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宝贵、最重要的时期,它对人的影响伴随着人的一生。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一书中从媒体时代对儿童的影响入手提出了童年消逝的观念,他所指出的这一儿童问题已经在中国上演并日趋成为全球危机。虽然童年边缘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教育难逃其责。因此,要努力构建教育者的童年意识,通过教育引导儿童走向童话,从而更好地呵护童年。  相似文献   

2.
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一书运用媒介生态学的历史方法,为童年在欧洲的诞生、在美国的消逝找到了依据。童年的社会本性、弗洛伊德和杜威合成的童年概念基本范例、童年与成年的社会性区别,共同组成波兹曼童年理论的起点;童年、文化与媒介三者的动态关系是其童年理论的主线;媒介即环境的思想则是波兹曼对童年命运做出解释的根本。他从微观媒介符号环境的作用机制和宏观社会传播环境的演进中探索文化变迁的根源,从而揭开了隐藏于童年背后的媒介生态学原理。尽管波兹曼的童年理论存在缺陷,但它却提醒我们关注和思考电子新媒介时代下的童年命运以及本土文化的命运,这是这一理论穿越时空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游戏。为了探寻多年后,记忆中不曾忘却的童年游戏是否有着何种特殊意义,本研究以童年游戏记忆为切入点,运用访谈法于D市N市共抽取40名20世纪60-90年代生人进行访谈,并总结提炼。研究发现,即便在时代变换下不可抵挡的发生了游戏群体消解、游戏条件商业化、游戏文化多元化的变迁。但由“自由自在”、“紧张刺激”、“忐忑不安”等情绪体验以及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的不同感受构成了60-90年代人对童年游戏“好玩”这一深刻而一致的印象,也是对游戏本质的理解。记忆是连通过去和当下的桥梁,通过记忆的重现和审视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童年游戏的意义,更好的对待当下儿童的游戏。  相似文献   

4.
文学创作是童年经验的重塑和变形。通过对萧乾童年时代的生活贫穷、民族歧视和宗教压迫等因素的分析,发现童年经验对萧乾小说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花开花落,童年伴我走过十四个春秋。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充满着欢声笑语的。‘童年的记忆,无时无刻不给我快乐。记忆中的童年是最真,最美好的。  相似文献   

6.
在个体的生命历程中,童年因其短暂性和不定性往往受到忽视。本文通过对作家威拉·凯瑟的童年生活及其创作中的童年意象的分析,指出童年是自我主体的根基,成年是童年的延续。童年记忆不论是抚慰性还是创伤性的都在被主体反复书写或言说。它已经成为主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源,是主体确立自我意识和实践自我价值的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文艺理论中 ,谈到生活经验对创作的影响 ,很少谈到童年经验。事实上 ,童年经验对作家的创作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童年经验作为创作素材进入作家的创作 ;二、童年经验作为心理定势对创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童年棋局     
我的童年是一座花园,童年趣事是花园里只只积飞的彩蝶;我的童年是浩瀚的海洋,童年趣事是大海上朵朵洁白的浪花;我的童年是一幅画,童年趣事是绘画中抹抹绚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童年的精神分析:论田耳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耳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叙事的作家。童年是他重要的创作元素.也是精神分析学派极为重视的分析对象。本文分别运用弗洛伊德、卡伦·霍妮、拉康的理论,对田耳三篇有关童年的小说进行了精神分析解读,试图探求作者对人生命存在的沉潜思考。在《独舞的男孩》中,通过少女姚姿童年创伤性记忆的疗救试图弥补个体与时代的冲突,个体内心的冲突;在《夏天糖》中,通过童年小女孩和成年沦落风尘的兰兰的截然差异来表达人内心“理想我”与“真实我”的彻底分裂;在《坐躺椅的男人》中,通过小丁童年期与成年期的成长变异,证明自我最终是一个不能控制自己命运的存在,表达作者对他者化的主体的绝望。  相似文献   

10.
童年经验作为作家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是包罗万象的,而父母印象、故乡记忆、童真感受是其中的主要成份。它们作为基调和底色参与作家的审美心理建构;成为作家审美心理建构的最初动因。文学创作则是作家童年经验的重塑或变形,童年经验在创作中的重塑和变形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童过经验溶入日后的人生经验并以“直接的形式”进入创作,成为一种叙事策略,另一种则是化作一种精神、一种情感或情绪以隐约可见的方式进入创作。  相似文献   

11.
小说家对童年回忆的言说,是立足于成人现在的时空对过去时空的一种再现。现在的时空与童年的时空相联系,共同构成了回忆过去照亮现在的艺术世界,获得一种超越历史的具体性和生存的本体性的理想模式。19世纪40、50年代俄国古典小说中的“童年回忆性书写”既注重文学的社会历史性和批判性,更着重于自我生命意识、人性意识的叩问以及诗性意识的追述。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童年的回忆是一个主要的主题形态。童年的往事虽已久远,却是中国现代作家心灵中的一个乐园。他们追怀儿时的百草园,怀念亲情,也有着对人类童年生命状态的思考。现代作家的童年回忆也给我们提供了以童年的言说走入现代作家心灵世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在儿童文学视域之下讨论童年书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论题,创作心态与童年经验之间充满复杂的交互主体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迟子建小说中可以看出,她的童年经验无处不在,因此童年母题的运用是迟子建小说中最富有特色的叙事模式。迟子建笔下的自然万物都充满了灵性与生命活力,动物也被她赋予了人类情感和人性内涵。迟子建小说中自然与儿童的物人交感折射出迟子建的童心和对自然的热爱,是其小说中童年母题的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童年篇的三个故事《姐妹们》、《遭遇》和《阿拉比》中,乔伊斯基于儿童视角,用精湛的语言和独特的结构展示了其别具风格的叙事策略。其中,以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策略、话语空间及故事空间交替的双空间叙事策略最为突出,它们对童年篇故事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些叙事策略,结合叙事者的精神顿悟,乔伊斯在童年篇中生动展现了都柏林人宗教信仰的迷失、教学的无助和情感的未果,极好地契合了整个小说集的"瘫痪"主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研究起步晚,在科学教育理论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最后宗旨是儿童化,应从幼儿科学教育课程、幼儿科学教育环境、幼儿科学教育方法、幼儿科学教育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17.
黔西南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若干问题调查显示,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有如下特征:礼仪教育是早期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权威的绝对崇拜;浓郁的亲族观念教育;教育角色的明确分工;轻微的重男轻女;孕育在朦胧性意识中的婚恋观教育;融入禁忌教育中的生活经验教育与自然和谐观教育。  相似文献   

18.
美国尼克儿童频道制作的“朵拉”系列动画是一部充满童趣的动画教育片,深受儿童喜爱。“朵拉”这一形象体现了美国文化乐观、创新、自信、发扬个性等特点,我们也可以从这部动画片看出美国儿童教育注重实用性、鼓励独立思考、尊重儿童天性等特色,这对我国的儿童教育改革及动画创作有相当的启发性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