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断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80后"与"90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过对武汉10所高校"80后"与"90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后形而上学既是对"个体主义"和"绝对统一性"的双重拒斥,又是对"诗意栖居"和"社会团结"的双重追求。然而,"社会团结"是一个误解颇深的词汇,人们往往将其与差异性对立起来、与实践性隔离起来,由此遮蔽了社会团结的本真意蕴,文章借鉴现当代哲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对什么是社会团结,如何实现社会团结、社会团结对充满风险的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张承志“后《心灵史》”阶段创作中的几个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后<心灵史>"阶段,张承志思考并描述了诸多文化命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民间世界、反智论和文明代言人理论,这三个主题是相互关联的.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以及为之寻求参照的思维模式,张承志的描述和议论,其目的在于为中国文化增添华美的色彩,激活一种清洁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后朦胧"以来的诗歌口语化探索,其发展不是日趋走向成熟与优美,反而是江河日下,状况令人堪忧。从诗歌语言的本性角度,可以清楚地探察出"后朦胧"以来特别是"70年后"诗群和网络诗群的所谓"口语化诗歌"语言的弊端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5.
五年计划是中国持续推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中国发展不断上台阶的重要途径。"一五"是计划经济时期最成功的,顺利发动工业化并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二五"是个失败的五年计划,"大跃进"后出现"大跃退";"三五"、"四五"、"五五"是完成情况中等的五年计划,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是总体实现了基本建成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六五"计划顺利完成,成为又一个黄金建设期;"七五"计划改革闯关,完成情况喜忧参半;"八五"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九五"顺利推进了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十五"计划大部分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发展模式出现逆转;"十一五"是完成最好的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初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的文学观在文学本质、后文学性问题的论争中成为学界争相引证的焦点。无论它被塑造成为反本质主义,还是被流俗化为相对主义、折中主义,无论是贬抑还是回护的观点,都几乎同解构文学性之旨趣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是基于自然主义的偏狭认识论使然。只有回到现象学本质,回到后形而上学维度,方能趋近它的内核。德里达通过对"模仿"等形而上学诗学范畴的重构及"处女膜"等概念的创设,实现了后文学性的界说,并开创了解构与重构、理论界说与写作实践"雌雄同体"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诞生经历了三次分离。第一次是作为一个精神环节从原始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从原始精神生产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作为艺术生产实现自身精神环节和物质环节的分离,即创作与欣赏的分离。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纯艺术",在此之前和之后的则分别是"前艺术"和"后艺术"。后艺术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回到史前艺术的状态,成为无所不在、无人不能的美化环境、美化人生的"艺术化生存"。  相似文献   

8.
"后新时期"城市小说的一个重要情感模式是"反抗城市".它体现了某种与西方当代文学的共有主题,并构成这一时期城市小说的主要审美内容,这一情感模式在具体创作中又分别体现为"走出城市社会"、"反抗制作世界"、"选择桑丘·潘沙"等子模式.  相似文献   

9.
"80后"写作是一个涵纳了丰富社会文化内容的文化传播事件.从它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80后"写作既不是一种高水平的专业写作,也不是一种幼稚的"小儿科写作",而是一种极富潜力的青春文学写作.对"80后"写作的"身份"做出恰当的定位,有助于提升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0.
灾后重建是保障地震灾区群众重归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工作,那么如何测量灾后重建绩效,哪些因素会影响灾后重建绩效?文章回顾了灾后重建绩效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认为效果和效率是灾后重建绩效的两大方面,以"消除灾害影响并恢复到灾前水平所用的时间"作为衡量灾后重建绩效的标准,能够反映灾后重建的效果和效率,具有可行性。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灾后重建绩效的分析框架和测量方法,并选择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芦山地震作为案例,对三次地震灾区的重建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简要分析了绩效差异原因。结果表明,三次地震灾后重建基本如期完成了灾后重建目标任务,但因存在灾害程度不同、对口支援质量不同等原因,三次地震灾后重建绩效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