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今的法治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认同是民众对法治的心理认可,是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认同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不能离开传统文化,需要从传统法律文化中寻找形成法治认同的资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关于法治认同的“资源”,是传统社会对于法律的态度、对法律的认可程度以及民众对礼法建立的社会秩序的认可等。法治建设应当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制定民众更愿意接受的法律,以民众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实施法律,建立民众更期望的法治秩序。基于传统文化建立起来的法治秩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对法律的态度。从内心认可法律,为实现法治建设提供有利的非制度性支撑。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近年来学界提出的词语和概念。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生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底蕴。其中,“天下观”“大一统”“和合”思想、“华夷一体”等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生成的文化基因。站位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叙事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资源与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介入文化的范畴,需要有文化自信的视域。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等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精神要素和内在支撑。以文化自信的视角,阐述了福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三结合"成效,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数据信息,分析其在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的困境及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文化自信,并提出福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政课以促成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为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有效手段。在高校思政课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促进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有新的生命增长点。同时,它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并筑牢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家国文化、君子文化都与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理念有着深刻的契合,是我们推行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关键素材。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并尽量运用自主探究模式促成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认同。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是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一体两面,对其关系的不同理解形塑了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两种知识传统——"国家认同"和"认同政治"。强化同一性的国家认同传统彰显了政治认同相较于文化认同的高层次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崇差异性的认同政治传统则突出了文化认同的相对主义立场及其优先性。这两种知识传统虽思想主张各异,但都秉持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二元分立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的缺陷在于:既无法准确把握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本质,同时对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认识不足。在其现实性上,对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解必须扬弃这一分析框架所固有的个体视域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视域融合中实现民族共同体认同追寻意义和确立归属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条件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明显的价值偏移现象,其中尤以传统文化认同的缺失为最。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不仅对传统文化认同度偏低,而且存在盲目性、矛盾性和功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地磨蚀着大学生并不稳固的文化认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如果放任这种文化认同危机的发展,必将威胁国家文化安全,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在分析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诱因,并致力于探寻培育和重构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7.
文化认同是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下推进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港澳台学生的民族认同.推进文化认同,需要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理解国家意识、历史底蕴和兼容风格对于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途径增强港澳台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文化认同助力推动中华民族大一统进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价值观素有自信的气度,蕴含着开启未来的思想资源,对当今的社会生活仍能够发挥其合理的规范效应:传统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传统价值观可以为化解市场经济道德悖论独辟蹊径。新时期,为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传统价值观教育,提高价值认同;另一方面,要大力促进传统价值观"走出去",增强价值观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东北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可供开发和挖掘的传统文化资源,还可以为区域社会转型提供文化认同的基础,减缓社会转型带来的风险、震荡和不确定性。最为重要的是,以创新精神和包容精神为代表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质,为区域社会转型提供了精神支撑。东北民俗文化的本质是区域民众理解他们在当代世界中位置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是区域民众理解宇宙和现在的凭藉与根基。重新认识和寻找东北地区的创新精神与包容精神,找回失去的区域文化认同,完成民俗文化的创新,以民俗文化的发明与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转型的平稳过渡,也许是东北区域社会转型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四川客家是汉民族中一支比较特殊的族群,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认同意识。随着现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传播、交流,曾经相对独立并承载着四川客家族群认同的客家传统文化被日益渗透,客家族群与土著族群正日益融合。但在四川客家聚居区的移民社会中,重新整合客家传统文化并且构建客家族群认同,仍然是客家族群文化与心理认同的强烈需要。以四川客家族群认同的文化表征为基点,追根溯源,实现四川客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新组合,是构建四川客家族群认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意义系统层面,文化认同指的是社会内部,主流价值观与群体的感情共鸣、文化归属的有机结合。波兰社会转型之后,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由之前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解读转向了现代社会文化认同的探究。波兰社会文化认同由传统的贵族文化、天主教精神和开放、包容的中欧文化构成,它在肯定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力主回复前政治的认同,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认同是实现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这种文化认同几乎涵盖了在巨大社会变革影响下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维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与大学生道德文化具有内在关联性.中国梦是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提供方向、目标和理论支撑.同时,大学生道德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加深对中国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理想信念认同和行为认同.面对当下部分大学生理想空虚的现象,有必要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传统法制文化是民族地区基层社会自治的规范基础,它与朴素的民间道德相映照,能够助益基于法律的基层治理。伴随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认同弱化、反应迟滞、机制异化等问题在逐渐减损民族传统法制文化的活力,同时也影响到其支撑和恢复地方社会内生性秩序的功能。“借道”传统民间社会组织,有助于民族传统法制文化嵌入地方冲突治理,实现社会规范整合、核心价值趋同与定纷止争的多重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认同与藏族体育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民族在适应青藏高原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维系藏民族认同的纽带.作为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民族传统体育,其产生与发展,体现着对藏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藏民族传统体育用在建立共同的民族归属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仪式化作用.研究民族文化认同与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全球化民族文化认同的变化等,对于新时期传承发展藏民族传统体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元符号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过程中具有文化原型的功能,生成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但同时元符号的表意机制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面临着现代性语境转换的压力和挑战。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文化根基,我们一方面要夯实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域”的意义内核,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和机制,站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立场上,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原型内涵,并且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国家文化符号,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提供持久的意义资源和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6.
京味话剧的舞台所呈现的多是关于老北京城的人文景观、市井风情、历史事件、传统文化等。它通常在当下和过去、现代和传统的对照之下,回顾消逝的胡同乡土,悼念断裂的传统文化,回忆民族的历史过往,从而展示了一番关于"北京怀旧"的文化面貌。怀旧则是重建认同的一种手段。通过再现失落的胡同乡土,可为现代化进程之下遭遇身份认同危机的现代人以暂时的抚慰;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展示和痛惜,意味着现代性语境之下面对文化同质化的威胁,人们转而于本土文化寻求文化认同;关于民族共同体的重构,则是出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需求。但是京味话剧所展示的"北京怀旧",也是出于文化消费的目的,不能从根本上修复现代人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7.
苏鲁豫皖交界地带自然环境相近,文化面貌基本相同,文化认同的基础深厚。用区域文化认同来支撑苏鲁豫皖交界地带经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这需要夯实文化基础,推动文化心理重构,建立区域身份认同,凝聚文化特色,加强文化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8.
认同理论对我们研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视角价值,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内化校园文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大学生的自我认同需求、社会认同需求和生存发展需求。以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内化为目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大学生的满意率为中心,要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满足大学生基本需求为主要功能,要有一个健全和谐的支撑网络。  相似文献   

19.
晚近以来,传统的认同形式在主体身份破碎、流离的境况下逐渐被消解,人们开始面临各种"认同的危机"。英国著名学者斯图亚特·霍尔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开展对认同的研究,他指出,文化认同是动态的,永远处于过程当中,就像一件随时都在生产,但是永远都没有完成、也不会完成的产品。因此,对文化认同的思考应该由传统的"我是谁""我来自何方"转变为"我将会是什么样的""我将要到何方"。这一转变对研究现代性流散、混杂的社会主体的文化认同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也是我们探索现代性社会主体"文化认同"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认同是人们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是一种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价值认同,它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岩冲跃进村土家人正是在这种认同心理下,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和语言进行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通过田野调查以及研究后我们认为,在土家族的局部地区,基于民族认同的心理,民族母语在短时期内不会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