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族际关系研究中,族际通婚被学界长期视作为一个敏感度极高的指标,其比例的高低常被用来判断族群之间的亲近程度。然而,这个指标在现实中却存在着信度和效度上的风险。以安徽省亳州市回汉两族的族际通婚为例,较为详细地说明了亳州地区回汉两族之间三种通婚模式的具体内涵,从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角度指出,基于一般性的统计数据来研究中国特定区域的族际通婚及其对中国式民族关系的影响,其结论必然是低信度与低效度的。由于民族身份更改情况的普遍存在,安徽亳州地区的族际通婚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该地区回族内部民族构成的复杂化,进而造成其文化认同的多元化。这些相当数量的虚假的族际通婚情况的存在,致使以族际通婚为关键性指标来检验族际关系不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对于族际关系的衡量还必须参考其他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族际通婚是社会整合过程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指标。桂林龙胜里排壮寨虽然壮族占总人口的98%,但是族际通婚率却非常高,全寨48户人家中,有40对夫妇是族际通婚。这种现象促进了民族交流、消除了民族隔阂、沟通了民族心理、增强了民族团结。可见族际通婚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族际交往中,经济文化交流仅展现交往主体互动的表征,心理感受及其支配的社会行动才是交往主体互动的本质。通过对江浙沪粤4省市19个少数民族的研究发现,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文化冲突等现象依然存在,其原因是"内卷化"的交往圈降低了族际交往互动的主动心理,跨文化交流障碍使族际互动双方产生了双向排斥心理,民族形象污名化使族际互动双方构筑了心理防御墙。这种民族心理距离现象不利于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延滞了流入少数民族的社会融入。探索弥合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构建跨民族身份的民族团结心理机制,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共筑中华梦"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一个农区蒙古族村落——烟台营子村的蒙汉通婚状况的田野考察,归纳整理了村落中蒙汉两个民族从历史到当下的从族内婚姻到族际通婚的演变历程,分析当下该社区的语言转用,族际通婚过程中的“硬找蒙汉兼通的介绍人”等现象,探讨蒙汉通婚家庭中子女的族属选择的问题与原因。总体上从“日常生活经验”的角度对蒙汉婚姻缔结过程中村民们做出的文化选择予以诠释。  相似文献   

5.
从2000年"五普"到2010的"六普"的10年间,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族际婚姻受到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以及人口分布等人口学因素变动的影响,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变迁趋势。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族际婚姻中通婚的异民族数量有所缩减;族际婚姻性别比偏高和偏低共存的趋势不变;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族内婚户主仍以男性为主,但族际婚姻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通婚民族平均数量呈减少趋势;个别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与汉族通婚的族际婚姻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大学生作为具有特殊民族属性和社会身份的群体,在高校族际交往过程中受到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组织因素和区位因素等综合影响,呈现出总体交往和谐,部分交往隔离的特征。高校应积极采取各种对策措施,开设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课程、扩大蒙古族大学生族际交际圈、调整班级和宿舍划分方式等,引导各族群大学生和谐相处,充分发挥高校增加族际交往,增进民族融合,实现不同民族文化和谐共存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青海省贵德县加莫台村的族际通婚为个案,分析了族际通婚对族群认同的影响,从而阐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8.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的田野调查,对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之间如何维系和巩固交往交流交融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多民族杂居模式为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便利条件;相互依存的经济文化类型推进了各民族间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实践;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理解和尊重;族际通婚使各民族以婚姻的形式促进民族交融。这些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9.
论武陵地区历史上的族际通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族际通婚是反映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该地区历史上的族际通婚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至唐宋时期、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等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由个别通婚向集群通婚发展、由上层统治者通婚向下层民众通婚发展、由一般通婚向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影响该地区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素五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是重庆市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重庆蒙古族为蒙元时期蒙古族之后裔,族源甚至还可能追溯到奇渥温家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今日之蒙古族.作为外迁移民,随着社会生活、生产环境的改变,重庆蒙古族数百年来与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其他民族长期交错杂居,形成了多民族混居、多文化交融的民族格局.在长期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蒙古族与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其他民族不断实现民族文化的接触、交流与借取,形成了有别于北方草原特色的南方山地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个民族,无论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发生多大变化,只要具有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这个民族就会生存、延续并发展起来。聚居于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的蒙古族是南宋末年远征云南后留居该地区的部分蒙古大军的后裔,虽然他们长期远离蒙古族主体聚居区、成为杂居于其他民族中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而且生活地域的自然环境、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时至今日,他们对蒙古族仍保持着强烈的心理认同。实地调查和研究表明,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是一条牢固维系着通海蒙古族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新疆双语格局、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现状,阐明多民族社会语言协同和文化协同的重要性,提出双语教育能够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水平与素质提高,传统文化挖掘、继承与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劳动就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科学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推动文化协同;从社会长治久安角度,指出文化协同在多民族社会共同基本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异族群文化所应秉持的态度、跨民族语言交际与民族团结、超族群文化对新疆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关于辽金时期民族关系的研究,包括辽金民族政策、宋辽战争、澶渊之盟、辽宋交聘、宋金和战、金夏关系、民族间的交流联系等方面,皆取得较大进展。但从内亚史的视角、区域史的思路来看,辽金民族关系仍存在比较大的研究空间,对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关注也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塞外蒙汉杂居格局的形成与蒙汉双向文化吸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及民国时期,随着塞外移民的展开,内蒙古汉族人口大幅上升,形成与蒙古族交错杂居的格局.在长期的近距离交往中,蒙汉两族在语言、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领域出现大量的相互采借与彼此融合现象.蒙汉双向文化吸收体现出阶段性、渐次性、复合性、民族性和适应性五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在进入大学时面临着比汉族学生更大的环境适应问题。因此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必须给予广泛的关注。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同时还会对双语教育的时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目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进行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双语教育时效性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更好的改善目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牧区及其他城镇的蒙古族人口作为流动人口开始不断出入呼和浩特市。流动人口作为本民族内的特殊群体,他们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因流动和城市化而大量吸纳新环境的文化,其婚姻家庭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说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对这些年轻人的择偶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的话,那么社会阶层观念则划定了他们的择偶范围。社会结构交融的加深导致了很高的族际通婚率。择偶范围的有限性、经济条件的限制性及他们对世俗文化的崇尚促使他们组建核心家庭。  相似文献   

17.
Previous studies on ethnic intermarriage have been done main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other classical immigration countri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ethnic intermarriage among Surinamese, Dutch Antilleans, Turks, and Moroccans in the Netherlands. From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 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whether patterns observed earlier in traditional immigrant countries equally apply to the Dutch context. To obtain a sufficiently large sample, this study pools fiv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conducted in the period 1988–2002. In line with findings documented before, it observes that ethnic exogamy occurs more frequently amo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and among those who arrived at a younger age, and who are higher educated. Equally corresponding to previous work, the study reports that ethnic intermarriage is more frequent when the group-specific sex ratio is more uneven and when the ethnic group is predominantly second generation. Contrary to findings observed elsewher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lack Surinamese and Dutch Antilleans have high intermarriage rates and that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for status exchange in mixed marriages.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抽样调查了新疆大学汉族大学生对蒙古族人形成的刻板印象及其缘由。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蒙古族人形成的刻板印象主要以正面和中性的印象为主。2.大学生认为蒙古族人最主要的10项特征是豪爽、高大强壮、擅长摔跤、游牧、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朴实、勇敢、爱喝酒和勤劳。3.蒙古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性格、党的民族政策、大众传媒、当代蒙古文化和大学生的人格、民族观等是大学生对蒙古族人形成正面和中性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对资源的配置和权力的分配极为重视,而资源的配置与权力的分配又必然会渗透到婚制这一文化中。通过对黎平黄岗的田野调查获知,黄岗侗族的婚姻无论是从恋人的确定、通婚范围及其规则的界定还是到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等等一系列婚制环节中,婚姻当事人不仅要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制度性规约,而且与其所处的文化生态更是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