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象征,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并繁盛的。因此,北方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无疑也在元杂剧中留下了游牧文化的痕迹。北方游牧文化的渗入对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表现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形态对儒家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以及游牧民族的主观意识对儒家传统"礼"的影响。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至今天,是多民族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一般是指从公元4世纪至公元15世纪这段时间。虽然匈奴人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衰落,但由于中世纪北方游牧文化是发端于公元前3世纪兴起的匈奴人,且其兴起时间正好是古代和中世纪的交替时期,因此在本文中匈奴人也属探讨之列。中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实际上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关系,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那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拟从抄掠、和亲、内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新疆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牧中有定居是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是普遍存在的.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就是在东天山北麓发现的一处大型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地址,2005~2007年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重点发掘,揭示了以墓主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和以人牲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同时共存的现象,反映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与文献所栽的匈奴于西汉初年在东天山地区击败月氏的历史相合.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作为东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遗址考古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象征,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并繁盛的。因此,北方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无疑也在元杂剧中留下了游牧文化的痕迹。北方游牧文化的渗入对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表现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形态对儒家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以及游牧民族的主观意识对儒家传统“礼”的影响。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至今天,是多民族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山戎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古老称谓,和崇山习俗密切相关。而历史上北方各游牧部族如匈奴、东胡、蒙古,都有崇山习俗。所以山戎一词,应是对古代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崇山习俗的各游牧部族的泛称。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族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后裔,在其传统社会中,往往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游牧,部落在安排游牧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依然在体育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方面保持着传统社会组织体系的部落认同,各部落的体育活动的产生与游牧狩猎、军事战争和宗教祭祀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同源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象征,它作为汉文学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并繁盛的。元代是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朝代,北方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无疑会在元杂剧中留下游牧文化的痕迹。北方游牧文化对儒家生命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打破了汉代以来独尊儒术以及宋代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生存理念,生命主体受到关注,人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北方游牧文化不断为中原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存在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文化类型。游牧文化是与农耕文化相对存在的文化系统。形成两大文化类型的主要原因不仅是生态环境 ,还有中国古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和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特有的中原为“中心”思想。从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关系的角度而言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族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他们以游牧的生活方式为主。在长期的生活中,哈萨克族人总结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娱乐形式,其中很多内容表现出隐性的体育价值形态。作者通过研究哈萨克族含有隐性体育内容的民俗风情,旨在积极开发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契丹族在10世纪初建立了辽帝国,契丹族的舞蹈艺术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融合、渗透的产物,有着与其他民族舞蹈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契丹族的舞蹈艺术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舞蹈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十世纪初叶,建立起了疆域辽阔的辽国。契丹建国后,逐步认识到农业为强国富民之本,是赖以立国的基础,从而在其传统的游牧经济中,引进农业生产,改变经济成份,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促进、保护农业经济和封建的生产关系,使辽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因而对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教育文化中,牧猎与农耕混合型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形成的中间型的过渡教育文化形态.它是古代北方民族在保持本民族教育文化传统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也反映出北方古代民族接受先进中原文化的一种矛盾心理.但它为中华教育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地区自古与内地就有密切的联系,这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南移是密不可分的,古代在内蒙古活跃的游牧民族中,匈奴人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北方民族最早的国家政权,翻开北方民族文明史的第一页,有两个根本性的因素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自然环境;一是经济驱动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新疆游牧民族社会化的时代局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牧社会所特有的游牧文化,使新疆传统游牧民族个体的社会化也具有独特性,其传统社会化过程深深打上了游牧文化的烙印。在现代化进程中,新疆传统游牧民族成员社会化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政治社会化的发育程度与现代社会的民主要求之间的冲突;知识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游牧社会成员竞争能力的提升;性别歧视观念抑制着游牧社会女性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中介绍了游牧民族哈萨克人民草原文化的多样性。论述了民族生态文化及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点,以及工农业发展对游牧文化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之下游牧民族生产方式变化。强调研究游牧民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突厥作为北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它在公元六、七世纪时在欧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建立了强大的游牧政权,即突厥汗国,曾对西域的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其中突厥人"重兵死,而耻病终"的特征对突厥汗国的兴衰败亡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试从历史学、民族学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并阐释古代突厥人这种习俗所体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元代儒学与契丹名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儒学与契丹名士张志勇观宋辽金元时期中国历史的演变,表现出一个明显的时代特点,即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文化角度看,则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互相撞击、互相摩擦。其结果必然是承继其传统的一部分,同时抛弃其传统的另一...  相似文献   

18.
蒙古包是游牧文化的精髓,是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住所,它外形美观,结构简单,且蕴含着独特丰富的生态文化意涵。蒙古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易于搭建,便于拆迁,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除此之外,蒙古包也体现了蒙古人热爱自然、崇拜祖先等生态文化观念。蒙古包内部围绕灶火划分了不同的空间方位,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神圣与世俗之间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游牧法制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法制的集大成者,能将北方游牧民族的法制升华和再现出来,制定了很多成文法典,并流传至今,成为游牧法制文明当之无愧的代表。在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央王朝法制在交流中互相影响、碰撞、融合,并最终融合到中华法制文明之中,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法制文明的重要并独居特色的一元。  相似文献   

20.
千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游牧文化不是历史意义上的"陈旧文化",而是体现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载体、珍贵遗产,也是当今仍然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发挥其独特作用的活态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面临过萎缩、退化的危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游牧经济已经进入到恢复阶段,它的恢复及其发展不仅是尊重牧民的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且在发挥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的同时,使现代文明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