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城市民族工作部门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管理观念是做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的根本前提。城市民族工怍要适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进行相应转变,不仅要将城市民族工怍范围扩大到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强化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政府合作;而且要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拓展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还要建立城市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依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集聚社区开展工作以及动员民间组织、社会力量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多渠道管理来转变城市民族工作方式。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使其更好地适应城市。  相似文献   

2.
随着强劲的人口流动大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地从边远乡村、山寨涌入城市,使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多。而少数民族人口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及掌握生活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他们在城市的境遇更加艰难,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如何在城市适应与发展的问题。在概述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现状,探讨了问题及其症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人口是中华民族人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采用CiteSpace软件对近三十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的发文量、核心作者、主要发文机构、高频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出少数民族人口研究主要包括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镇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民族关系等主要议题。发现少数民族人口研究存在微观数据分析较少、研究学科时间比较单一、动态研究有待加强等不足,未来学界应在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民族互嵌结构、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方向精耕深耕,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4.
试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大规模地流动和迁移,这无疑像一把无比锋利的双刃剑,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着城市的民族关系.本文将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入手,全面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导致人口流动,更多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城市就业.作者对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现状、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就与之相关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镇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总体趋势是,由边疆地区向内地和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由农村和草原牧场向城市流动。尽管目前很难对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总数做出十分准确的统计,但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东部沿海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都在持续、快速增长;二是东部沿海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多于当地世居少数民族户籍人口;三是流动到东部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全国所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东部沿海地区将来在民族关系方面出问题,可能主要出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当中。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许多工作还不够到位,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和提升。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问题。我们相信,东部沿海地区民族问题研究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专家学者一定会为东部沿海地区民族工作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以贵州两个少数民族村寨问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贵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及主要特点进行了考查。调查结果袁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民族婚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人口流动扩大了民族通婚的地域范围,使传统的婚姻观念与形式受到挑战;也使民族地区离婚率提高,性爱观出现混乱,违法婚姻增多。对此,应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加强婚姻观念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以促进科学、文明、进步婚姻观念与婚姻形式的建立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中、东部地区城市,改变了城市民族结构,为各民族广泛接触提供了条件。流动人口收入增加,改善了自身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一些流动人口在家乡创业,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成为展示城市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随着民族交往不断深入,民族之间了解增多,民族偏见与歧视逐渐减少,有利于民族交融。  相似文献   

9.
城市成为各民族融入现代化进程的地域空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是实现共居共建共享的城市民族关系中的重要议题。利用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西北五省区混合截面数据,考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特征,分析流动者流动境况与流入城市等级对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较为强烈,就业属性、收入支出水平、流动时间、流动原因与流入地城市规模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其城市居留意愿。正规就业与收入较高的少数民族流动者更倾向于长期居留于本地,近距离流动、流动时间长与家庭动因流出的流动者居留意愿较高。随着城市等级上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先下降后上升,流入地级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最低。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2年至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与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各民族跨省人口流动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各民族跨省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变化特征具有差异性,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多有所下降,人力资源禀赋持续升级;多数民族跨省流动人口的流向较为稳定,并且多从所属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地向相邻省份或东部地区省份流动;多数民族跨省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整体有所扩大,城-城流动比例明显上升,流动原因呈现经济化态势,流动时间趋于长期化。各民族日趋频繁的跨省人口流动使得民族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与各民族全方位的互嵌更加成为可能。今后应把握机遇,在促进民族团结、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与构建民族全方位互嵌格局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云南多民族和谐共处模式具有"多元一体"与"和谐共处"两个基本特点,其形成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三个层面的原因值得关注:一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多样性,造成了各民族"大分散、小聚居"、"交错分布、立体分布"状态以及物产及生产方式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从而推动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十分频繁,增进了人们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包容,奠定了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社会基础;三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的"宗教回避"策略,在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效避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护了各民族的团结。  相似文献   

12.
当前,少数人语言对于维持和发展少数人群体特征的作用毋庸置疑,越来越多的国际法律文件和区域法律文件就保护并发展少数人的语言权利予以规定。这些规定是否已经落实,或者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障碍,都直接关系着少数人权利的实现、国家及区域的安全构建以及文化多样性的实现等诸多问题,有必要对少数人语言权利的具体保护实践开展研究。只有了解少数人语言在行政领域、传媒领域以及诉讼领域的具体使用和保护情况,才能结合已有的国际法律文件,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些保护实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缅北跨境民族之族群认同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呈现如下特点:疆域分离、极力恢复重构,接受变更、试图融入重构,融入失败,致力自主重构。缅北跨境民族之汉族、佤族的族群认同重构史表明:其族群认同之发生动因原生与社会建构并存,除主体孤立、自发、主动完成,社会交往中的族群互动导致的被动建构也客观存在。其族群认同之形成依凭民族主义与工具主义并存,除历史文化、血缘情感因素外,现实政治、经济利益需求因素也关涉其中,是特定背景下的历史选择与现实需求合力。  相似文献   

14.
多神教亚文化是先例现象的主要来源之一。俄罗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在多方面仍表现出本源的范型,特别是在世界观和生活语境的层面上,多神教亚文化予以了该地区居民以深刻的影响,继而生成先例现象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并由此揭示了一定的文化伴随意蕴。  相似文献   

15.
白族传统伦理道德,是塑造白族及其社会的价值体系,是支撑传统白族社会公序良俗的文化精神,其内涵上至国家政治、民族关系,下及家教族规、人伦修为,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白族始终自觉维护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中华民族政治伦理。他们亲仁善邻,与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家庭中讲究血缘,长幼有序。"忠孝节义"是其衡量人品的标准,"耕读传家"是其居家必须延续的传统;有文化、有经历,心怀桑梓的谦谦君子,才符合做人的规范。诸教同尊、诸神共奉是他们的宗教世界。豁达宽容、平和持中是白族人的心性。鼓励远行、出门闯世界的开放意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白族子弟远走他乡,拥抱世界。白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是哲学,是思想,但更是行为规范,体现了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民族团结既是民族工作的目标,也是民族工作的要求,还是族际关系的状态,更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民族团结教育既是民族工作的重点,也是民族工作的难点,还是民族工作的热点,是带有基础性、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的工作。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路是:一个核心,一个突破点,三个重点,三个创新,五个转变,即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争取人心为突破点,以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社会成员全覆盖为重点,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思路、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在内容上,争取人心,强调义务,精细教育,抵御极端,利益共同;在方法上,方法多样,长短结合,层次分明,感人至深,真正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针对性、创新性、全面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各少数民族文化多样,历史发展进程不尽相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种多样性也突出地反映在形态各异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政治制度方面。从社会政治合法性建构、社会阶层划分、政治组织、社会规范体系等四个维度探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政治制度的类型、构成和作用机制,描述和解释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探索云南少数民族社会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2013年数据,从定居性角度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上海的定居性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居住在浦东、松江和嘉定等郊区,处于高度流动状态,定居性较弱。其定居性随着中心城区向远郊区扩散不断减弱,流动性则不断增强。相比以务工经商等经济原因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婚姻等社会原因来沪的,定居性较强。这也符合中国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从住房类型的角度看,住在自购房的定居性最高,居住在工棚宿舍中的流动性最强。  相似文献   

19.
就人的社会意义而言,文化是其生命力之所在。特定文化能否得到有效传承,直接决定着特定人们共同体继续存在的可能和意义。从人类历史来看,传承文化的方式和途径丰富多样,其中最直接、最有效而又最具形式化特征的方式和途径毫无疑问就是教育。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迁徙移动特征显著,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发展机遇而形成跨界移动的突出特点。在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积极应对生存发展和竞争压力的过程中,朝鲜族发展了特色浓郁的教育文化,形成鲜明的教育信仰,增强了朝鲜族的集体意识,在传承朝鲜族文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