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仙逝的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毕生致力社会改造运动和东西文化研究,无论在社会活动中还是在学术领域内他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遗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中国文化要义》(1949年),《人心与人生》(1984年)是代表他一生心路发展的三个里程碑.这三本书以它独特的立论,细密的分析,入情入理的思考赢得了不少学人的喜欢,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本文想对梁先生的成名之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关于中西印三系文化比较研究的三个基本观点作一论析,以奠先生英灵.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人生问题的探讨和中国问题的解决。《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中国文化要义》这两本书是梁漱溟先生论述其文化观以及如何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著作。他分别从哲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论述了三种不同文化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文中笔者尝试通过分析《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中国文化要义》两本书中论述中西印文化之间区别的不同方式,从而对其文化观的形成和展开加以理解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先生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对文化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学者。他的文化研究的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早期著作,它构建了一个系统的文化比较模式,并系统地比较了中、西、印三系文化心理结构的差异;《中国文化前义》是中期研究的界碑,它揭开了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历史传统特殊性的奥秘;《人心与人生》系晚年之作。这本在梁先生去世前四年出版的著作,既是他毕生文化研究的总结,也标志着它的文化哲学体系的完成。拙文试就《人心与人生》一书中道德哲学与美学思想作一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4.
知识体系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体”与“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一对范畴,考证体用观的古代起源,梳理体用观的近代背离,有助于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恩格斯所说的现代社会主义脉络中的自主知识体系地位及其体用贯通、明体达用品格。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命名来说,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具有标志意义,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则为这次工作布置会议提供了理论主旨框架。习近平文化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丰富思想材料,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在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讲话、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讲话、第三个历史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为代表的一系列文献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自主知识体系。由历史文化、政治文化、文化安全、网络文化、文化润疆等核心概念构成的这一文化知识体系作为理论框架之体,不仅要贯彻落实到实践工作之用中,而且要对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包括中国边疆学构成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之所以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构筑了一个折中主义文化观体系。其原因是:首先,梁漱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折中主义思想的影响;其次,则是受其绝对整体主义文化观和主观文化论的影响;再次,是因为梁漱溟不能正确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辨证关系。通过对梁漱溟的个案研究,通过对其文化理论的得失的考察,可以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某种程度上的学理上的参考。而梁漱溟早期文化观本身有关内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先生是我国文化哲学和比较文化研究园地的开拓者。人们可以对他的有关论著提出种种批评,但人们不能不肯定他的筚路蓝缕之功。八十年代重开文化大讨论以来,时贤追溯、反思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历史,时常论及梁先生关于文化比较的若干结论,而鲜有进一步发掘、评估梁先生文化比较研究之方法论者。笔者的兴趣,在于通过研读梁先生早年成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中年成熟作(《中国文化要义》,1949)和晚年定论(《人心与人生》,1984),摸清其文化比较模式,剖判它的得失,作为当今之文化哲学和文化比较研究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种反对建立体系和宏大叙事的倾向。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体系,而在于是否有思想。思想一定是有体系的,因为思想是一个整体;没有体系的所谓思想只能是胡言乱语。体系仅仅是一种形式的东西,采取怎样的形式,取决于哲学家本人的癖好。因此可以看到,即使那些反对体系的人,其思想也是有体系的。同样,宏大叙事本来是宏大意识的一种表现,即宏大叙述表现的是宏大思想,没有宏大思想的宏大叙述只能是空架子。宏大的宇宙意识本来是哲学的应有之物,而现代哲学丧失了这一意识之后,反而不能够像传统哲学那样给人以心灵的宁静。所以,只要有了思想,形式上是否有体系、是否宏大并不重要;如果没有思想,即便没有体系、没有宏大叙事,依然没有意义,因为这样的文本没有提供值得理解的东西。由于这个原因,传统哲学中那些既有体系又有宏大叙事的文本,在今天依然能够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东西,使我们得到阅读的喜悦,开拓我们的眼界。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胡适与梁漱溟之间的东西文化论战是中国学界1923年人生观论战的先声或预演。1921年10月,梁漱溟将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稿汇编出版,因该书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与新文化路向相悖,且对胡适的学识和著述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故引起胡适等新文化派的深切关注和热忱回应,并引发了一场措辞激烈的东西文化论战。胡适与梁漱溟之间的东西文化论战历时半年,前后共有两次公开的思想交锋,折射出西化自由主义者与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东西文化的不同立场。胡、梁二人的东西文化论战虽没有过多论及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但其论战的大背景则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到底是西方化还是本土化,抑或是东西文化融合的抉择困局。胡适与梁漱溟对东西文化的认知虽各有侧重,但二人均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中国文化的更新与再生,其态度是积极的、认识是宝贵的,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先生是我国文化哲学和比较文化研究园地的开拓者.人们可以对他的有关论著提出种种批评,但人们不能不肯定他的筚路蓝缕之功.八十年代重开文化大讨论以来,时贤追溯、反思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历史,时常论及梁先生关于文化比较的若干结论,而鲜有进一步发掘、评估梁先生文化比较研究之方法论者.笔者的兴趣,在于通过研读梁先生早年成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中年成熟作(《中国文化要义》,1949)和晚年定论(《人心与人生》,1984),摸清其文化比较模式,剖判它的得失,作为当今之文化哲学和文化比较研究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集天道与人道、天命与人性于一体,博大而精深,其中的"天人之学"更是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理解和体认中国哲学的必由之路。与中国哲学同为东方哲学的伊斯兰哲学,则是秉承多重文化于一体并有自我建设和发展的一种哲学形式。穆斯林入华之时,伊斯兰哲学的思辨方式是其精神领域的主要指导原则;穆斯林留居中国之后,中华文化开始浸润穆斯林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在此情况下,中国穆斯林意识到在坚持信仰的情况下必须积极援引和介绍处于主流地位的儒家哲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并认识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进而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重建礼拜寺记》和《来复铭》就是这种尝试的较早例证。  相似文献   

11.
康德《实用人类学》以自然目的论为基础融心理与文化于一体,并由心理推及文化。本文按现代人类学观点,分作心理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哲学人类学几个层面,对康德人类学思想做了表述、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将哲学这一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王国导引到各行各业如火如荼的现代生活实践,应用哲学抽象思辩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阐释那些作为非哲学研究对象的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规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实现哲学与其他具体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有机渗透,建立起应用哲学的一个个分支学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项重任已被我国哲学界诸多同仁所肩负,他们努力拓荒,辛勤耕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个个应用哲学的分支学科,如管理哲学、经济哲学、历史哲学、文化哲学、道德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等等,如同一朵朵争艳斗奇的鲜花盛开在我国社会科学的百花园中。最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校方世南副教授等主编的《现代领导哲学》一书又为应用哲学的研究增添了一  相似文献   

13.
从林语堂看翻译“文化间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文化间性"思想是翻译文化视角研究的重要指导哲学,其理论渊源上有着需要澄清之处。本文首先试探讨这一思想的源起及其蕴涵的深层逻辑,然后选取了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浮生六记》的译文阐释翻译的"间性"思想给译者带来的影响,进而揭示了翻译文化间性哲学的终极追求是超越文本的,是强调关联性的文化交际理念,更是倡导多元文化平等对话并实现文化秩序重构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4.
库恩与费耶阿本德是科学哲学中的巨匠,是科学哲学界熟知的历史主义代表人物,但《从科学哲学走向文化哲学———库恩与费耶阿本德思想的后现代转型》一书打破了以往的定位,在后现代/文化转型这一新的视域下对二人做了独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过去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地主阶级,有一套反动的思想体系,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个主要部分.这个体系梁潄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称之为"孔家哲学"孔子的路",最后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称为"周孔教化".他说:中国文化"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中国文化要义,页五三).他所谓中国文化其实就是中  相似文献   

16.
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提供了更详细更具史实的研究,说明了政治斗争在朱熹的思想和道学的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考察朱熹的历史世界,余先生提供了一种替代流行的哲学史研究的新路径,将道学与政治文化联系在一起,对道学家来说,政治文化是比哲学更基础的东西,理解政治文化与党争对于理解朱熹等道学士大夫的思想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黄顺基教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钱学森创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历史背景、基本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科学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水浒文学”发育史上,元代水浒杂剧把《宣和遗事》“反叛”与“忠义”之间的外在矛盾对立内化为宋江的身世、行迹及性格特征,对《宣和遗事》一带而过的梁山泊及好汉群象从故事情节及思想意蕴方面做了创造性的拓展,还提炼出了“替天行道”这一体现元代下层民众之政治文化理想的哲学理念,这一作品群是中国文学谱系当中一个有着自组织系统的文学现象,是《水浒传》先在诗性结构历时发育过程中有着特殊重要地位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和《哲学史讲演录》中对谢林的批评,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谢林在“同一哲学”的体系建构问题上不仅落入了费希特式的先验自明起点疑难,也落入了雅各比式的浪漫主义。但倘若遵循谢林本人在1801—1802年对自己体系的阐述可以发现,黑格尔的指责实际上建立在对谢林的“理智直观”概念的误解上。这一概念与其说指向某种直接被给定的直接知识,毋宁意味着谢林在有意与费希特划定界限而使用它的情况下,与黑格尔在体系建构前提上存在共同之处。但与黑格尔不同,谢林以一种对绝对同一性进行自身折叠的极性方案,阐发了不同于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肯定辩证法,这一结构甚至在他的晚期哲学中也有所体现。所以谢林与黑格尔之争或许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为,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大全一体体系建构的两种不同思辨方案之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面对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趋势,杨昌济开始了融合东西哲学,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尝试,并提出了“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的“合冶”思想。杨昌济的“合冶”思想是以王夫之的哲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及朱子百家、宋明理学和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主要包括,融合东西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本体论”;引进西方哲学中的“自我实现”说,来诠释王夫之哲学中的“造命论”;引进培根哲学中的“实验科学”,来改造王夫之哲学中的“知行观”;比较中印哲学,吸取佛学精华等内容。杨昌济提出的对“东西两洋文明”的“合冶”思想及具体的重建工作,为青年毛泽东“先中后西,先内后外”、对东西文化兼蓄文化观的形成,以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和新的思想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