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中最基本的子市场,也是我国市场体系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发展劳动力市场,很有必要弄清楚各类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本文主要在江苏各类劳动力流动的统计资料基础上来研究探讨这一问题。假定绝大多数劳动者是将收入变量作为决定其流动与否的最主要因素;假定劳动者能够自由流动,那么引起劳动力流动的初始动机,主要来自于不同职业(或产业、行业、部门等)之间的预期收入差异。对这种收入差异的分析,要借助机会成本概念。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为做某件事而牺牲掉的其它机会。对劳动力要素来讲,机会…  相似文献   

2.
广西职业流动过程中的社会排斥是转型期广西经济、社会、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广西不同职业群体间的社会排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广西职业流动过程中的城乡排斥;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导致广西职业流动过程中的性别排斥;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供求矛盾导致对大龄劳动力的社会排斥;人力资本欠缺导致对低学历群体的社会排斥等.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流动包括变动职业与不改变职业两种形式,前者即职业流动,其内涵概指一个职业群体进入另一职业群体这种劳动力职业和工种分布的演变。 职业流动是我国80年代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于文化传统、职业结构、职业心理及与之适应的职业规范呈稳定态的社会,它所产生的震动决不只限于波及某一个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缺乏一体化的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而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恰恰有助于打破地区间的贸易壁垒,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障碍,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从而提高劳动力流动的资源配置效率,这将对中国经济以及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多区域劳动力流动决策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进行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实际收入差异是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流动限制性政策、流动距离所带来的流动成本对中国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显著,而贸易与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工业企业数据与城市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了劳动力流动对流入地企业用工成本变动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可以增加流入地的劳动力市场供给,有效缓解企业用工成本上涨的压力。与资本密集型行业相比,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更显著;与国有企业相比,劳动力流动对非国有企业降低用工成本的作用更显著;与非出口企业相比,劳动力流动对出口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作用更显著。研究结果证实,跨区域劳动力流动对于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国有企业缓解用工成本上涨的压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市场成本竞争的背后,不可忽视跨区域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制造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徐东升 《东南学术》2000,(3):110-114
唐宋时期的私营企业 ,根据业主的职业和劳动力使用 ,可分为副业型、个体专业型和以雇工劳动为特征的专业型以及介于它们之间的过渡型。由于内在经济规律的作用 ,企业可从副业型一步一步地向专业型发展 ,呈现出循序性 ,但社会上闲置的大量资本遇到适宜投资环境时 ,可形成已有的各类型企业 ,从而使企业发展具有非循序性 ;这些企业在类型、空间和行业分布上是不平衡的 ,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以及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别、行业间企业利润的不平衡 ;同时 ,官府和官员的行为、技术局限、社会经济环境不稳定等 ,导致了企业发展很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发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支持,但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缺失及城市忽视农民工的培训,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动途径不畅,流动后发展受阻。应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与联动,面向城市农民工,发展新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共同服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8.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缓解金融排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并能够通过增强县域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潜力促进劳动力的净流入,从而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采用2014—2020年1 754个县域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以人均GDP、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劳动力净流入率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劳动力流动,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且数字普惠金融3个维度的发展均具有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效应,其中覆盖广度拓展、使用深度加深、数字化程度提高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增;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县域和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普惠性和亲贫性,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的路径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应积极推进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尤其要加快欠发达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并统筹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和劳动力流动引导政策,通过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1978年到2002年的24年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一直持续高速发展,平均年增长率达到8.9%。与此同时,东西部发展却很不平衡。随着东部的经济发展和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西部的劳动力流向东部,给东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东部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试图用Heckscher-Ohlin模型中的边际转换率(MRT)和边际替代率(MRS)来分析中国的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和地区差距的关系,从而检验蒙代尔(MUNDELL)理论中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和地区差距的分析是否适用于中国国情?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是减缓了还是增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本文还试图探讨: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是否会对投资产生负面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演进及对就业问题的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大虎 《天府新论》2005,4(4):47-49
由于中国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之间构成的劳动力市场是非一体化的,是被分割的,而且这种分割更多的不是体现为功能性分割,而是一种制度性分割,劳动力市场由于既有制度的差异被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活动的劳动力,有可能获得相对较高的“分割性收益”。因此,人们想方设法进入分割收益区,造成了主要劳动力市场激烈的职位竞争状况。而在由西部地区、农村和乡镇企业所构成的劳动力市场里,就业则相对比较容易。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回归方程的收入差距分解发现,1988年、1995年和2002年,行业间收入不平等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越来越大,而且这主要是由一些收入迅速提高的垄断行业造成的。同时,区位、教育、所有制和职业类型以及是否有第二职业对收入差距的贡献也在提高,是否完全就业和年龄对收入差距的贡献有明显下降。因此,缩小中国城镇收入差距,亟需打破劳动力市场进入壁垒和产品市场行业垄断。此外,减轻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障碍、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等措施,也将是未来政府缩小城镇收入差距的重要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1997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产生了深远影响.1997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出现了新特点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下降;乡内就业比例逐年下降,省外就业比例和绝对数加大;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动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非正规部门成为吸纳流动劳动力的主要载体;生成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群"等.为科学、合理地从政策方面提高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构建各种有利于流动的社会制度、为非正规就业提供必要的保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素质等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改革以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两个突出的现象,一是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存在职业与工资上的差别,二是劳动力流动没有伴随地区间工资差距的缩小。本文对这两个现象做出了统一的解释,其基本逻辑是,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工人的重新配对(劳动再分工),进而造成了职业上的差别,并提高了当地工人的工资。其含义是,劳动力流动不仅提高了总体的经济效率,而且可能是一种“帕雷托改进”。经验检验也支持了劳动力流入对工资增长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一) 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一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时刻流动的。但导致劳动力产业分布及空间区位的流动,却有着特定的发生原因和特定的实现方式。 (1)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劳动  相似文献   

15.
所谓企业劳资关系变易是指企业聘用职业企业经营者而引致的企业劳资关系的变化,从马克思劳动力理论视角来看,企业劳资关系变易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力的差异性。劳动力可以分为初级劳动力与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初级劳动力从事简单劳动,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从事复杂劳动。当企业聘用职业的、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所有者经营管理企业后,企业劳资关系就发生了变易。一般来说,企业劳资关系将由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变易为资本所有者与职业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及企业经营者与企业一般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多数企业都聘用职业经营者经营管理企业,所以,企业劳资关系都发生了变易,企业劳资关系的变易对企业劳资关系协调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发展所追求的四大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研究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和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可以发现: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与托达罗模型的背景极为相似,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涌入城市,与城市失业现象并存.因此,在现阶段,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是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社会中,农业劳动力从农业向农外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农业劳动力农外流动史进行了分析和述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劳动力农外流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钱力 《江淮论坛》2013,(3):21-27
本文研究改革以来城市-工业体系之间的非协调发展对农村金融深化的影响,并利用1988—2009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城市-工业体系的非协调发展,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战略透过资本积累、劳动力流动、收入分配等机制所产生的诸多经济扭曲的反映,并主要地通过资金流动渠道将其负面影响传递到农村金融体系。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趋于协调一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投向农业的信贷资金比例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从而抑制农村金融资源外流。  相似文献   

19.
行政垄断造成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我国当前国民收入分配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竞争压力的缺乏也使得垄断性行业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限制了行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导致居民收入流动性下降,社会收入阶层固化.应通过消除行政垄断、缩减垄断行业范围和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来保障机会公平,缓解行业收入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20.
从职业流动视角来看,失业具有无流动性、下向流动性和被迫性;失业阻滞在于职业流动的规模不大,制度约束性太强和观念滞后;再就业具有上向流动性和主动性;再就业机制是一个由经济驱动机制、制度改革机制、就业观念转变机制和劳动力自由流动机制构成的综合性、动态性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