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北凉缘禾年号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缘禾年号,史笈无载。迄至目前为止,这个年号以被公诸于世的有刻石遗迹一处,出土文书四件。即是:一、酒泉文殊山经塔残石刻铭,有“凉故大沮渠缘禾三年岁次甲戌七月上旬”题记一处;二、沙俄在新疆劫走昙无谶译《大方等无想大云经》,有“缘禾三年岁次甲戌九月五日于田地城北刘居祠写”题记一件;三、1963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 TAM2号古墓,出土“缘禾六年正月翟万衣物疏”一件;  相似文献   

2.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建平”、“承平”纪年索隐──北凉且渠无讳退据敦煌、高昌有关史实柳洪亮公元439年北凉且(或作沮)渠牧犍亡于北魏后,且渠无讳率残部曾一度退据敦煌,最后于公元442年逾流沙经鄯善西迁高昌①。《魏书·沮渠传》谓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  相似文献   

3.
黄楼 《西域研究》2023,(2):65-75
吐鲁番出土高昌国至唐前期文书中,存在一种叫作“秋”的粮食作物。结合考古遗址所见粮食作物遗存,可知文书中的“秋”即遗存中的高粱。“秋”是“秫”字在高昌地区的俗字,盖以“火”象形火红的高粱穗。高昌国时期,秫曾与大麦等搭配,得到普遍种植。唐平高昌后,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租佃契约中的“麦秋”一词逐渐被“麦粟”取代。  相似文献   

4.
敦煌吐鲁番写经题记中“甘露”年号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吐鲁番写经题记中“甘露”年号考辨吴震“甘露”纪年写经题记引人注目,前人早有论及,然诸说皆与史实牾。今试为考辨。一、“甘露”纪年写本与前人比拟之失误本文将要探讨的“甘露”纪年写本佛经,据目前所知先后出有两件:甲件《譬喻经·出广演品、出地狱品》残卷(...  相似文献   

5.
刘瑞明先生《吐鲁番出土文书释词》(载《西域研究》1999年第4期)引《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第189页《义熙五年道人弘度举锦券》:“民有私要,要行二主,各自署名为信,沽各半。”第181页《北凉承平五年道人法安弟阿奴举锦券》作“故各半”,编者校“故”为“沽”。第三册第71页《高昌章和十一年某人从左佛得边买田契》作“沽各半”,谓:“故各半”的“故”使句意不通,因而被校为“沽”。但这仅是以多见的“沽”来校正少见的“故”,实际也不成文意。今议,“沽”应是“占”字之误。“占各半”是说同一契约文本,在同一纸上写成一式二份…  相似文献   

6.
张俊民 《兰州学刊》2009,(11):14-19,26
“適”作为汉代的一种劳役方式,或说是一种行政处罚方式,被学术界所认识。悬泉汉简的数量与先前大家讨论“適”所依据的资料在数量上不相上下,悬泉汉简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呢?文章以悬泉汉简所见与“適”事相关的简文和资料,对其所揭示的信息做一番归纳,对于汉代社会生活中低于法律层面处罚的“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结合先贤的研究,我们发现汉代的“適”这一制度比较完善,存在类似“適令册”的令、某人被“適”文书和具体服“適”文书。“適令册”直接反映了类似悬泉置的驿站机构在日常生活中的接待管理制度,不按照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就是“適”多少里。  相似文献   

7.
“作钱”与“作草”叶爱国日本荒川正晴《唐代于阗的"乌骆"》(载《西域研究》1995年第1期)一文,其第四节《唐代于阗的役畜提供·驴的提供与"作钱"》部分,考释了三件出土文书,认定"作""在吐鲁番是指向州县民派征徭役劳动","作钱""应理解为:把分配给...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出土文书释词吐鲁番出土文书与敦煌文献一样,在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俗等各方面都有研究价值,但最基础的却是语言文字研究。吐鲁番出土文书的语文研究与其他方面相比,冷寂而薄弱,本文试就一些词语的校释刍言,并与《汉语大词典》作联系比较以见研究意义。一.委“其奴婢四人,谨连元赤及市卷,白如前。马四匹。如不委,请责保入案。”(阿斯塔那出土唐益谦向西州都督府申请过所牒文)“前件婢□于此买得,见有市卷保白如前。其马并是家畜。如不委,请责保者依□市券到勘,与状同者。”(同墓,唐益谦另一次申请过所牒文…  相似文献   

9.
北馆文书是指吐鲁番出土的一批唐高宗仪凤年间西州都督府管辖下的北馆厨在市场上购买柴、酱等物的酬值案卷,这些文书残片最终都流散到了日本。文章揭示了这些文书是在1908年前后第二次大谷探险队前来新疆时出土于吐鲁番三堡的事实,论证了此后百年以来这些文书曲折的流传过程以及目前的收藏情况。文章还考察了以王树枬、金祖同等人为代表的题跋所显示的早期研究情况,指出这些成果在北馆文书的当代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物出版社连续出版的《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许多《随葬衣物疏》,是研究古代高昌乃至西域葬仪民俗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文献。近年来已有一些中外学者的研究论著,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这里不赘言。也还有一些释而未确和未释的,笔者试申刍议。一、关于“故”字之义河海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高国藩著《中国民俗探微──敦煌巫术与巫术流变》的第九章是《指甲巫术》,它的第二节是“指甲随葬──吐鲁番风俗”。此节所介绍的基本内容是:“在东晋十六国时及以后,吐鲁番地区流行了一种手指甲与脚指甲随葬的风俗,是古代指甲巫术重要的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1.
在吐鲁番出土的晋——唐时期的文书中,载有各种不同名称的量制,高昌时期有“官百升”(为了排印方便,一律改作“斛”),西州时期有“汉斗”等,关于这些量制的容量,史文缺略,难知其详。目前,虽然有一些吐鲁番学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但是尚无专文考究。本文拟依据于吐鲁番出土文书,结合史籍材料,对该时期的量制的容量进行分类考察。  相似文献   

12.
关于“李柏文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李柏文书”余太山“李柏文书”出土以来,研究者络绎不绝,相关问题均已有人涉及,只是若干处看法未能趋于一致。①在此拟兼采诸家,就文书的性质、年代及出土地点略陈己见。(一)所谓“李柏文书”,乃指1909年3或4月间,第二次大谷探险队的橘瑞超在新疆罗布...  相似文献   

13.
"城局"为吐鲁番文书中记载的一个官职,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将其视为县以下职役或胥吏。本文通过对吐鲁番出土的《西州典马思忠牒》、《唐某人与十郎书牍》、《周氏一族纳税文书》及伯希和库车D.A90号汉文文书中"城局"的逐一辨析,认为"城局"并非县以下职役或胥吏,而是军队僚佐,属于军职人员。  相似文献   

14.
解梅 《西域研究》2003,(1):100-102
朱雷先生《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 (以下简称《论丛》)一书 ,已于 2 0 0 0年 4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论丛》共 2 6万余字 ,收入了朱先生在不同时期撰写的多篇重要论文。它们涵盖了作者对晋唐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典制、社会阶级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魏晋至隋唐历史许多方面的细节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论文视角新颖、观点精当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政治方面 :共 4篇。《出土石刻及文书中北凉沮渠氏不见于史籍的年号》一文 ,探讨了史籍漏载的“承阳”、“建平”两年号之归属。《敦煌藏经洞所出两种麴氏…  相似文献   

15.
“天”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口号、国号、年号和农民领袖称号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唐末裘甫起义铸印日“天平”,王仙芝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则称“冲天大将军”;金朝山东“红袄军”杨安儿起义,建立大齐政权,起年号“天顺”;元末红巾军起义中,徐寿辉建立的政权,国号“天完”。明玉珍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年号“天统”,张士诚建立大周政权,年号“天  相似文献   

16.
据《魏书·西域传》记载,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高昌民间信仰的“天神”属于火袄教。据敦煌吐鲁番文书,高昌城及附近乡镇分布有火袄教寺庙,其中一座名叫“丁谷寺”。丁谷寺供奉的是高昌火袄教神袄——丁谷天。吐鲁番著名佛教石窟——吐峪沟千佛洞所在地,也即《西州图经》所谓“丁谷窟”。1981年吐鲁番文管所在吐峪沟发现一个火袄教徒的墓地,长60、宽20米,在吐峪沟乡之南2公里处。今称“吐峪沟玛扎墓地”。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和计算机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广泛运用,企业档案工作正逐步实现现代化、标准化、网络化管理。传统的立卷方法的弊端越加明显,严重影响了企业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实践证明,企业文书档案以“件”取代“卷”及“案盒”取代“案卷”克服传统的弊端,顺应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本文拟从企业文书档案以“件”取代“卷”及“案盒”取代“案卷”的改革及其重要意义谈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藏吐鲁番新出《唐开元年间西州交河县帖盐城为令入乡巡貌事》文书所涉及的貌阅律令用语进行了考释,包括文书所见巡貌官吏(县令、城主等)及其职掌、貌阅中的诈伪现象及其处分、民户身亡后籍帐除名的公文书程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唐宋文献与新近发现之吐鲁番文书,提出"录白"不仅仅是日令所有的概念,在唐宋时代也是广泛行用,其含义即是对正式文书的录副,而《天圣令》中所出现的"副白"与日令之"录白"义同。至于"案记"则是相关部门在文书行政过程中所作出的登记在案的记录,而新出吐鲁番文书中《唐天宝十载交河郡客使文卷》即可视为客馆"案记"之后所形成的文书。  相似文献   

20.
唐代于阗的“乌骆”──以tagh麻扎出土有关文书的分析为中心[日]荒川正晴序我曾在一篇论稿中涉及到吐鲁番汉文文书中所出现的“乌骆”一词,我认为那是古突厥语ular的汉语音译,意为“驿传”或“驿传用驮畜”之意。我还进一步指出,唐曾使吐鲁番周边地区的游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