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左传>所记各色婚姻现象为我们认识春秋婚姻文化提供了丰富史料.以婚姻六礼、送媵、烝报为主要内容的家长制婚姻结束了蒙昧时代的群婚和血缘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对维系社会稳定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宗法制的操纵之下,婚姻日渐成为政治集团钱权交易的工具.然而,人的情欲的张扬是不可压抑的,代表着自由婚姻的私奔、择婿和从属于边缘婚姻的面首,显示出人性归于原始本真、追求愉快和满足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村婚姻支付正经历从婚姻偿付向婚姻资助和姻亲互惠变迁的过程。婚姻支付实践背后蕴含的是农村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的变迁,从儿子单面养老到儿女双面养老的家庭保障、重家族关系到重姻亲关系、子辈权利意识兴起与父权衰落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深刻的农村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3.
婚姻 ,是一个迷人的话题。性爱和婚配 ,联系着一个人间之谜 :今日之人类 ,究竟从何而来 ?人类的婚姻状态 ,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展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由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 ,其婚姻习俗更是源远流长 ,多姿多彩 ,反映着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各异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生活、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审美情趣 ,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别与招赘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招赘婚姻是古老婚俗,也是非正统的婚姻模式,具有女娶男嫁、夫从妇居的特点。中国古代招赘婚姻的存在,其本质原因是宗法制度的要求和传宗接代的考量,社会性别视角是男尊女卑、男权至上。中国当代招赘婚姻的产生,其原因是多侧面的,既有经济、法律因素,又有婚姻观念和婚姻价值因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今,招赘婚姻已显示出性别平等、民主协商、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特质,是性别平等的生育观和养老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和亲文化与婚姻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明德 《文史哲》2004,(2):55-59
和亲文化是在和亲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由于和亲文化具有开放性、交融性、"变夷从夏"、多元性、政治性及远距离通婚等特点,所以,和亲文化在诸多方面又与婚姻文化有较多差异:一是婚姻文化中的婚媾主要是同一民族的男女结合,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文化中的婚媾皆为不同民族或不同种族之间男女的结合。因此,和亲文化在血统上都是混血的;二是婚姻文化比较重视聘财的多寡和门当户对,而和亲文化则更多考虑政治、外交及军事因素;三是婚姻文化影响面较窄,而和亲文化影响宽广,渗透到许多层面;四是和亲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汇聚而成的,是在仿效、吸纳和汇融中出现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五是和亲文化大都具有宗教色彩,与宗教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婚姻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文化中尤其以婚姻观念和婚礼习俗为重,中西方各自的婚姻观念和婚礼习俗构筑了不同的婚姻文化。在现实语境下,涉外婚姻必然面临不同婚姻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问题。在此通过对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产生之源流的追溯,分析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的表现以及由此引起的碰撞与交流,阐述了婚姻观念比婚礼习俗对涉外婚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庆地区民俗的调查,对研究该地区的社会变化规律以及对当地的文化传播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田野调查法”为主的基础上,加以问卷、访谈和对当地的民间文学作品的阅读,并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现象作比较,可以清晰地发现大庆地区特有的民俗现象,有利于更合理地制定当地的民生政策,为大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作贡献。婚姻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整合性的社会力量,是人际关系中取得社会认同的基础方面。婚姻民俗文化不是停滞和守旧的代名词,更不应成为社会发展动力不足、不文明现象的替罪羊。婚姻民俗文化保护与需要自上而下,也需要自下而上。现代文化应在传统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活力,以便实现共同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同性婚姻已为西方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认可之际,中国在法律上迟迟不认可同性婚姻是有其文化根源的。这些文化根源包括阴阳之道的传统哲学思想、传宗接代的婚姻观念、严格的儒教伦理秩序以及根深蒂固的两性婚姻制度等,在一国法律的设立受制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对我国同性婚姻的法律认可形成了制约。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农村婚姻支付实践三种"理想类型"的考察,认为农村婚姻支付正经历从婚姻偿付向婚姻资助和姻亲互惠变迁的过程.婚姻支付实践背后蕴涵的是农村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的变迁,从儿子单面养老到儿女双面养老的家庭保障、重家族关系到重姻亲关系、子辈权利意识兴起与父权衰落等三个方面剖析了这一深刻的农村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0.
西南彝族传统婚姻形态的宗法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西南彝族传统婚姻形态缔结的原则和表现形式体现了彝族族权、父权、夫权的宗法性特征,分析西南彝族传统婚姻形态的宗法性,有益于彝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11.
中日跨国婚姻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跨国婚姻的增多是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也随之改变,跨国婚姻日益增多。中国人的跨国婚姻对象国首推日本,特别是中国女性嫁给日本男性的居多。近年来,中日跨国婚姻数量激增,问题也纷纷浮出水面。中日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中日跨国婚姻问题频发,离婚率居高不下,家庭暴力愈演愈烈,恶性犯罪案件层出不穷。虽然中日跨国婚姻存在诸多问题,但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幅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以苏南农村的并家婚姻和招赘婚为切入点,分析了外来青年在苏南农村婚姻市场中不受欢迎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原因在于双方具有不同的惯习,传统父权制的变迁以文化冲突的方式发生在本地人与外来人之间,试图招赘或并家的本地人作为文化革新者,需要面对的是传统嫁娶婚的父系制力量,因而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冲突的真正原因乃是并家婚姻对父权制文化的更改所带来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中、美不同地区的人进行婚姻沟通方式的异同以及婚姻沟通方式与婚姻满意度进行调查,同时对不同文化中的"要求/退缩"的概念进行梳理。研究发现,"要求/退缩"的婚姻沟通方式受到文化因素和教育时间、收入等的影响;在地区差异中,美国被试呈现最多的"妻子要求/丈夫退缩"的沟通方式,其后依次是中国城镇被试、中国农村居民和生活在美国的中国移民。中国农村被试呈现最多的"丈夫要求/妻子退缩"的沟通模式。"要求/退缩"作为一种消极的沟通模式,直接影响人们的婚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婚姻伦理之“源”“原”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红梅 《兰州学刊》2010,(3):123-126
中国婚姻伦理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起源于原始血亲婚配禁忌,历经了群婚伦理、对偶婚伦理的演变,到了周代,一夫一妻制婚姻伦理便基本形成。但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后形成了迥别于西方的传统婚姻伦理。这种差异主要是中西方自然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结构和文化价值的历史条件之“原”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有关婚姻的素材或事实是由婚姻观念的建构与分类来截获的。不同的婚姻理论对其所涵盖的不同内容的追逐与强调,使人们对婚姻本质的理解和理论阐述充满了歧义性。没有对婚姻本质的解答,不同的婚姻解说无论是“新”与“旧”,还是“对立”与“补充”,仍然不过是在旧有理论平台或框架内的形式变换而已。婚姻是立于生产的基点,对人类性行为的制度规范。婚姻的制度性规范的中心事实或核心指向,是“生育”这一“性”的基础性功能。基于此衍生出对“性”的文化附加,使性的功能不断地被建构出来,产生了联姻机制与性经验机制在重叠中的差异。“婚姻—家庭”这一连续性预设产生了对婚姻理论自身的遮蔽。  相似文献   

16.
婚姻观念与婚姻制度植根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受到本国民族精神、风俗习惯、宗教渗透和法律传统的影响,具有各自丰富的内涵和特征。中华法系的"婚姻门"数千年来一以贯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婚姻观念和伦理特征。俄罗斯传统婚姻法受到民族习惯法、拜占庭教会法以及世俗法典的多重影响,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和民族性。从结婚的程序、条件以及婚姻的解除和离婚三个方面,历史地考察中俄婚姻法文化的内容和特点,更为生动地展现两国文化特征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婚姻具有文化规制性。少数民族保存完整的传统文化可以彰显婚姻的文化规制性。东乡族宗法文化规定了东乡族乡土社会的婚姻。宗法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建构男尊女卑的权威秩序,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少数民族实现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所谓内涵性婚姻与功利性婚姻是根据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经济背景所缔结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婚姻。内涵性婚姻以爱情为基础,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功利性婚姻以现实的需要或利益为选择,认为只有建立在实际需要上的婚姻才更具稳定性,也更具道德性。从理论上分析,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但舆论似乎更偏向内涵性婚姻,并对功利性婚姻持批判态度。但从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婚姻问题,我们应当超越内涵性婚姻与功利性婚姻的对立,建构起一种新的以价值认同为基础的婚姻模式。  相似文献   

19.
聂欣晗 《船山学刊》2009,(4):108-110
明清女性文学蓬勃发展,先后作为文化代言人的名妓与闺秀开始主动描述她们的婚姻期待。在女性理想婚姻对象从东林夫婿到高才寒士的变迁中,社会性别关系产生新的质数与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婚姻多样性的习惯法规范与国家《婚姻法》的规定存在冲突,忽视这些冲突不利于国家法律的实施和少数民族特殊性的保护。利用法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视角,对少数民族多样性婚姻与《婚姻法》在原则层面、实质要件层面、形式要件层面产生的冲突以及调适的可能和办法进行探讨,将为现实中少数民族婚姻法制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同时_也必将为和谐社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提供法理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