及内容,以更好的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建构新型农村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下,我国原则上是限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但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法律一直在突破这个原则,理论界对农村宅基地能否进入土地市场也存在着重大分歧。基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解决农村面临的融资难题,实现“物尽其用”的物权原则,应当放开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许可宅基地使用权进入土地流通市场。同时建立与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与登记制度,完善农村保障体系,确保宅基地使用权有序、平稳地进入流通市场。  相似文献   

16.
1978年至2012年山东省粮食产量数据显示出明显的"三阶段"波动特征。借助主成分分析与岭回归的方法,对不同阶段影响山东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近阶段山东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长的主导因素是农业生产条件的持续改善,主要包括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折纯量、农村用电量及支农支出的有效保障。但同时也存在化肥使用量增速过快、复种指数偏低等制约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粮食持续增产的可能性。加强水利建设、保证复种指数、提高补贴力度等可以作为进一步保证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增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地流转风险分析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农地的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户、规模经营者、基层政府作为农地流转的参与者,为了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展开博弈,各自理性博弈的结果会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隐藏着各种风险,如农民权益受到侵害、规模经营风险高、危害粮食安全、政府公信力下降等,最终会使流转利益相关方都遭受损失,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土地流转双方要提高自身素质,确定合理的流转期限和流转规模,签订书面的流转合同,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适当引导土地流转,加强管理和服务,管制土地流转用途,保障农地的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18.
移民生产安置需要重视生计的恢复,对西部地区来说更是如此。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有土安置为主的移民生产安置模式,在执行过程,往往将"土"简化为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忽视了西部地区生计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安置方式过于标准化、单一化,严重影响着移民生计的恢复。结合实地调查资料,提出需要考虑各地生计模式的差异,重视地方性知识,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实行移民生产安置。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粮食价格暴涨的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再次突显。东北地区水土资源丰富、气候条件稳定,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为保障中国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加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因此,必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构建畅通无阻的粮食物流体系;建立安全、高效和低成本的粮食仓储体系;积极培育完整的粮食生产和加工行业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