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闫茂旭 《南都学坛》2010,30(2):103-106
历史制度主义的旨趣是关注历史。研究农村合作化运动能为考察当代中国乡村政治发展提供历史支撑。农村合作化运动本身是一个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博弈的过程,其间渗透的是作为制度供给主体的国家与作为制度需求主体的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其结果为乡村社会进一步的制度变迁打开了闸门。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政府主导建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因病致(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过程主要分为萌芽兴盛、衰退解体、恢复重构、新农合试点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五个阶段。 为实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持续规范发展,必须在功能定位层面,始终坚持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性质,确保农村居民公平享有健康医疗保障的权利;在体系建设层面,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农村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减缓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压力;在运行主体层面,将“政府主导、农户主体”作为制度持续发展的基点,强化参保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建设;在覆盖范围层面,关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群体的参保补偿方案,考虑建立贫困农民群体的长效参保机制;在发展趋向层面,按照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逐步建立全民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到以家庭保障为主体的变迁过程。文章从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和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分析中得出,单项制度供给应把“刻意设计”与“自发创新”相结合,提出从交易成本最低、帕累托改进最强的制度入手,扶持制度内生变迁动力,突破城乡二元保障的路径依赖,保持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的制度变迁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百年发展是一个逐步现代化的历史过程。采用新制度主义的“历史分析”与“结构分析”范式以及“宏观结构—中层制度—微观行动者”解释框架,对该历史演进过程与发展轨迹进行分析,可将其划分为“探索期、发展期与改革期”三个时期以及“渐进式制度变迁的缓慢转型、激进式制度变迁的生存与回归、制度断裂、渐进式制度变迁的适应性再生产”的发展脉络。环境变迁与国家主导影响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生成及实践,行动者的观念认知是制度变迁的动力,集体行动与认知制约导致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依赖。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仍面临如何实现类型发展、如何实现合作共治、如何实现特色发展以及如何加强制度供给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决定着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把中国国情和国际经验相结合。从借鉴医疗保障制度国际建设经验的宏观视角看,我国“转型”时期所建立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属国家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范畴,其“初级”和“过渡”的状态,决定了保障的目标应定位在“大病”上,并与农村公共卫生制度以及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相对接,依法构建由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组成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渊源、流变与当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具有传统特色的制度,曾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称赞。在我国历史上,医疗互助共济源远流长;现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于抗日根据地时期,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冒进式发展主要是毛泽东的魅力型权威推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党中央为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而构建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发展演进的历程表明,制度变迁必须超越"构建"与"演化"的分离,坚持理性构建与延续传统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SICP范式、路径及其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而其焦点在于农地产权流转创新及其市场化程度,受制于历史习性、制度特性(制度模糊、产权权能虚置)等约束,我国的农地经营流转制度还很不完善。作为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农地产权市场化流转的关键是解决农地资产产权的权能配置及其合约激励问题。不同的合约权利结构(S )决定经济制度及其变迁(I )的本质,而主体行为选择(C )的方向及其获得的绩效水平(P )既是制度创新的结果,又是引致制度变革的原因。文章整合多学科理论,以承包合约的静态与动态权利结构分析为起点,提出基于“权利结构-制度变迁-行为选择-绩效”之联动关系逻辑的“S IC P”范式,为新形势下我国农地产权流转制度的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框架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将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分为形成期、转型期、重构期三个阶段,然后分别从经济发展绩效、公平分配绩效、农村医疗卫生产品供给绩效维度,分析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绩效水平。研究发现:自由主义思潮支配下的医疗卫生事业过度市场化是导致制度绩效低下的主要原因;合作医疗制度在整个医疗卫生制度变迁中发挥着较高的绩效水平;财政投入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绩效变化的重要因素;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创新必须突破城乡二元医疗卫生制度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9.
宅基地制度是保障农民住有所居的基础性制度。本研究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宅基地制度变迁历程与演进脉络,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构建了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并对宅基地制度历史变迁的基本进程进行了理论化阐释,总结了宅基地制度的历史变迁规律与演变特征,探讨了宅基地产权配置调整是宅基地制度变迁的不变主题,多方主体共同影响着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内容和方式,宅基地权利配置能否有效嵌入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到制度变迁的可持续性及宅基地制度的活力,提出了未来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发展趋势,为未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是中国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梳理中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发现其在变迁模式、变迁路径与变迁过程上呈现出三重变迁逻辑,而制度环境、制度系统、观念与行动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则构成其变迁的动力机制。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为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制度变迁轨道,需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征地思想、确立依法征地的制度原则、融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三农”问题: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是组织的"内核",组织是制度的载体和行为角色,制度内核不同,其经济绩效不同;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和主体,而制度环境制约、影响组织的发育、成长和发展。基于上述制度与组织关系的视域构建一个"三农"问题分析框架,考察"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组织演替的关系,发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挤压,涉农内生组织逐渐消亡、异化,外生组织入侵、占位,导致制度变迁主体缺失,组织演替丧失连续性和动力源泉;违反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导致涉农制度变迁滞后和非均衡;涉农制度变迁与组织演进在制度的"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中被"锁定",失去良性循环和互动。结论指出:"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的交互作用问题,其根源是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关系异化,运行机制和内在动力遭到破坏,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组织创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合作医疗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国60年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两个发展阶段.回顾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60年的发展变革历程,总结和分析其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完善的制度设计是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主体功能与作用的充分发挥是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适宜的制度环境是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结果。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预期制度模糊导致"规制过剩"与"规制匮乏"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系统不足导致依附性与独立性并存;强制性制度变迁职能错位导致监管过剩与监管不力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利益机制偏差导致"非营利性"和"利益驱动"并存。优化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的基本思路是:确立政府与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互信关系,为制度变迁奠定思想基础;完善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制度变迁提供外部环境;加强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为制度变迁提供内部保障。  相似文献   

14.
诱致性制度变迁下的农户经济行为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度安排决定了农户行为决策的所有空间 ,进而影响农村经济运行的绩效。在一场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显著特征的制度变迁过程中 ,中国农户的经济行为特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分析了农村诱致性制度变迁对农户经济行为及绩效的影响 ,探讨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农村制度创新带来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河西内陆河灌溉农业由来已久,其灌溉农业的发展的历史,也是水权制度变迁的历史。综观河西内陆河流域历史水权制度,主要是以国家正式制度为主导,附之以乡规民约。在水资源使用权方面,基本以先占原则、工役补偿原则、有限渠岸原则来取水;在水资源所有权方面,全部水资源为公有,不存在水的私有;整个水权制度变迁的过程体现出以“均水”为终极目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长、水资源日益减少,这种以“均水”为目的水权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打破历史形成的以“均水”为目的水权制度,构建以效率为先的可交易水权制度是水权制度变迁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视域看,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结构受到宏观历史情境、变量及其他政策序列、行为主体博弈互动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历史变迁具有路径依赖和渐进转型的特性,存在关键节点并呈现为断裂平衡的过程。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应打破"历史否决点"并适应新的制度环境,不断推动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它的发展历史是民间金融主体追求获利机会而变迁的历史。农村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金融的需求问题,与正规金融相比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民间金融的发展。然而,民间金融作为体制外的一种发展模式,由于缺少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正常的监督和管理,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规范行为,因此,国家应该对民间金融因势利导,逐步使其法制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中国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农村土地制度几次重大改革逐步形成的。虽然迄今为止,土地制度历经数次变动,但是其逐步趋于完善,为了克服其缺陷,解决随之而来的各种复杂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对中国当前的农村土地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这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系列托育服务政策法规,大力发展我国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我 国托育服务政策有利于把握其内在演化规律,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和启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 政策经历了发端与断裂、重构与转向、发展与深化三个阶段的变迁历程,运用历史制度主义中的结构观和历史观梳理建国七十 余年以来托育服务政策的演进逻辑,分析政策背景、相关变量、关键节点、路径依赖如何影响政策的发生、发展和变迁。未来我 国托育服务政策的发展可探索“托幼一体化”的供给模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服务体系,完善托育服务综 合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旧中国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成功探索为中国社会选择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之门,奠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危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