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6 毫秒
1.
《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出版于20世纪初并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极强的社会意义闻名于世界文坛。作者通过对主人公马丁·伊登悲剧一生的描写,在美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以他独特的声音道出了对美国社会的叩问以及对人生的思索。本文尝试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中主人公的双重成长并分析了影响主人公成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飘》这部文学作品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倾心之作.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Scarlett为爱奋斗继而不断成长的人生.文章通过对《飘》中女主角Scarlett的爱情生活的浅析,简单阐述了作品对于爱情与人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在"八十年代"赢得了广泛的关注,"重返"他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他对"八十年代"小说革新的重要意义,在于他的创作对世俗生活和卑微人生的发现。在启蒙和革命文学话语中被批判、被改造、被拒斥的世俗生活和卑微人生成为汪曾祺小说中合理、合法、肯定甚至颂扬的对象。同时,汪曾祺小说对世俗生活和卑微人生的发现开启了"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作家詹姆斯·索特的小说《光年》再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的婚姻家庭生活。作品聚焦无聊问题,刻画了娱乐、消费的无聊生活状况,揭示了人们精神无聊空虚的深层根源。后现代美国社会的无聊生活具有疏离、重复、碎片化的特征,人们企图通过发现新奇或越界行为消弭无聊,却仍无法与世界建立真实的联系,无法寻找到人生和自我的意义。小说对无聊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美国后现代时期丰裕年代的透视以及对人类主体存在意义的反思,具有存在主义的后现代特点。  相似文献   

5.
茅盾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从“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出发,要求文学反映“全般”的社会生活。他通过“缩影式”的描写,把广泛的社会人生熔铸在长短篇小说的艺术建构之中,并且以多种艺术手法对社会人生进行理性评价。在实现再现社会人生和评价社会的过程中,茅盾极其注意小说本身的文学因素,着意突出它的审美个性。他的小说,精心结构故事,潜心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此外,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艺术手法的多种追求,又使其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  相似文献   

6.
贝娄是战后美国文坛一位重要小说家,他著名的中篇小说<勿失良辰>是一部富于喜剧精神和抒情色彩的唯美现实主义杰作,代表了他在小说创作水平上一次质的飞跃.小说的形式结构、背景描写、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与作者的思想命题相适应,较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主题关怀.本文拟从叙事结构、背景描写、人物刻画等几个方面探讨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阐释作者对当代文明与人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出身于败落将门之后的沈从文,从少年时就跻身子湘西土著部队充当文职小兵。6年军旅生活使他生命的根深扎进特异的军人世界,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小说创作是首先从描写这段军旅生活开始的,31篇军旅作品中有21篇发表于他步入文坛的第一阶段(1925—1930年)。这些小说生动描写了从清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军界各类人事,完整地展现了一个军人世界,以内容的丰富,人生感悟的深切和审视现实角度的独特,显示了作者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祖父在人生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对成长中的鲁迅的精神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其人生高峰期,他在为童年鲁迅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拓展生存与精神空间,将其置入传统文化境域中的理想生活状态的同时,通过经典引导童年鲁迅进入传统文化和小说艺术世界并与之建立深刻稳定的关系.而科举成功使鲁迅祖父实现传统文化境域中的人生理想,对成长中的鲁迅具有巨大的激励和召唤作用,在相当大程度上确立或规定了鲁迅后来的人生理想与方向.在其人生低谷期,他深刻反思家族、家庭与自己的人生经验,以<恒训>引导处于人生转折时期的鲁迅认识人生,进入社会并与社会建立关系.在其生命后期,他一改此前个人坚守的传统文化观念,以在时代面前"退让"的方式接受或肯定鲁迅全新的人生选择,对鲁迅后来的个人行为方式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巴金家庭小说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家庭小说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 ,他的《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等中长篇小说通过对“五四“到抗战时期不同家庭生活的描写 ,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不同视角 ,多侧面地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罪恶 ,展示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探索爱情婚姻、家庭及妇女解放等重大社会和人生问题 ,表现出作者反帝反封建的强烈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玻璃山"中的戏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玻璃山"中,巴塞尔姆运用戏仿的手法生动地传达了他对语言和社会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深切关注.通过戏仿传统的小说形式,巴塞尔姆实现了他对语言进行的实验和革新;通过戏仿童话故事玻璃山,巴塞尔姆打破了人们对童话故事的美好幻想;通过戏仿当代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巴塞尔姆揭示了美国梦的虚幻、现代社会扭曲的人际关系和严重的社会和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小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一种创作潮流,这类小说是利用还原生活的写实手法来体现出普通人们的生存面貌和精神面貌的接近自然主义的一种写实,是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变异和发展。池莉的《烦恼人生》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小说以“民间”以及富有七情六欲的小人物为题材,通过描写庸常的人和其生活,描写出这些人的平凡生活和其喜怒哀乐。小说通过对生活的还原以及人物的生存背景和生活面貌等的描写,显示了人生的普遍意义,完成了对革命现实主义的颠覆。  相似文献   

12.
对于杰克·伦敦及其小说 ,批评界一直褒贬不一 ,莫衷一是 ,用存在主义的观点来解读其最重要的小说之一《马丁·伊登》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马丁·伊登》通过主人公马丁·伊登在追求美国之梦的过程中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指出在”微笑着的美国社会”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在美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 ,杰克·伦敦以他独特的声音道出了对美国社会的叩问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选材切近生活,风格朴实奔放、抒情色彩浓郁,以暗示和象征的手法感染读者。虽然他的很多作品以情感旋律作为内在的结构,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但他毕竟是一位现实主义小说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其小说中随处可见。短篇小说《虎种》以纯真与邪恶的完美统一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的种族问题,揭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的压力之下,走上毁灭道路的过程。作者用洗练的笔法,写出了美国社会在繁荣外表下隐藏的社会危机,以及作者对世界、人类本身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他"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名作,作者在小说中将象征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说为读者展现出美国内战之后南方的社会变迁以及南方不同社会群体的历史命运.旧南方的崩溃、南方贵族的衰落、南方白人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南方黑人磨难与希望并存的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在小说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5.
菲茨杰拉德是位将生活艺术化的小说家。他带着美国“爵士时代”特殊色彩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小说中炫丽与忧伤相裹挟的诗意性感受,都使人相信,他的作品就是作者个人的自叙传。这一看法,至今还影响着人们对菲茫杰拉德小说世界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16.
西奥多·德莱塞既是20世纪美国文学第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受他早年从事记者职业的影响,他所写的小说大多以真实故事为蓝本,对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做真实的描述,并尽可能地涵盖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长篇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在小说史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存在价值.长期以来学界多从作者、版本考证、创作得失等不同的视角对其展开研究.然而对困扰读者的一些重要问题却缺少梳理,如小说虽也写到才子佳人谈婚论嫁,但并非只是消遣娱乐的才子佳人小说;作者借爱情以写其政治寓言,表现他的乱世焦虑和人生思考,同时也表明在男权社会里他对女性的尊重;“镜像”理论可以诠释才子、佳人在婚恋文化上的超越世俗情感的双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是三十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其成就斐然却瑕瑜互见.他以情感旋律作为小说的内在结构,继承了以惠特曼、爱默生和马克·吐温为代表的一代美国文化名流所创立的以边疆生活为核心的,切近生活,即兴博发、朴实奔放的文学传统,文风豪放,抒情色彩浓郁.长期以来评论界对他的小说创作形式褒贬参半.但他个性化的抒情性表现风格以及他融入小说语言中感官色彩浓郁的直观表现方式使他的作品独具特色,风格迥异.他的小说因此染上了浓重的史诗性色彩,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在“玻璃山”中,巴塞尔姆运用戏仿的手法生动地传达了他对语言和社会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深切关注。通过戏仿传统的小说形式,巴塞尔姆实现了他对语言进行的实验和革新;通过戏仿童话故事玻璃山,巴塞尔姆打破了人们对童话故事的美好幻想;通过戏仿当代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巴塞尔姆揭示了美国梦的虚幻、现代社会扭曲的人际关系和严重的社会和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伊迪丝.华顿的小说《纯真年代》受沃尔特.佩特的著作《文艺复兴》影响颇深。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主人公追求人生美好的瞬间体验与遵守传统习俗的两难处境,并试图以佩特提倡的艺术观和人生观阐述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和感受,以及内心的矛盾与彷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