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儿童能够与他人公平分享资源是其利他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研究旨在探讨资源分配任务中儿童面对不同分享对象时做出的公平性选择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实验1选取4-5岁儿童59名,考察儿童在面对朋友和陌生儿童时做出的公平性选择,结果表明儿童对朋友的公平性选择多于陌生儿童。实验2选取4-5岁儿童46名,考察儿童在面对朋友和两类陌生儿童(直接互惠的陌生儿童和间接互惠的陌生儿童)时的公平性选择情况,结果发现心理理论对儿童与不同对象间的公平性选择有促进作用,儿童的公平性选择受分享对象特点的影响,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在儿童对不同对象公平性选择中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济南市一所公立幼儿园445名3~6岁儿童为被试,使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学前儿童说谎的一般特征及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学前儿童说谎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3岁儿童说谎高于5、6岁儿童;母亲拒绝显著正向预测儿童说谎,母亲拒绝水平越高,儿童说谎行为越多;儿童性别在母亲温暖和说谎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母亲温暖程度越高,女孩的说谎行为越少;母亲温暖对男孩的说谎没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选取宁波市某幼儿园3-6岁儿童共90名作为研究对象,以单页多图和跨页连续无字图画书作为研究材料,利用语料分析法,从角色理解、场景理解和情节理解三个方面,重点考察了3-6岁儿童图画叙事理解的年龄发展特征以及不同类型的叙事材料对儿童图画叙事理解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3-6岁儿童在单页多图和跨页连续图画中的图画叙事理解水平呈现显著性的年龄差异,儿童图画叙事理解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升;对不同类型图画叙事材料的研究表明,材料形式不同,儿童图画叙事的理解水平也不同;3-4岁角色理解、场景理解、情节理解受叙事材料类型的影响最为显著;4-5岁、5-6岁角色理解、情节理解受叙事材料类型的影响较小,且4-5岁图画叙事的理解水平接近5-6岁,但远高于3-4岁,是儿童图画叙事理解的转折期和关键期。  相似文献   

4.
采用新的位置错误信念理解任务,以山东某郊县105名3岁至5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位置错误信念的理解水平进行考察。结果显示,郊县学前儿童在5岁左右能比较好地理解错误信念任务;在理解有关位置错误信念方面,学前儿童经历了从不理解到内隐理解再到外显理解水平的发展阶段变化。结果提示,不能以全或无的方式划分学前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同时还需考虑到他们家庭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观察法与测验法对72名郊县学前儿童的假装游戏行为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儿童独自的假装游戏行为减少,而与同伴一起的假装游戏行为增多;假装游戏行为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控制年龄后,儿童的语言能力与其假装游戏行为水平无显著相关;父母在儿童假装游戏行为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作用。结论:郊县学前儿童假装游戏行为的发展变化明显,其家庭生活特征的潜在影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内隐态度和启动态度对大学生分享行为表现的影响.实验一:选取62名大学生,采用IAT方法研究高分享态度和低分享态度下的分享行为表现,结果发现高分享态度组表现出的分享行为水平明显低于低分享态度组;实验二:选取120名大学生,研究分享启动态度下的分享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启动态度条件下的分享行为水平明显高于非启动条件下的分享行为表现.两个实验表明,内隐态度对大学生的分享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而启动态度则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幼儿园小、中、大班共115 名学前儿童为被试,在进一步考察学前儿童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特点及关系的基础上, 主要探讨了学前儿童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1)在心理理论任务上年龄差异显著,大班学前儿童成 绩显著高于小班学前儿童;在情绪理解任务上年龄差异显著,中班学前儿童成绩显著高于小班学前儿童;大班学前儿童成绩显 著高于中班、小班学前儿童。2)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性别差异均显著,女孩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成绩在各个阶段上 均显著高于男孩。3)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成绩相关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具有相 同的发展趋势,而且学前儿童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此阶段女孩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水平高 于男孩。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742名3-6岁儿童的母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学前儿童母亲行为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母亲对儿童的支持行为由多到少依次为情感支持、陪伴支持、工具性支持和信息支持,母亲对儿童的不支持行为由多到少依次为信息不支持、陪伴不支持、工具性不支持和情感不支持.(2)从影响因素来看,在环境因素方面,城市与农村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母亲,对儿童的支持行为和不支持行为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母亲因素方面,受教育水平、职业不同的母亲,对儿童的支持行为和不支持行为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儿童因素方面,年龄、性别不同的儿童,母亲对其支持行为和不支持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我省儿童心理发育状况,探讨儿童行为问题形成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程度,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四川省部分城市4-7岁儿童1978名,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家长用)[1]进行测量,问卷回收率94%;对280名儿童所在班级的幼儿教师采用sc l-90量表测查其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8.83%,其中男童检出率(23.31%)高于女童(13.86%),男女之间差异显著(X=10.23,P<0.01),6~7岁组检出率(19.30%)与4-5岁组检出率(18.73%)无年龄差异(X=0.179,P>0.05);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症状得分与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儿童行为问题的各因子分与幼儿教师的躯体化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而且年龄越小的儿童行为问题与教师躯体化因子得分的负相关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0.
摘 要:本研究选取78名4岁儿童,通过儿童与新颖物体进行自由游戏作为测试情境,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是否会影响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自由游戏总时间、与主试的眼神接触得分以及与物体作用的潜伏期显著高于高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产生新颖行为的总分以及在游戏过程中口语表达得分显著低于高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表现,需要相应的早期教育干预改善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幼儿掌握动机与家长教育卷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城乡的调节作用,笔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福建省12所幼儿园的小、中、大班各一个班级的共669名幼儿(Mage=4.83,SD=0.87)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以学前儿童掌握动机问卷、家长教育卷入问卷和人口学信息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对所有幼儿的家长进行了调研。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幼儿掌握动机总分及各个维度显著高于乡村幼儿;2)城市家长教育卷入总分及各个维度显著高于乡村家长;3)幼儿年龄和家长教育卷入能够正向预测幼儿掌握动机;4)控制了幼儿年龄后,城乡在家长教育卷入与幼儿掌握动机之间起调节作用,城市家长的教育卷入对幼儿掌握动机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乡村家长的教育卷入对幼儿掌握动机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模式活动对4-5岁儿童模式能力和数能力发展的影响,选取某幼儿园中班(4-5岁)儿童60名,随机分为模式1组(n=20),模式2组(n=20)和对照组(n=20)。实验1组和实验2组接受6周教育活动干预,每周1次集体教学活动、1次区域活动、1次日常小游戏。对实验1组、2组和对照组进行干预前后的模式能力和数能力测试,结果发现实验1组、2组在组别主效应上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式教育活动干预后数能力得分高于基线(p<0.001)。模式活动能有效促进4-5岁儿童模式能力和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幼儿亲社会延迟选择的发展机制,随机选取135名3~5岁幼儿参加操控了年龄、动机、诱惑物表征、同伴关系变量的亲社会延迟选择实验任务。结果发现:(1)幼儿3岁时已能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发展的过渡期是4岁,高峰期是5岁。(2)为自己而分享是3~5岁幼儿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的主要动机。(3)面对诱惑物的实物表征,4岁和5岁幼儿比3岁幼儿易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面对诱惑物的抽象表征,在为自己而分享的动机驱使下,幼儿易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4)在为自己而分享的动机驱使下,3岁幼儿倾向为喜欢的同伴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而5岁幼儿倾向为不喜欢的同伴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在完全利他动机驱使下,3岁幼儿倾向为不喜欢的同伴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不论在哪种动机驱使下,只有5岁幼儿倾向为陌生同伴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以惠州市七个城区幼儿园的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为主量表,使用差异分析与回归分析,调查惠州市学前儿童的留守情况以及相关的人口学变量,旨在了解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给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守学前儿童在性格缺陷、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地区经济水平会影响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女童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留守男童;公办幼儿园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民办幼儿园留守学前儿童;大班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中班留守学前儿童;独生子女或二孩的留守学前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要显著好于属于大孩的留守学前儿童;人口学变量是影响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采用儿童性别概念认知调查问卷与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儿童性别概念认知与性别角色发展状况,以便提出有针对性教育策略。结果发现,四~六岁儿童性别同一性认知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六岁儿童性别稳定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四岁、五岁儿童,但后者性别稳定性认知水平差异不显著;性别恒常性认知水平年龄差异均显著,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四、五、六岁组。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学前儿童中已分布,四岁儿童女性化与双性化的比例均在30%左右,五岁儿童双性化比例达到74.32%的峰值,六岁儿童双性化比例逐渐下降为54.65%;男性化比例有所偏低,最高的出现在四岁组20.28%。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性别概念认知与性别角色类型发展状况均表现出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特征分化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编的实验任务,以数量和情感两个因素为变量来设计儿童的主观价值判断,并根据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分四种实验处理水平(情感丰富/数量较少,A1N1;情感丰富/数量较多,A1N4;情感匮乏/数量较少,A0N1;情感匮乏/数量较多,A0N4)对240名3~5岁儿童进行单独测试.结果发现:学前儿童的捐赠行为受捐赠对象的数量和自身情感因素的交互影响.总体上来讲,在情感丰富条件下,随着受捐赠对象的数量增加,儿童的捐赠数额却减少;在情感匮乏条件下,则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4~6岁幼儿的故事情境化积木建构水平以及他们的家庭积木游戏环境,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结果:(1)故事情境化积木建构水平有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无显著的性别差异;(2)家庭游戏经验、支持环境与故事情境化积木建构水平存在相关。结论:故事情境化积木建构水平随年龄而提升;积木游戏经验越多,支持环境越好,学前儿童的故事情境化积木建构水平就越高。  相似文献   

18.
学前期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控制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的发展。结合我国城乡不同社会背景及家庭类型,对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的构成、发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为加强和改善学前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由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四个维度构成;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大班与小班的差异十分显著,达到了0.001的水平;城乡不同环境、不同家庭类型、性别及母亲教养方式是影响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使用测量方法对347名大学生的竞争心理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追求成功与竞争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避免失败与竞争策略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竞争动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成就动机组在竞争倾向和竞争内容上的得分明显地高于中低成就动机组,在竞争动机上不同的成就动机水平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竞争的不同维度对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具有不同的预测力,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及终身教师,父母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影响是众多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父、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差异造成其学历和教养行为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也有所不同。通过对88名学前儿童实施创造性动作和活动测验,主要由母亲完成家庭基本信息和教养行为问卷,考察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父亲和母亲学历、教养行为对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影响及差异。结果发现:3-6岁儿童创造力呈U型发展,4岁是幼儿创造力的下降点;母亲的学历对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的独创性有正向影响;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