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科学治理多元参与,就是在科技决策与管理活动中实行包括政治主体、科技主体和普通公民在内多方参与的规范化活动。它的政策理念以建构性科学实在论和科技民主价值观为基础;其基本方法原则在于:确保各类公众广泛参与科学治理活动的规范化、普遍提高公众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采取逐步逼近共识的程序。科学治理多元参与的典型模式有争端演化、边界组织和主体际协商模式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科学世界》和《科学时报》等报刊为实现科学的普及,提高国人的科学知识水平,对科学进行了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推广。在科学宣传方式上,采取科学歌谣、科学小说等多种形式,积极开辟科学宣传新途径。其科学宣传活动,特别是刊载《科学救国大鼓书》,为近代中国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国人科学观念的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科学民主化的研究是由一系列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和自上而下的政策实践所推动的.关于科学民主化的研究一般由两部分构成:民主化理由和民主化限度.由此,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研究进路:STS的进路和科学哲学的进路.在民主化理由方面,STS的研究进路从根本上否定了科学真理与客观性,以釜底抽薪的方式为民主化打开大门;而科学哲学的研究进路以一种温和实在论保留了科学真理,而反对科学自治.在民主化的限度方面,STS的研究进路允许公众对科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而科学哲学的进路将公众参与限于议程设置和知识应用阶段,把知识生产活动留给科学家自主决定.此外,STS的研究进路关注的是现实的民主化实践,而科学哲学的进路试图提供一种理想的民主模式.  相似文献   

4.
科学传播模型正在经历从传统的科普到公众参与科学的演变,但公众参与科学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本文通过对以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为载体的欧美科学传播实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科学传播正在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欧美科学界日常行为中.“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具有融入公共生活、成为科学界内部的基本行为规范、与科学传播者各种行为紧密结合、多主体共同参与四个特点.如果把“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当作公众参与科学模型所遇挑战的折衷解决方案,它可以调动科学家更灵活、更多层次地参与科学传播,从而让科学传播更容易适应社会要求、让社会更全面接触科学界和科学家.在欧美科学界,尽管“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已经充分融入科学基金管理、专业科学会议等,但这一过程仍然刚刚开始,有待进一步推进.中国科学界目前从政策层面尚无主动推动“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的意愿,但中国网红科学家已经体现出“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的部分特点.  相似文献   

5.
试论胡明复与中国科学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科学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胡明复长期担任董事、理事、会计以及《科学》月刊编辑,为其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提倡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肯定科学社会功能等方面,亦不乏精当之见解。  相似文献   

6.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有一些事件所导致的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公众关系的全面反思,学者们也提出了包括“民主模型”在内的一些新的公众理解科学模型。本文作者在对公众参与科学事务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需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为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科技公共传播)建立一个包括知识普及、科 学理解、公众参与在内的整合性模型。  相似文献   

7.
科学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只有出众有机会并且有能力参与科学的时候,公众才能真正地理解并欣赏科学,科学传播才能顺利进行。HPS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理念,旨在促进普通大众也能够理解科学。HPS教育可以向公众传授科学知识、让公众理解科学本质、促进公众参与科学、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促进科学在普通大众层面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史蒂夫·富勒的科学治理思想包括科学治理的思想逻辑、现实指向及实现路径三个层面。其思想逻辑层面呈现从开放社会的犯错权到共和主义理想的链条,现实指向层面主要针对大科学与精英主义的改进,实现路径层面指向科学的世俗化与民主化。富勒的科学治理思想重塑了科学发现与社会参与的互动关系,对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其科学共和主义思想过于理想化。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科学》先于《新青年》成为宣传科学的一大重镇,在传播科学知识、影响国人的科学观念、探索科学期刊创建模式、推进科学体制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相比《新青年》,《科学》杂志对科学的提倡和传播更准确、更专业。秉承科学救国的办刊理念,《科学》不仅向国人大力介绍国外最新的科学知识,还不遗余力地推动科学的本土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反思科学万能的潮流,由此《科学》在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把人文关怀也纳入了传播的视野。同时,《科学》同仁展开了对科学方法、科学价值、科学功用的深入讨论。随着社会局势的变更,《科学》逐渐开始提倡科学的社会功能,并明确区分了科学以及由于过分崇信科学所带来的弊病。在此基础上,《科学》致力于向国人介绍科学的真实价值之所在,并对反科学主义思潮进行了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公众理解科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文献收集法、典型抽样调查法和最小二乘回归计量模型(OLS)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2003—2014共12年间关于转基因的相关报道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显示科学新闻的报道受到科学传播主体的影响较大,尤其政府对于科学传播内容的主导意见十分明显,科学家和媒体形成舆论倾向,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职业素质和责任的不明确,导致科学传播未能落到实处,未能将科学技术知识通过合适的渠道传播到社会与公众之中,使得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态度出现“反转”潮。由此分析科学传播主体未履行责任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通过各个科学传播主体的协作配合来解决中国科学传播现今所面临的问题,实现科学传播的顺利进行和公众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与社会的发展,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在分析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是造成科学与公众分离的原因后,指出单单依靠当前的科普工作还不足以弥补科学与公众之间的鸿沟,针对科学与公众分离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文章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正  肖遥 《南方农业学报》2021,11(1):115-136
当前国内对于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引入与模型分析已经渐入佳境,在实践层面也崭露头角.然而在进一步深化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与优化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践前,还需反思这一做法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公众参与科学实践?实施公众参与科学的项目是什么?在中国当下语境中,这种原因似乎是统一且先验的,然而通过考察西方与中国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践与理论,可以发现,公众参与科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导向,并形成了不同的逻辑基础.对此,本文分析总结规范性、工具性与实质性三种公众参与科学的目的性逻辑,区分不同目的逻辑下的公众参与科学实践的差异,指出尽早实现从规范性逻辑、工具性逻辑向实质性逻辑的跨越,才是发展中国公众参与科学,实现真切的、多样性的科学传播实践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为统计源,统计出新疆入选的核心期刊和被收录、引用的论文数,并以此为综合评价指标,分析了新疆科学发展水平在全国所处地位,并初步探讨了新疆科学发展对策以及科学期刊发展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和对新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综合实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科学的组织形式经历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治理是社会协作的新形式,它意味着社会机构与个体行动者之间有更多水平互动。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组织参与以达到理想的结果。治理有其内在的规范维度,又涉及互动过程。基于共生产模型的"混合论坛"概念既容许规范的分析,又容许经验的描述,是研究治理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野外研究是植物宏生态研究重要方法且全球网络已广泛分布,但宏观方法研究还很少.过去20年发表的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全球野外研究网络是展开大尺度研究以及满足本地和社会需求的重要方法支撑.方法 综合研究强调协同实验和信息技术应用,但忽略了植物园和公众的参与.植物园的参与有助于缓解研究尺度的局限,公众的参与有助于缓解对资金的依赖,两者相互结合后实现"自上而下"结构化的公众科学实践体现了合作型公众科学的特征,同时符合了植物园、公众科学和植物宏生态野外研究的需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16.
科学自主性与科学素质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自主性是科学发展规律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于科学的自主性,只能因势利导,合理利用,不能弃置不顾甚至恣意妄为。漠视乃至违反科学的自主性无异于摧残科学。科学自主性思想缺位的科学素质传播是不全面、不深入的科学素质传播。然而,多年来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物质生产对科学的动力作用得到强调,科学的自主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遮蔽。进而造成了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轻视和违反科学自主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应当引导公众逐步树立科学具有相当自主性的意识,当前在我国,科学自主性思想的传播工作十分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7.
史蒂夫·富勒是当代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在科学哲学界和STS研究领域享有盛誉。他从社会认识论思想出发,开辟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通过科学修辞学的引入,试图解决各学科间乃至科学共同体内外进行"人类的对话"的难题;通过对智慧设计论的支持,试图克服库恩的范式理论的缺陷,为大众广泛参与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争取必要的空间。文章对富勒的科学哲学思想演化、内涵及其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与评判。  相似文献   

18.
自近代以来,对人类未来的理想设计就与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科学乌托邦主义社会思潮。乌托邦新型理想社会的理念创新,科学理性化、世界概念的理性化、历史理性化等理性文化的精神促动,第一次科技革命促发的工业革命及其引领的西方现代化运动的现实推动,为科学乌托邦主义的理念建构提供了积极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条件。科学乌托邦主义有其历史合理性,也存在明显的缺失。我们既要反对唯科学主义,也要积极地利用现代科技,竭力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并进,谋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树立一种整体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电影《罗生门》隐喻了一个被多重建构的事件。科学观或者说科学的社会形象,也是类似的建构产物。科学观是多样且变化的,其中有三种是深具代表性的,即传统的科学观、"还俗"的科学观,以及公众的混杂的和个人化的科学观。在高度科学技术化的现时代,科学的形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而这三种科学观之间的张力,可以成为民主社会中的一种健康的力量,即在竞争性的解读中达到对科学的更加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西方科学成果与科学思想通过大众传媒渐入中国,并获得了一些社会精英的迎合与认同。他们经过多维度的主观努力与理性思考,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并促成了一种科学思潮。最具代表性的传媒《新民丛报》对科学的概念、分类、功效、方法等问题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在近代中国科学启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