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ptronym探微     
“标名“(Aptronym)亦称“标签名“。它是一种颇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段,多用于文学作品中。“标名“的成功运用,往往使作品别具一格,新颖脱俗。本文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大量实例,分析了英语标名的定义,构建机制,符号意义,属性意义以及心理意义,印证了标名不仅仅是用来区别人物的符号,而且也描述着持有者的品质属性。  相似文献   

2.
浅析《天路历程》中“标名”的修辞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名”即Aptronym,亦称Label name,越来越成为一种颇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段,多用于文学作品。“标名”的成功运用,往往使作品别具一格,新颖脱俗。本文结合《天路历程》中的大量实例,分析研究了英语标名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传统中存在与西方哲学经典理性概念之意义趋同的概念,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理性”,也存在哲学理性观的历史演变。中国哲学理性观念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分型确立、伦理化、本体化、整合化和转型化五个阶段。本文专题探讨了先秦时期理性观念的分型确立,即以“物理”标名而为自然理性,以“仁理”、“法理”标名而为社会理性,以绝对“天道”标名而为本体理性,以“名理”标名而为逻辑理性。这些理性类型规范和制导了中国哲学理性范畴发展演化的基本格局。先秦时期理性观念的建构与古代朴素唯物论的认识论密切关联,与伦理学畸型结合,这两点为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网络语言的传播源自其本身独具特色的修辞性;网络语言运用积极修辞手段,以“有力”、“动人”为交际目的。在对网络语言的修辞属性进行梳理分类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分析了网络语言广泛使用的互文机制。修辞追求是网络语言流行的言外动因,语用互文则是其言内机制的表现,因此本文亦可看作是修辞学和篇章语言学理论互补性探讨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5.
修辞主体论     
一、修辞主体的概念所谓“修辞的主体”,也就是“修辞者”。说得更明白浅显些,也就是说写者。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修辞者”与“说写者”严格说来是有区别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说写者’郴是或都能成为“修辞者”的。所谓“修辞”,就是一种力图使达意传情尽可能圆满的语言调配活动。很明显,既然“修辞”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活动,它的目的是要使达意传情尽可能的圆满。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说写者作出一番语言调配的努力,并不是任何人不作任何努力都能使达意传情得以圆满的。因此,我们说,只有那些能使自己的达意传清朝着尽可能…  相似文献   

6.
处于静态的任何语言单位只有当它进入动态的言语实践中时才能显示其语用价值,如何实现语言单位的这种语用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除了一般的语法、逻辑、语义组合规律之外,更多地依靠的是修辞链。在《论修辞链》一文中我们曾指出:“修辞链是一种符合言语表达规律的语言表达机制”。《论修辞链》主要论述了修辞链在言语表达中对语言单位的“粘合”作用,实际上,修辞链对言语表达中语言单位的“离”与“合”具有特别的潜在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英语Parallelism译成汉语时分别为“对偶”、“排比”或“排偶” ,因为它在文中起的修辞作用不同 ,有时它相当于对偶的修辞方法 ,有时它又相当排比修辞方法。它的格式除在句法结构上相对外 ,有时也在音律、韵律、语法、语音等方面相对  相似文献   

8.
幻觉是示现修辞(文学创作)的心理基础。示现修辞的三种形式与幻觉所涉及的三种时间相契合。但幻觉“真实性”的实现机制却在于原始(儿童)心理的同一性范畴。示现修辞是审美幻觉在审美理想呵护下的产物。它所实现的是艺术的真实而非现实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变异修辞的潜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异修辞是对“修辞必须以逻辑为基础”这一传统修辞原则的反叛:其辞而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情感是变异修辞产生的基础,因而它是难以用形式逻起来分析的。使用变异修辞时的思维大体上是潜意识思维,它遵循的是潜意识运动的规律即潜逻辑规律:相似律、自由律、模糊律和偶然律.  相似文献   

10.
“寻常词语艺术化”之我见郭伏良“寻常词语艺术化”作为现代汉语修辞学的一个研究课题,是由著名修辞学家张弓先生最先提出的。在《现代汉语修辞学》(196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这部著作中,张弓先生对“寻常词语艺术化”作了概括的说明,并将它看为与修辞方式(即修辞...  相似文献   

11.
任何“修辞文本”,特别是一些较为复杂的“修辞文本”,是依照一定的结构层次建构起来的。因而在破译“修辞文本”创造者的修辞思维过程及其“文本”的艺术性时,就必须注意修辞结构的层次性问题,以便正确“解构”其“文本”,把握其“文本”的精蕴所在。为此,本文首次提出了修辞结构的层次性与修辞解构的层次性的观点,并对两者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详尽地论述,以期促进修辞学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与形式化。  相似文献   

12.
晚清刘熙载的《艺概》是一部集古人修辞观大成的著作。它通论文、诗、赋、词、曲、八股文等多种文体的修辞特色,探讨了文体之间的关系,论及修辞理论、章法、句法、字法、“眼”及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它既有对前人修辞观的继承,更有自己的众多创新。《艺概》应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3.
论会话修辞及其研究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修辞研究正逐步由“文辞”中心向“语辞”中心转移。修辞面向社会、注重实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语用学“入侵”修辞学领域是十分自然的。为了表明修辞研究的语用走向,本文引进会话修辞这一国内极少问津的研究课题,在区分会话修辞与传统修辞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初步的分析模式,同时讨论了研究会话修辞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壹、小引 《易》曰:“修辞立其诚”。 遍观所有修辞之手段,唯有“盟誓”一法,最能体现“立其诚”之精神了。然而,我们浏览一下解放前后出版的一些修辞著作,似乎还没有人重视这一修辞方法。人们好象只把它当作一种行为来对待,而没有去认真研究它的修辞价值。本文想就盟誓修辞的古往今来、发生发展以及构成方式和社会效用,勾画一个梗概,请教了当今的专家学者,以求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消极修辞的研究一直是修辞学的薄弱环节。20世纪80年代开始,著名修辞学家吴士文教授提出了“辞规”理论,倡导消极修辞的研究应从“要求”向“方法”转向。本文概括了“辞规”理论的出发点、辞规理论的修辞观、哲学基础、修辞理论基础,提出了自己对“辞规”的特征及与“辞格”差别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修辞行为是一种审美行为。审美主体、引起主体美感的对象与特征、话语媒介是其核心三要素。修辞行为审美,在“物理世界”求真,在“文化世界”求“俗”,在“心理世界”求善。在“语言世界”求美。“得体美”是修辞审美在“四个世界”交融汇合中的高度统一,是修辞审美的最高准则与境界。  相似文献   

17.
多种修辞手段的工巧使用为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荷塘月色》增色不少。毋庸讳言,也为它的异语转换增加了难度。译文中能否成功再现这些修辞手段引起了笔者浓厚的兴趣。接受美学中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为这个论题提供了理论框架。接受理论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理论,它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和审美意识对作品的调节机制,所以译者需时刻“心中想着读者”尽可能地从文字到形式再展原文风貌。从对原文中修辞手段的审美期待着手,展开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分析,赏析其辞格之美及其辞格在译语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18.
最近,编写一本《(语文)课本里的辞格》小册子,引发了对修辞的许多思考。“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这个题目很大,本文“大题小作”,着重从理论上谈谈修辞在语言里的价值问题。修辞的基础是语言,但修辞不是语言本身。修辞是语言的“表达术”。修辞,有人说是调整修饰语言,有人说是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的活动,有人说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从本质上说,修辞是实际运用语言的艺术。修辞是实际运用语言的艺术,所以,修辞的基础是语言,离开语言的材料和规律就没有修辞。修辞必有语言形式。但修辞不是语言本身,不…  相似文献   

19.
全部由and连接的多项并列结构可以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但它并不一定会像《新编英语语法》和《新编英语语法教程〉所说的那样在修辞色彩上“给人以悠闲缓慢、延续持久的感觉”。它的修辞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并列各项的语音、节奏、结构和内容等。本文从各角度分析了这种由and连接的多项并列结构,除了强调并列项目之多而外,在不同的语境里,可能产生的多种不同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20.
女性修辞是指以女性为主体的修辞,从女性修辞的现实表现来看,“求谐”是其核心特点,这一特点具体指女性在修辞时利用各种有效的修辞策略来与修辞受体建立和睦、融洽的关系。女性修辞“求谐”特点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天赋的生理性别的影响,另一方面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定位与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