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价值关系问题的根本观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价值观是邓小平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问题而得出的基本观点,它紧紧围绕着谁来发展、为谁发展、如何发展、何为发展等问题展开,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价值观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体现和发展,它代表了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现阶段的最大价值追求。因此,学习和探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价值观,对于我们完整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它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发展的理论,是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主义是强大的精神支柱,是科学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真理,又是研究和解决现实实践问题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又要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才是真正地“回到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它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发展的理论,是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主义是强大的精神支柱,是科学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独立的科学体系。乌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研究"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要对邓小平解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进行系统性的概括。由于邓小平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又是一位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因此研究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所以,从根本上考察邓小平"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时,不仅要考察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态度,还要考察其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用其实践态度印证其理论态度,反过来又可以帮助理解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形成和发展 ,是在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 ,继承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成果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逐步创建起来的。它用全新的思想观点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时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的科学结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政治环境和理论环境,也为我们理论工作和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理论工作要同实际相结合,要关心和研究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种种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他还指出:“有相当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需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和发展。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对于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内在结构、理论品质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应当注意的重大问题。只有用科学的态度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0.
论邓小平的和谐社会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丽璇 《江汉论坛》2005,3(8):45-48
关于和谐社会,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思想资源。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邓小平的很多精辟论述都是重要的思想资源。邓小平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根据当代中国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成为经典的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为中国制定了小康社会的蓝图,实际上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此同时,邓小平又在实践中探索达成和谐社会的途径,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当我们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候,应该深入研究邓小平的有关著述,以获得更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从邓小平的论述看,解放思想的规律包括:解放思想的根本价值导向是人的发展;解放思想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解放思想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和制度条件。解放思想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有:思想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原则;思想和人民利益相符合原则;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原则;创新原则;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原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主要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破除“片面追求 GDP 习惯”、“集中权力习惯”、“绝对一元化习惯”、“行政主导社会习惯”和“人民利益抽象化习惯”,以新的思想解放推动改革的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员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的。作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应该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当前,由于党的队伍更新换代,占有很大比例的共产党员没有受到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教育,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对党员的思想冲击很大,强调这个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做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要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真懂、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学习中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同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为了纠正党内种种不良作风,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立足具体实际,强调党员干部必须践行“两个务必”,克服居功自傲、贪图享乐的思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把预防和惩治腐败相结合,同贪污行为作坚决斗争。这些探索是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初步总结,对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系统梳理这些思想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从哲学层面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思考,而人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的人学取向。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优化其针对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富有启发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实践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历史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紧握时代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注重综合性。  相似文献   

15.
段媛 《阴山学刊》2006,19(5):82-85
把科学技术视为一种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对此邓小平、哈贝马斯都有所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生产力"尽管在表达方式、理论来源、转化机制方面有相同之处,但由于邓小平和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社会作用、历史实践活动主体的不同理解,二者最终没有形成一致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活的灵魂”深入贯彻到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在当代视域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创新,从而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继承、发展和螺旋式复归。邓小平的实践历程,展现了他独特的政治风范和精神气质,其创新性理论必将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和非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思想史上留下“普世”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文化思想、经典理论、精神风尚仍继续发扬传承,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中华儿女。邓小平自幼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对本民族文化有着高度的自信。文章从文化自信的基本概念入手,提炼出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主要内容,继而分析了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在当前面临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西方腐朽文化的“入侵”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形势下,研究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邓小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邓小平强调,贯彻群众路线,必须保护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依靠群众克服现代化建设中的困难,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发扬民主,改进工作方法,加强群众监督;要把握好群众运动的规律,不能混淆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搞运动;必须从制度上加以规定,克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干部特殊化。  相似文献   

19.
启蒙五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新宇 《齐鲁学刊》2003,(3):120-127
回顾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启蒙”及其是非功过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世纪之交的文化论争中 ,“启蒙”问题又成为文化冲突和思想交锋的一个焦点。鉴于人们对“启蒙”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不同理解 ,有必要对“启蒙”内涵的几个基本问题作出理论上的澄清 :一、何谓“启蒙” ;二、西方学人对启蒙的反省 ;三、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浮沉 ;四、启蒙的障碍与难题 ;五、当下中国是否需要启蒙。只有对以上“启蒙”问题作出准确的界定 ,才能对中国现代化“启蒙”的历史与现状作出合乎逻辑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张士引 《北方论丛》2015,(5):141-147
贫困表现为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富裕社会”中的贫困表现为私人生产、物质生产的过剩和公共生产、精神生产的不足。加尔布雷思认为,美国“富裕社会”中贫困的原因是不平衡的“二元经济体系”,只要实行“新社会主义”,实现“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平衡,就能解决“富裕”背后的贫困问题。由于这一设想是以不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的,所以,只能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改良。只有扬弃经济学的“传统智慧”,建构以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的“全面生产”经济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富裕社会”中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