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挖掘人的潜力,力求人尽其才,才尽所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今天,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各国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工作。 一、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包括精神、知识、技能、创造力、生理素质等方面。其中精神开发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的开发,主要是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的自觉性、积…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会计学带来了新的课题,经济的发展已从劳动经济阶段(自然)资源经济阶段变为智力经济阶段,今天的世界竞争也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的竞争转向了人力资源的竞争,文章着重论述了我国商行学校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及其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  相似文献   

3.
开发高层次人力资源──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目标,在于为政府各部门提供数量足够的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必须从新科学技术革命着眼,必须站在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度,以开发高层次人力资源──国家公务员等为重点。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依赖的战略资源已发生根本转变──由物力资源转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当代竞争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作为当今世界上一种新类型且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理论界与企业界也更加认识到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依托,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已成为我们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重点分析了科学人才观、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相互关系,并阐述了科学人才观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面对加入 WTO以后的全面竞争 ,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成败在于如何开发、利用、管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须改革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 ,把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 ,并资本化为人力资本 ,为我国新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相似文献   

6.
新资源观代替了传统资源观,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要持续稳定发展,在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优先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论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已引起世人的关注,而知识经济所依托的是以信息产业为基础,以科技产业为核心,以高素质人力资源为关键,依靠知识的创新和使用促进经济发展,本文对知识经济的内涵作了阐述。通过对国内外人力投资状况的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首要任务是加大人力投资,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对人力开发中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伴随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已开始转入以信息、知识、技术等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时期,人力资源的发展备受关注。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推进人力资源发展理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面对人力资源发展要求,需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积极探索有效发展之策。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源作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前沿基地,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问题。更是构筑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极强的战略性,一所高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能否拥有一支素质优良、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从资源角度讲,就是以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从不同国家的发展战略看,注重人力资源积累的国家经济发展就快。我国人才从存量到增量都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必须加大开发力度。人力资源不仅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它本身也存在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影响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下;二是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要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首先国家要加大教育投入,其次完善国家和家庭对教育的投资结构,再次从政策和经济上制约人才高消费。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采取社会化生产的方式从事商品生产以来,市场经济就在全世界日益占统治地位,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此时,国家作为"经济国家"的品质凸现出来了.所谓"经济国家"也即国家成为社会物质生产的一个要素,政府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织者.经济全球化把国家也当作市场竞争主体对待.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就应当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履行"经济国家"的职能,政府也要进行角色创新,应致力于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以及科教兴国和开发人力资源,并采取经济法手段来保障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竞争公平、安全和自由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辽宁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状态,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已成为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势在必行。立足辽宁实际,在明确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遵循的四个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辽宁经济发展方式应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依赖型向科技进步依赖型转变,从投资依赖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均衡推动型转变,从不可持续发展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型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型转变,从固化城乡二元结构型向消除二元结构型转变五种转变路径,这对辽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社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明的整合与竞争。作为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必须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全球化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全方位交融与竞争。社会主义社会要在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建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机统一的文明发展战略。由市场经济建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由先进文化建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由民主法制建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当代中国文明进程的三大基本要素 ,而各方面文明的推进 ,都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人力资源总量大,但素质偏低,人才优势远没发挥出来,对人力资源研究不够。在人力资源已成为核心经济要素,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主流会计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使三峡库区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管理,有必要加快对三峡库区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促进其实践推广,这对于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8 0年代 ,中国的农民阶层开始分化 ,各种类型的经济能人群体先后异军突起。其形成条件和原因主要在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非农产业的迅速成长、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的期待、农民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农村经济能人群体的崛起对增强社会活力、开发人力资源 ,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 ,也对农村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开发和利用我国人力资源,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期 ,经济发展的起飞期和社会现代化的临界期的三合一阶段。此时的经济发展在给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带来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人力资本基础的同时 ,也使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旨在提示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 ,应如何抓住机遇并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18.
公共行政人员行动旨趣的现代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行政人员作为公共行政活动的重要主体,其公务行动对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探求公共行政人员的行动旨趣,寻找其价值取向对规范他们的行动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作为一个职业的从业人员,公共行政人员的人性本源应是谋求利益的利益人,然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公共行政人员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并以公正作为其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9.
性经历了漫长的社会文明,逐步和人体其他生理结构分离,并成为超越身体而存在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当下的性特别是女性的性出现了去生殖性、资源化、文化化而成为一种资本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性与权力、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的交换,且性本身也成为一种产业和经济存在。女性性资本化何以可能?研究认为社会转型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隐性推手,社会转型导致的信仰缺失、社会流动加剧、性文化衍变是女性性资本化的催生逻辑。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方式是 ,让平等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 ,通过信息来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践表明 ,信息化程度的高低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认真研究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加快信息化建设 ,以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