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色墙纸》作为女性主义的先声作品,表达了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小说中叙事者利用对小说框架和能指符号的反传统,构建了女性自己的文本方式。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女性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传统创作模式,达到摆脱边缘地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吉尔曼代表作《黄色墙纸》和《女儿国》中所描述的关于女性自主的正反两例。在《黄色墙纸》中,女性成为受害者。黄色墙纸象征着男权禁锢。“休息疗法”影射了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柔弱和自我放弃。在《女儿国》中,女性摆脱了生理和社会性别角色的限制。她们在体力和智力上都具有力量的美。她们主宰着自己的身体,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明。  相似文献   

3.
“疯女人”一直是众多女性作家所钟爱和关注的形象。英美女性文学的疯女人形象从《简·爱》的伯莎·梅森到《黄色墙纸》的“我”再到《秀拉》的秀拉,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中,经历了被禁锢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奋力解除禁锢“从黄墙纸后爬出来的疯女人”和不屈不挠将“疯狂”进行到底的疯女人三个阶段。疯女人所走过的从被禁锢到完全独立,从“他者”到“自我”的“疯狂”之路,正是女性自我意识由混沌到觉醒、由蒙昧到成熟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的小说《黄色墙纸》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的《雷雨》都塑造了遭到父权制家庭残酷压制的“疯女人”形象——“我”与蘩漪。作品中两个“疯女人”不约而同地以疯癫的形式反抗男权中心话语体系,宣讲了在这个“他者”社会中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遗憾的是她们最终都没有突破男性自我的“他者”界定。  相似文献   

5.
用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解读19世纪末美国女权主义作家夏洛蒂.泊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探讨白人中产阶级的女权主义者在反抗父权制社会和消解父权制美学的同时建构白人文化帝国的过程。揭示《黄色墙纸》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6.
用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解读19世纪末美国女权主义作家夏洛蒂·泊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探讨白人中产阶级的女权主义者在反抗父权制社会和消解父权制美学的同时建构白人文化帝国的过程.揭示《黄色墙纸》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为视角,对《黄色糊墙纸》中的叙事者"我"疯癫结局背后的原因进行了了探讨:社会文化环境固有的矛盾和冲突、人际关系缺失导致叙事者"我"从屈从型人格转向孤立型人格,在人格转变过程中,尽管叙事者"我"采取了构建理想化意象和释放虐待式冲动等防御性策略,但其内心的焦虑和冲突不仅未能因此得到缓解,反而愈加严重,故最终必然走向疯癫.通过神经症视角的解读可以看出,作者吉尔曼创作此小说的意图在于反映知识女性当时所面临的精神困境.该解读在当代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修辞叙事理论认为,在一个叙事结构中,首先是叙事者向他的读者讲故事,然后是作者向作者的读者讲述“叙事者的讲述”.在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产生自细密画审美传统的多位富有特色的叙事者,不仅营造出了与以往小说不同的细密画式叙事结构,同时还有着深刻的修辞意义.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些“叙事者的讲述”的讲述,表达了对传统的致敬和他关于本民族与当今世界的深入思考——在东方与西方、冲突与融合共存的当代,世界的真相是如此宏大而复杂,任何一个叙事者凭借自身的眼界和意识都不足以将其客观真实地讲述出来.  相似文献   

9.
夏洛特·吉尔曼的《黄色墙纸》作为女性批评家重新挖掘的早期女权主义文本,一直以来在文本的意识形态价值和意义上存在着诸多争议。从叙事心理学角度探讨《黄色墙纸》中形成性别刻板形象的原因是性别角色期待的不同,而自我叙事的策略对女主人公疯癫的意识形态意义解读具有更切实的价值,填补了女权主义解读方式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提要]通过观察2020年、2021年公益直播带货的典型样本,文章阐释了媒介叙事力量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推进中通过“连接”对文化与社会的整合意义。研究认为,经由商业型叙事者、基层官员叙事者、主流媒体叙事者的协同塑造,公益直播带货构建出“好物”“景观”“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连接,有助于解决因空间距离、疫情影响、(媒介)语言不通、平台区隔等造成的生产生活和价值观传播问题。这既是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也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与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方面是功能人物,一方面是内涵人物。当“我”以功能人物出现时,承担了小说的叙事功能,读者在“我”的引领下进入了主人公的生命空间;同时,把小说中的人事情景纳入到“我”的情绪中,支配读者的情感反应。当“我”以内涵人物出现时,“我”和主人公参差对照,重叠互映,各得生命;另外,作为内涵人物的“我”,成为一个不可靠的叙事者,在讲述中洞开裂缝,开拓了更深远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2.
惠特曼在《我自己的歌》一诗的开头写首:“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尽管这个“我”总是以叙事者的身份在诗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个“你”却始终伴随着“我”,歌唱着《我自己的歌》。在惠特曼之前,从未有哪个美国诗人像他这样如此重视过自己的读者。文章从诗人戏剧性地表现“我”与“你”的关系中,探讨这首诗中抒情性与史诗性兼容并蓄的创作特点,从而窥视美国现代长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一次演讲》由三个片段组成:叙事者“我”演讲之旅的自我放逐状态下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与老妇人母女车站相遇和老妇人当晚突然死亡.小说从三个层面——“我”在旅途自由状态下民族背弃与回归矛盾交织对抗中民族性的本能回归,民族群体关联影响对回归的制约,民族信仰对回归的牵引——揭示了犹太人的民族身份是其生存之根,犹太精神和文化传统是代代相传的基因,回归犹太民族信仰是其获得灵魂安宁和生存价值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色墙纸>中的主人公"我"与<一小时故事>中的主人公马拉德太太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她们所处时代的产物;她们都是男权文化中受压抑的女性,但她们的觉醒都是无意识的觉醒,她们的反叛也是无意识的反叛;她们都走向了相同的结局--终于自由了.  相似文献   

15.
运用当代叙事学理论研究圣经叙事者处理时间顺序的艺术,涉及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概念、圣经叙事的“顺时”性质、圣经叙事中的“错时”现象、“错时”的叙述功能等。  相似文献   

16.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阐释,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婛、塔贝和叙事者"我"依次是作者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再现。  相似文献   

17.
《黄色壁纸》中医学话语和丈夫权威的确立及主人公对立于理性的品质构成了她的疯癫。叙述者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受制于监禁机制。她试图通过抵抗建构一个自由的主体,但不被权力系统承认的自由只是一个幻境。颠覆一旦形成,疯癫就被知识书写和含纳了。吉尔曼的《黄色壁纸》实质上还是对疯癫的复制和再现,叙述者撕开墙纸貌似破茧而出喜获自由,不过是顺从了理性对疯癫的知识———疯癫从来没有离开过权力的含纳范围。  相似文献   

18.
副词“本来”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值得深究。语义方面,“本来,。”表示行为或性状的“原初”状况;“本来。。”与“本来。”主要是表达一种语用意义——反映叙事者或说话人对某种行为或性状的强调、评议等情态。句法功能方面,副词“本来”对谓语结构、动态助词及其它副词等都有严格的选择限制。  相似文献   

19.
以著名农民革命领袖埃米利亚诺·萨帕塔的情妇伊内斯为叙事者,讲述了伊内斯与萨帕塔之间的情感纠葛及其在革命期间所承受的灾难和伤痛。小说赋予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失语者以叙述声音,通过文学想象解构并重塑被卷进历史事件的个体的形象,从而“真实”地再现墨西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通过叙事者伊内斯之口,对主流叙事中所浸淫的男权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对革命爆发的内在动因做出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论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边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边缘化是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是第一人称 ,同时又具有第三人称的某些特点 ,能够讲述按照逻辑与常识第一人称叙事者所不知道的事情。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边缘化是叙事的两个基本原则———现实生活与叙事的内在自足性相互妥协的结果。它有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人称叙事者人物角色的淡化、第一人称叙事者人物身份的虚化和第一人称叙事者的暂时退出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