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比喻是日常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为科学地认识比喻、描写、说明、运用比喻,本文从比喻能否充当定义、比喻是否表达判断、比喻是不是推理、现代逻辑对比喻的刻画等方面,分析了比喻句中的若干逻辑问题,指出了比喻在有的情况下可用于定义;比喻都是以判断作为它赖以形成和表现的逻辑基础;比喻都可以扩展成为完整的类比推理;引进模糊学、运用谓词逻辑可以对比喻进行更精确的刻画,等等。  相似文献   

2.
国内现行的逻辑教科书中,着重说明了定义的几条规则:(1)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违反这条规则,就会出现“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2)定义不得采用否定或比喻的形式。否则,就会出现“否定定义”或“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3)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按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出现“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制定定义的这些规则,意在保证定义的正确性。但这几条规则是很难保证定义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被视为复合判断推理的三大类型,作为逻辑教材必须正确地给出定义。但是,逻辑教材至今却未能做到这一点,其中有些教材甚至下了一些错误的定义。所以,关于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的定义,仍有探讨的必要。 几乎所有的逻辑教材都认定,“复合判断推理就是前提或结论是复合判断的推理形式。”(准确的提法应是:复合判断推理就是前提有复合判断或结论是复合判断的推理形式。)既然如此,那么在给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下定义时,就不能悖于这个定义的规定。然而,我们从一些逻辑教材所给出的联言推理、选言推理以及假言推理的定义中,却明显地看出与上述复合判断的定义是不一致的。以选言推理的定义为例,其代表性的表述有:  相似文献   

4.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的,所有的推理都可以转化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判断又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最典型的逻辑试题,亦是学生普遍难以驾驭的题型,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特点、推理规则,其负命题的等值命题以及其与推理的转化关系,可以较好地解决逻辑判断五种不同的题型,借此引导学生提高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研究领域里,对翻译比喻的探讨已屡见不鲜,但是,从译者比喻这一分支来研究翻译仍是一个新话题。不同于翻译定义的平铺直叙,译者比喻采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鲜活地刻画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形象。因此,从历时的角度,对中西方翻译研究中出现的译者比喻进行梳理以及对其隐含的译者主体性思想进行探讨,是揭示古今翻译活动中译者社会地位变迁的有效手段。借用这一手段,译者的社会地位在中西翻译史中的三次重要演变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6.
一 罪名是指具体罪行的名称或语词表现,任何罪名都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于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之中。一个具体的罪名,也就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任何概念都可以用定义的逻辑方法明确其内涵以区分各自的反映对象。罪名概念也不例外,但罪名定义因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区别于一般定义。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从哲学探究的角度出发 ,对哲学和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 ,逻辑是关于一个语句的意义和判断的内容的。数理逻辑的发展使逻辑丧失其重要性并且远离了本体论的讨论。哲学逻辑并不是一门新科学 ,而只是实现了从一开始就在进行的对于传统逻辑的刻画。研究海德格尔的哲学和逻辑思想可以得到的基本启示是 :我们在进行哲学逻辑以及逻辑哲学研究的时候 ,一定要有一个理念 ,即逻辑是需要哲学来为其辩护的 ,逻辑的研究要有一个哲学的基础。哲学逻辑是逻辑在哲学中的应用 ,在应用的过程中哲学理念已经深深地灌输进去 ,哲学与逻辑已水乳交融 ,两者的联盟使得各自的学科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权利是民法通过概念逻辑对当事人法律地位进行判断的产物。就合同而言,判断权利的不仅仅是合同法,物权法同样可以对当事人的权利进行判断。这一方法可称为民法的整体性判断。当事人经济行为的复杂性与概念逻辑的严格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整体性判断是解决这一冲突的有效方法。运用整体性判断分析,买卖不破租赁其实反映的是租赁权具有物权与债权的双重属性;而物权与移转物权的基础关系之间,需根据不同法部门逻辑而非当事人意图加以把握。这两个范例体现了整体性判断方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从哲学探究的角度出发,对哲学和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逻辑是关于一个语句的意义和判断的内容的.数理逻辑的发展使逻辑丧失其重要性并且远离了本体论的讨论.哲学逻辑并不是一门新科学,而只是实现了从一开始就在进行的对于传统逻辑的刻画.研究海德格尔的哲学和逻辑思想可以得到的基本启示是:我们在进行哲学逻辑以及逻辑哲学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理念,即逻辑是需要哲学来为其辩护的,逻辑的研究要有一个哲学的基础.哲学逻辑是逻辑在哲学中的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哲学理念已经深深地灌输进去,哲学与逻辑已水乳交融,两者的联盟使得各自的学科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问句是日常语言中非常重要的句式结构!从逻辑角度研究问句的方法也不少!其中!博弈问句模型"推理问 句逻辑和探究语义学!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研究思路# 博弈问句模型使用图表推理的方式分析涉及问句的会话!可以比较 不同提问方式的策略优劣# 推理问句逻辑有完整的语义解释和句法定义!直观地刻画了问句的推理关系# 探究语义学 在形式上与现代逻辑比较一致!可以构建带问句的逻辑系统!统一地处理命题和问题的逻辑性质#  相似文献   

11.
比喻认识上的这个误区是,认定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这样的认识必然导致对比喻的误解和比喻辨识的夹缠不清.理由有三:事物分类具有层次性,"性质"具有相对性;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是判断修辞格的唯一依据;事实证明,本体和喻体有同有异就可以构成比喻.  相似文献   

12.
在普通逻辑的研究与教学中,关于单称判断,有两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一是区分两种不同形式的单称判断及其必要性,另一个是单称判断在推理中能否做全称处理的问题。若这两个问题弄不清楚,在包含单称判断的推理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问题,下面就这两个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一、区分两种不同形式的单称判断及其必要性 现行的普通逻辑教科书,都把单称判断定义为“判定某个别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按此定义,  相似文献   

13.
修辞著作中给比拟下的定义不周密。比拟的定义既可以用来说明比拟,也可以用来说明比喻;不少修辞论著论述比拟时把比喻用例误用作比拟用例,造成教学上的混乱。比拟定义必须修改。必须反映比拟通过词语移用实现“变通”的本质特征的内涵,突出比拟本体与移用词语的关系,缩小定义概念外延,使比拟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具有同一关系,从而使比拟定义本身能够成为鉴别比拟和比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常逻辑公式是不含命题变元的逻辑公式,运用它们可以定义结构类。但反过来某些结构类却不能以常逻辑公式集定义。模态逻辑中一阶可定义的框架类可被常模态公式集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该框架类对满射互模拟象、不相交并封闭,并且它的补类对超滤扩张封闭。有穷传递框架类相对可由常模态公式集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对满射互模拟象和不相交并封闭。这两条定理中后一条可推广至直觉主义逻辑。  相似文献   

15.
比喻的成功动用是<诗经>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这种成功运用表现在比喻运用极为广泛、比喻的形成多种多样.这些众多比喻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突出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被作者所运用,我们不能仅仅从比喻的审美功能这一层面上去理解,而应该从比喻的生成机制这一更深的层次去解释.可以断言,<诗经>中的比喻不但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密切相关,而且与宗教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的个性,突出人的动物性。在对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描写中,劳伦斯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来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品行、情感和心理变化。暗喻的表达效果比明喻更强烈,有助于读者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层涵义。本文通过分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对于人的动物性描写,来探讨如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来鲜明地表达对人性本质的理解以及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新诗是其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他对湘西乡村野趣的迷恋,对湘西牧歌情调的向往及对湘西人民朴实品性的热爱,他的新诗总是从湘西文化的视角去感受、审视、体味生命和世界,形成了他独特的"乡下人"审美情趣。在诗歌意象的建构上,作者选取的往往是自己熟知的家乡景物;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常用鲜活的湘西民间特色语言来写景抒情;他还喜用湘西常见的动植物作比喻来刻画艺术形象,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比喻艺术。  相似文献   

18.
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衔接理论为基础,结合他人有关比喻的研究,论述了比喻的运用在尚重侗族琵琶歌中的语篇构建功能。比喻的运用在两方面体现了这类语篇的语篇特征:一是在这类语篇中比喻的运用大都出于语音衔接的需要并借此为语篇的展开服务;一是比喻在四类琵琶歌中的分布与各类歌所承载的相应社会功能是相吻合的,情感表达最为强烈的情歌中比喻运用得最多。这项研究对比喻的研究和对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都是一个拓展,对于少数民族语言(语篇)研究乃至当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均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比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英语中最为常见、使用广泛的一种修辞格。比喻是语言艺术的升华,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比喻可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提喻。本文想就三类比喻形式的定义、运用及其作用粗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许多逻辑教材将4种直言判断的"逻辑方阵(对当关系)"运用到同样是4个种类的模态判断和规范判断身上,从而导致了严重的逻辑混乱与错误。直言判断"逻辑方阵(对当关系)"的成立需要3个条件,其主要根基是对主项和谓项外延关系的穷尽分析,而所谓模态判断与规范判断的"逻辑方阵(对当关系)"却缺乏这些条件,因此是根本不能成立的。把"逻辑方阵(对当关系)"套到规范判断上是更大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