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艺术终结论"并不是宣判艺术活动的终结,而是宣告需要终结关于艺术这一概念的西方现代性话语霸权."艺术"这一概念伴随着西方现代性而发生的内涵历史流变,表明西方现代性话语逻辑下的艺术概念所反映出的理论局促,这为人类学意义上的艺术--人工制品的理论出场清理出了理论生长的空间:该文以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策略,在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人...  相似文献   

2.
“艺术终结”是当前国内外文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主要围绕“艺术终结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艺术到底会不会终结?”两个主要问题展开。对艺术终结的理解直接影响对艺术是否终结的判断及其判词的说服力;反之,对艺术是否终结的判断又会影响对艺术终结的理解。我国对这两个问题存在一定的误解与简单化倾向,这不利于继续推进与深化艺术终结研究。  相似文献   

3.
“艺术终结”是当前国内外文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主要围绕“什么是艺术终结”以及“艺术会不会终结”展开。通过评析总结二十年来国内艺术终结研究的状况认为: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存在缺乏对话争辩、缺少艺术批评、缺失理论建构等问题,可从方法性、历史性、当代性等方面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终结”是当下艺术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对这一话题的言说是一桩现代性事件,所谓“终结”既是艺术哲学体系的终结也是艺术传统的终结。只有把“艺术终结”置于现代性视野中加以理解和阐释,才能真正捕捉到这一事件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5.
求“新”是西方科学主义艺术的理性追求,而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新”是很次要的标准,主要的标准不是“新”,而是“高”。对于文化艺术的精神层面,发展论是一个神话,高度才是追求的目标。精神本身没有时代性,中国艺术境界是永恒艺术精神的体现。当代人的审美文化背景已经完全是西式的了,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结构,使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中有更多的中国文化成分。在消费文化时代,应努力为精英艺术争取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6.
当艺术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蓓 《东方论坛》2004,(4):31-34
摘要:我们的时代充满了泛艺术的现象.泛艺术被人们看作艺术终结的先兆.其实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容易抹掉.从我们的描述看,艺术品的外延正在扩展.艺术似乎正力图把自己变成包容一切的世界性的“场”.尽管如此,艺术并没有失控,因为创造和接受活动永远是主体性的,只要艺术家和接受者对艺术的态度是真诚的,艺术活动没有被其他功利目的所利用,艺术就有无穷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19世纪精神教父”的神学家施莱尔马赫,不仅把神学推向了现代,使之具有了“现代性”,而且他的美学也是作为解决现代性的精神困境而提出来的,作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的美学表达,他把美学定向为在“伦理学中探寻艺术活动的规律”,也即在人类文化的自由创造领域领悟艺术活动的地位,首次确立了美学研究的文化视野。艺术的自由创造并非只是为了创造“同一性”,而是表现为民族的差异性;艺术品表达的是事物的“内在形象”,艺术的真实性也需从“内在形象”上去把握,艺术家的灵感和沉思是“睁着眼的梦境”,这些都堪称西方美学上的新创见。  相似文献   

8.
从三个维度探讨黑格尔的艺术终结:即黑格尔哲学体系下艺术的终结;从艺术史的发展维度上谈艺术的终结;社会现实的维度上谈论艺术的终结;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出黑格尔艺术终结的实质意义,即无论从哪个维度出发,黑格尔都并没有明确断言艺术终结甚至死亡的意思,只是在社会现实的维度上,黑格尔对艺术的发展确实多了少许的悲观主义,这是因为他没有正确预见艺术正是调和个人和社会矛盾的最好方式,是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内在需要,所以艺术不会终结,更不会死亡。  相似文献   

9.
在美学界长期以来有关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应该区分《美学》一书中对“终结”(Ende)与“解体”(Auflösung)二词的不同使用,以获得黑格尔使用“终结”一词的真意;应该区分逻辑的与历史的所谓艺术“终结”或“解体”,着重从黑格尔哲学、美学逻辑构架角度解读其关于艺术“终结”或“解体”的内在逻辑含义;进而揭示黑格尔对艺术美本质的规定是其艺术“解体”或“终结”论背后的逻辑根据。  相似文献   

10.
夏秀 《东方论坛》2004,(4):39-41
艺术的终结至少有两种含义:一是真正的终结,一是“边缘化”.但我认为艺术是不会真正终结的,而是走向边缘化,文学的边缘化并不意味着文学的没落而是文学的适得其所,恢复了它清净无为的本来面目.因此,文学的边缘化带给我们的也就不是文学的“黄昏”而是只拥有精品的文学的清晨.  相似文献   

11.
面对后现代艺术的事实,丹托认为,现代主义艺术已经终结,这一历史进程实现了黑格尔关于“艺术终结”的预言。与之相关的,是以“美”为核心的古典关学的退场,转而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艺术哲学。它以意义为中心,以阐释为手段,以历史性、多元性和差异性为原则。虽应后现代的历史潮流而生,却以涵盖一切艺术现象为旨归。  相似文献   

12.
阿瑟·丹托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哲学家和评论家之一,他与美国艺术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对后现代艺术流派例如波普艺术和达达艺术进行了哲学层次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影响了当代西方艺术的发展.他认为艺术品是在艺术界之中获得艺术品的地位.他提出,在当代艺术被哲学化了,从而导致了艺术的终结.他的艺术终结观对于国内外的美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艺术的哲学化与终结"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艺术终结论 "的焦虑表明了当代西方艺术陷入了困境,其实质是现代艺术出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危机:情感的危机和表达的危机。在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和美学的观点看来,"艺术终结论"表达内涵是:由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去人性化"走向极端,艺术终结的不仅是人性化的内涵,终结的还有艺术的形式。"艺术去人性化"违背了艺术使生活更美好的人类学意义,也隔断了艺术与人性的脐带关联。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以人类学概念"人工制品"重置艺术的人性化内涵,解驱尘嚣弥漫的"艺术终结"魔咒。  相似文献   

14.
教育艺术论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诉诸情感,心仪自由,创造“有意味的形式”的活动.从逻辑上讲,教育活动与艺术活动具有太多交叉的地方;从现实中看,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本质主义、功利主义等弊端,如果以艺术的理念与方法来审视教育,艺术则是拯救学校教育的一剂良药.教育艺术既是一种教育存在,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境界.让课堂充盈“有意味的形式”,让“技艺论”、“情感论”的艺术方法成为教育策略,让艺术的自由精神理念成为教育的价值尺度,是教育真正成为一门艺术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5.
把握现代西方艺术必须将之置于其得以产生的特定的话语模式中。为此,本文提出:首先,现代西方艺术产生于与传统文化经验系统根本不同的现代文化经验系统,这是理解现代西方艺术的首要前提;其次,把握现代西方艺术,还有待我们对“美”有一正确的认识,那就是,并不存在所谓“永恒”的美和艺术,存在的只是特定话语模式下的“美”或“对象”,为此,现代西方艺术给予我们的“美”不同于大家熟知的古希腊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浪漫主义艺术给予我们的“美”的感受。最后,解读现代西方艺术的话语模式启示我们不能违背自己的文化精神,硬着头皮去艺术“现代化”,与西方“接轨”同化。  相似文献   

16.
西方艺术从古典艺术(精神艺术)到现代艺术再到后现代艺术的演变过程,是一种必然的逻辑结果。中国现代艺术直接“嫁接”自西方现代艺术,并不具备西方艺术的逻辑演变过程,是一种在短时期中对西方各种艺术形式并融汇合与快速流变的掺杂样式,从产生的那天起,本身就是模糊和非流派性的。中国现代艺术承担了西方现代艺术所无须考虑的使命感,这是原本现代艺术所不能和无法承担的,这种虚假性的使命感所形成的文化误会构成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所谓“前卫性”以及内在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分析美学系统当中,艺术本体论的最基本的分殊就是单一艺术与复合艺术的区分,由此形成了“类别与成员”、“种类与实例”和“类型与殊例”的不同划分方式,其中“类型与殊例”之分最被广为接受.在此基础上,分析美学家又开启了从“活动论”角度来阐发本体论的思路,三种代表性形态分别是格里高利·卡里在《艺术本体论》中提出的“活动的类型”论、尼古拉斯·沃尔特斯托夫在《艺术作品与艺术世界》中提出的“活动的对象”论和大卫·戴维斯在《艺术作为施行》中提出的“施行的活动”论.尽管艺术本体论形成了层层推进的内在逻辑结构,但基本上都是以西方艺术自身作为对象而忽略了非西方的语境,由此难以建构起一种具有“全球视野”的人类学意义上的艺术本体论.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艺术是分别发源于不同地理、人文环境之下的人类艺术形态。随着历史的演变,东西方艺术也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革,然而凝聚在其中的艺术精神,始终是东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本文力求从东西方艺术的具体形态展开,来论述艺术形态背后的艺术精神层面上的差别。以寻求东西方艺术表现差别背后的实质,以及东西方艺术在差别中的相互影响。在讨论东西方艺术差别的论题下,将主要以中国的艺术精神作为东方艺术精神的代表,结合中国传统的六种艺术精神,把日本、印度、埃及的艺术精神略加分析,以及通过东西方艺术在近代的融合发展趋势,来寻求艺术发展在融合的基础上的创新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科学技术为我们的身心带来愉悦,但灵魂却像被榨干.艺术具有对抗技术的独特作用.艺术是不会终结的,文学评论也不会消失,它永远是人类生活的需要,是人类对生命意义的保存、对人类自由精神的体悟、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  相似文献   

20.
艺术终结作为对艺术和艺术史历时进程的焦虑与反思,是由古典向现代时期的过渡中以决裂的方式实现艺术由神权和意识形态规约下的“他律”转化为自我指涉的“自律”,并最终指向市民社会和个人主体的张扬,这也是艺术终结最为显性的特质。但是审美现代性自身的矛盾又使得艺术自律自身不断分化,最终在大众文化和市民主体的交往原则中实现后现代艺术的另类解放。一方面,市民社会的个体性价值不断扩张,在与国家权力的拮抗中步步为营,最终使得不同阶层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大众文化的话语狂欢适应了“晚期资本主义”的市场伦理,与国家权力的文化对抗也最终消失,普世性的文化需求使得艺术自律也失去了对抗的历史基础。另一方面,艺术自律本身无论是从“逃亡者美学”或者“造反者美学”都出现了内在无法克服的悖论,现代艺术的精英化面貌也无法割舍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和体制化的牵引,而以其自身的分裂走向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和艺术自律的终结,而此种终结却也带来了艺术发展的敞亮空间和多元主义与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