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否定之否定规律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从总体上看是发展着的”的说法是一种缺乏事实分析的笼统的哲学概括;以静态的“存在”概念作为逻辑起点,是不能揭示变动不居的客观世界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完全是事物进行“内在否定”的结果,而是“外在否定”同“内在否定”协同促成的结果;事物发展的单线式、循环式的“三段式”道路是与现实不相吻合的;发展不是决定论式的,而是取决于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况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英语中两种不同的否定现象,即普通否定与含意否定。研究了其区别,阐述了这两种否定内在的解读机制,并讨论了含意否定与传统语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实践辩证理性”范式中的否定之否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质是“实践辩证理性”,基于这一思维方式来研究哲学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探讨也应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原理,并非在经验意义上、在任意维度上确立起来的,而是在“实践辩证理性”的思维方式中,获得哲学辩证论的学理分工与定位的。作者认为,否定之否定原理与“实践辩证理性”的整体观密切相关,正是宏观的哲学视野使得哲学辩证论有必要从事物发展相对完整的全过程中去理解和把握其总体趋势与基本道路。文章在明确了否定之否定原理的研究对象之后,还对否定之否定的动力、内容、形式与特点等理论问题作出了一以贯之的阐释。文章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基本阶段与“自然阶段”、基本形态与非基本形态等作出了明确的划界,从而,在否定之否定问题上,把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实践辩证法在“实践辩证理性”的哲学范式中统一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探讨黑格尔和阿多诺辩证法中的否定思想的异同.指出黑格尔的否定观是形而上学的逻辑否定,阿多诺的否定观是建立在非同一性辨证法的绝对否定之上的.阐述了黑格尔和阿多诺在矛盾观、范畴观、本体论和辩证法上的一系列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否定主义理论出发,阐释了作者自己的“本体性否定”与阿多诺的非理性否定和黑格尔的辩证否定的区别,突出了“本体性否定”的创造性、平衡性和本体性这三点特质。作者认为,中国当代否定哲学建设,必须穿越西方各种否定哲学,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形容词的否定式和形容调否定式的组次及其构成方式。同形容词的肯定级次比较,形容调的否定级次较为简略,但与肯定级次大体上具有对应性。文章还讨论了"同维度否定"的"异维度否定"、"对等否定"和"非对等否定"以及"缺环否定"等与形容调级次有关的否定问题,最后考察了"不"和"没"(包括"没有")这两种常用否定词在否定范围、否定内容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就语义学来讲,英语语法中的否定范围应着重在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是许多种修饰成份不包括在否定范围之内;二是情态动词的否定范围没有固定的形式;三是否定与限量词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8.
m33是纳西语里最为常用而且也是唯一使用的否定副词,可译作“不、没、未、无”等,其基本的表达功能就是对事物、动作、性质、关系等的真实性、确切性、相关性加以否定。m33作为纳西语里独有的否定副词,看似用法单一,但从句法功能和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其用法则显得颇为复杂,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详细考察和探讨。因此,本文准备结合纳西东巴经和现代纳西口语里的一些材料,对否定副词m33的用法作一番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英语形容调前缀否定与非前缀否定两种结构形式的使用受诸多因素限制.本文从词汇差异、语境限制和语义差别等方面探讨了英语形容词前缀否定与非前缀否定的性质与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否定词和否定句组成的否定式表达是老子文本表述思想观点的重要途径和基本特点。老子否定式表达有六种形式:直接式否定、削弱式否定、选择式否定、前提式否定、重复式否定、疑问式否定。老子的否定式表达立足对行为主体性特点的否定和省思,围绕世界是否完全可以认知、强势强制行为是否可行、民众受搅扰之如何避免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表达了老子对人是否能够变革世界、是否应该变革世界和如何变革世界的省思。否定式表达构成老子文本独特思想的独特性表达。  相似文献   

11.
隐性否定是指一种形式肯定但意义否定的否定形式,这种否定在使用时没有句法层面上的否定标记,而是通过间接或者暗示的手段表达否定含义.本研究基于Jespersen对隐性否定动词所采用的划分方式,从中文语料库中选取四组隐性否定动词"避免"、"拒绝"、"否认"以及"怀疑"类,借助框架语义学相关理论,对它们在关键词激活环境下的框架转换现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隐性否定的话语理解过程中,存在框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4个刺激条件(或诱发机制)引起的透视域的转变而引起的:语篇博弈效果;否定事件的主观否定性;事件表述的复杂性;隐性否定动词的语义内在矛盾性.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在实际语言交际中,话语使用者需要对语篇整体性进行思考,根据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认知世界,以期实现语篇的正确理解,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2.
论广义模态结构词的逻辑否定及其依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通过比较量词结构、认知模态词结构、规范模态词结构三者间的惊人类似,引出了源于本体论之存在或非存在的广义模态结构词的一般逻辑否定算法,从而为从命题模态到系动词模态再到情态动词模态的逻辑否定演算,提供了一种能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是非问表"否定用法"不单单以句子有否定的衍推义为标准,而是看说话人的"态度",如果态度是否定的,即只要是对命题的非肯定,不论它的衍推义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视为否定用法。是非问句常常借助于一些特殊的词类或语调、语气等表示否定,人们把这些词类看成是有标记的,语调等看成是无标记的。是非疑问句与否定的相通跟是非问的"命题"关系密切,对命题的非肯定成为是非问和否定相通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科学哲学进入20世纪以来,从批判理性主义逐步发展到了历史主义,其代表人物也由波普尔经过库恩、拉卡托斯发展到费耶阿本德。从他们理论演绎的轨迹中,我们不难发现,对前人哲学思想和传统科学理论的批判与否定不仅成为科学哲学前进的动力,而且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科学精神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5.
解晓东 《北方论丛》2015,(2):104-107
天皇制意识形态,既是日本官方的核心价值观,也一直受到日本人的高度认可。但近代以降,日本社会各界也一直存在对天皇制进行质疑与批判的各种“天皇制否定论”。其主要观点有:自由民权运动中激进派的天皇制否定论;日本共产党的天皇制否定论;以井上清为代表的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天皇制否定论”;间接的“天皇制否定论”。“天皇制否定论”作为日本社会主流价值之外的“异端邪说”,充满理性与勇气,极其可贵。  相似文献   

16.
主体与客体乃是普遍联系之网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过程。通过对主客体所进行的辩证审视,我们应当意识到:强调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言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之“后”——后现代概念的意义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概念常被在多种意义上使用,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后现代之“后”的把握有助于从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确认后现代概念。“后”已经不是一种时间序列概念,而有更多的含义。然而对“后”的辨认和解释并不一致。终结、超越、完善和扬弃,对“后”的这四种解释都是对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的一个侧面的认识。综合起来看,“后”实际上意味着辩证否定。因此后现代是对现代的一种辩证否定。  相似文献   

18.
李莉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4):161-163
本文提出理解和翻译否定句时不能拘泥于原文表层结构的否定,要忠实于原文,译出此类否定结构的肯定意义.希望能对英语学习和翻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谁”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疑问和否定两大范畴的宏观角度入手,以"谁"为疑问标记的特指问为例,在前人关于"谁"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考察"谁知……"式、"谁说……"式、"谁叫……"式和"谁+不/没"式等四种常见的表否定意义的句式,揭示了现代汉语两大句法范畴———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谁"特指问同否定的相通源于"谁"的任指用法和虚指用法,用于反问句中的"谁",既可相当于任指意义下的"无人",又可表示虚指意义下的"无人",也就是说"谁"在特定的语境中指代的对象仅仅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已,它并不像任指那样含有"人人"的意思,因此所指代对象既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