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应当而且完全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当代中国市场化的经济改革与体制转轨,实质上是生产方式变革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其生产方式理论,对当代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比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具有更强、更科学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界定,首先,应正确揭示其基本要素的性质、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体系应包括基本原理、具体理论、后来者对这一学说发展所形成的正确理论成果三部分;同时应包含马克思主义实践性这一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是普及和提高的辩证统一,内含理论创新的要求.其次,应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过程的内在机制和外在的基本环节:它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过程,也包含群众实践基础上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群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通俗性、实践性、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机制所彰显出来的三个鲜明特点.发展理论、推动实践、提升主体是其发展的三个基本向度.再次,应有坚实的哲学论证和支撑:从认识论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应体现理论与认识主体、实践主体的辩证统一;从辩证法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应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唯物史观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通过先进理论的武装以更好地发挥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社会主义核心观引领多元思潮,应对现代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共青团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群众基础、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为此,以共青团工作为载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使共青团工作达到了有针对性地创新。  相似文献   

4.
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热点问题被讨论的时候,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深度地、立体地、多维度地来认识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一种解释理论——大众化解释学。特殊的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渊源以及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革命性,决定了"大众化解释学"与一般解释学有诸多不同,它以面向生活、面向大众为出发点,以理论实践化、革命化为基本视域,以民族化、通俗化为根本方法,它是一种独特的解释系统。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第一要义、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都是其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中关于历史主体思想的具体阐述;发展为第一要义是对唯物史观中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则是对唯物史观中关于人与自然辩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这三个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拉布里奥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具体的理论环节上补充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变化规律的理论。他对唯物史观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 批判传统的“意识形态”概念,论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拉布里奥拉分析社会意识形式是从批判传统的“意识形态”开始的。从法国革命以来,“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有二层意思:其一它是解释观念起源的理论;其二它是对基础产生政治影响的思辨观念的系统化的总和。他坚决地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只起应用作用即对改造基础产生政治影响而不是从基础派生出来的思辨体系。他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解释了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它们的  相似文献   

7.
李汉俊不仅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也是中共早期杰出的宣传家、编辑家。李汉俊通过自己大量的编辑出版活动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着力改造《星期评论》,正视不同信仰者,积极筹备建党;努力翻译、校对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面向社会大众宣传唯物史观;创办《劳动界》周刊,联系工人的生产生活实际,通俗平实地宣传革命道理;主持《新青年》编辑部工作,面向进步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察李汉俊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从中得出若干启示,有益于新形势下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编辑出版事业,从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中进行理论挖掘。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劳动纽带论、自然制约论、裂缝论及循环经济思想,它们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现实反思基础上的拓展与延续,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工具诱因、意识根源、消费诱因及制度根源均有重要的解释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列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价值观念变革、生产方式变革、生活方式变革及制度建设的路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社会心理是对经济、政治的直接反映,是社会思潮和思想理论体系产生的心理根源,因此要有效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当代中国的社会心理基础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利于深化对普列汉诺夫"五项因素公式"的理论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视域,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促进理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心理基础研究的五层次社会结构中社会心理内涵与定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缺位与成因分析、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与启示、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的调查和分析、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理论分析和逻辑结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的构建等基本内容;其次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心理基础研究的主要观点:社会心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政治诉求,并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的二元性、多样化特征,采取相应对策,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戴维森意义理论为一种自然语言意义理论提供了形式表征模式和经验解释模式。在其理论架构中,真之概念在这种形式表征和经验解释模式上始终充当着核心概念的作用;彻底的解释是戴维森意义理论的经验解释模式,它适当地回答了戴维森的真之语义论如何具有解释力的问题;整体论贯穿始终,是造就戴维森意义理论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试图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原理,正确理解当代军人核心价值体系的涵义及其重要性、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系,当代军人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问题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经典表述,发挥当代军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需要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和创新,根据马克思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不同属性,可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模式分为三种类型。运用统计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型,对不同模式下的传播实效进行科学的量化比较,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体系,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宏伟工程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 《法兰西阶级斗争》 和 《雾月十八日》 中首次推进了唯物史观具体化的理论历程, 他通过深化对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在特定条件下的外部表现形式、 把政治斗争史的研究提升到政治发展之历史 规律的层面等问题的探讨来完成这一理论工作。 马克思的这种理论探索不仅使他在法国政治史的研究上实现 了方法论及理论成果的创新性突破, 而且, 他在唯物史观具体化问题上的探讨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深化 对唯物史观具体化的理论解读, 不仅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于深化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也可以直接地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作为一种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当强的学术性,要想使其被广大教职员工的理解和接受并掌握,必须做到通俗化,要有意识地使用大众话语,使用通俗易懂、生动浅显的语言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真正被群众吸引和关注.客观讲,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所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应.我们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查找不足,以提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否认价值主体性的一面,但反对把价值看作纯粹主观自生的独立存在,认为价值是由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伦理社会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其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伦理社会主义的核心精神是否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而共产党则坚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则具有超阶级性和人性化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民性的特点,而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则具有公民性的特点。两种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的劳动生产力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成为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这一生成过程是伴随着唯物史观理论完成的。劳动生产力向人回归的理论历程,是马克思思想嬗变的转折点。这一切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体系的最初文本。生产力概念的生成,始于经济学批判,源于共产主义理论要求,生成于哲学的科学阐发过程。把生产力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基础概念,使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并身体力行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立毛泽东思想,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基础;倡导深入群众,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方向;提倡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通过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毛泽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对继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网络化是当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趋势,正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化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有助于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率。然而,网络化也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意识形态环境更加复杂,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战。为此,要改进理论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优化整合传播媒介资源,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建立全覆盖、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培育大批理论传播专门人才,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具有典型性。民主革命时期,在创立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继承捍卫毛泽东思想、创立邓小平理论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邓小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对于全面把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包括马克思大众化和化大众的双重辩证结构体系,它包含真理和价值双重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相同的内涵和结构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逻辑发展的必然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