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王雅轩教授     
王雅轩教授,一九三五年七月生,吉林省榆树县人,一九五九年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辽宁大学历史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辽宁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沈阳市历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理事等职。王教授童年时代曾于私塾攻读“四书、五经”,青年时代于大学攻读史学,一九五九年始于大学任教。自大学时代以来,多年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献、中国古代语言文字以及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方面,先后主讲过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古代汉语、中国史料学、校勘学与训诂学概论等课。在科研方面,主编有《古代汉  相似文献   

2.
郭廷以毕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教学与研究,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始人,一生著述颜丰.中国学术界对他的生平活动和学术贡献,特别是他在边疆史、台湾史、太平天国史、中国近代化等领域研究成果有所论述,还探讨了他的“通史”观念、“国民革命”和文化史观、史料整理与运用、史学思想与方法等.尽管如此,在史料征引、研究内容与研究角度等方面,还有比较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与史学创新的结合是当今学术界非常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在此方面,白寿彝先生大加提倡并身体力行,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他对历史学理论的研究、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史家三长”论的全新诠释以及对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编撰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与建构需要大量而充足的史料(作品、文献),所使用的"史料"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历史上有不少伪造文献和伪作,给史学的研究与建构带来了干扰和难度。无论是何种专门史的建构,都需要对所使用的"史料"进行甄别和鉴定。中国艺术史学的建构同样如此。"史境求证"是研究与建构中国艺术史学的一项基本工作。"史境"这一概念,包含了历史文化与社会环境、历史政治与经济环境和历史文化交流环境等,即强调历史中各种环境之综合。史境与史料(作品、文献)直接发生联系,没有脱离"史境"的"史料",也没有无"史料"的"史境"。故此在"史境"中考证史料的真实性和解读其各种含义,史料才是有效与有价值的。"史境求证"是建构中国艺术史的一个有效的基本工作。  相似文献   

5.
冯契诠释中国哲学史的特色之一是坚持“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的依据:其一,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其二,哲学史的创作必须自觉地以某种哲学元理论为指导;其三,中国哲学史著作的创作者必须拥有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包括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时思想的萌发,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探索与著述。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体现在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智慧”说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螺旋式圆圈结构”诠释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6.
金毓黻撰写的《中国史学史》,可以视为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此书甫一出版,各种褒贬之词纷至沓来,影响及于今日。赞誉者将其称为"第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史学史的著述",批评者指责此书不明"史学之义",甚至还有学人据此质疑史学史的学科价值。回溯金毓黻的学术脉络,他以记注与撰述来区分史料、史著,认定中国旧史皆为撰写新通史的材料。这种学术理念与当时整理国故运动一脉相承,决定了《中国史学史》的写法、取材及其旨趣。整理旧史,以考据学的方法考辨史籍、估量其史料价值与史体演变,以为编撰新史的借鉴。金毓黻所撰《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实践着他改造旧史、编纂新史的探索。考察金毓黻撰写《中国史学史》的来龙去脉及其学术反响,可以彰显民国学术发展的多元路径,为突破分科治学的局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缪钺先生的学术风格以“文史结合”著称。从史学研究观点看,“文史结合”最重要的核心是将文辞视为一种考证工具(而不仅是史料)。从中国现代学术文史分途的发展过程看,缪先生的学术风格并非“主流”,然绝非特例。一批经历与之相似的学人的事例表明,在现代史学与传统学术关联的意义上,除了“由经入史”外,还存在一条“由文入史”的道路。深厚的文辞修养在五个方面对他们的史学观念和实践提供了支援作用:对“人”的关注、对人情感世界的注意、“了解之同情”的研究方法、对历史“意义”的发掘、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傅斯年的名字和“史料学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他的明确倡导下,中国近代史学研究领域内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史料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派别,而这一派别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对史学研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又无疑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使他成为本世纪初史学界的名流,因此,提到傅斯年,就不能不提到“史料学派”,而谈到“史料学派”,也不能不注意到傅斯年史学思想的渊源,以及他的史学思想对这一学术研究派别的兴起和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一、博斯年是“史料学派”的创建者和精神领袖“史料学派”,是本世纪中国史学研究领域内一个具有庞大声势和广泛影响的学术派别。因他们曾提倡“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所以,也有人称其为科学派。但  相似文献   

9.
张广智教授,1939年生于江苏海门。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耿淡如先生的研究生,专业方向为西方史学史。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张先生长期从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西方史学史、世界文化史和史学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大学毕业迄今35年,专。o致志,未曾旁顾、曲学阿世。他先后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世界古代史、西方文学史、当代国外史学理论、西方史学名著选读、中外史学评论等…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在是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较为自由的学术氛围下进行的。当时学者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历史研究手段,在立足史料,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从理论高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研究成果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过分强调史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因而其科学性便受到损害,甚至在个别问题上出现了非历史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近代蒙元史研究可从四个时期考察其历史发展。鸦片战争时期是近代蒙元史研究的开创时期,作为这一时期边疆史研究重要内容的蒙元史研究,直接服务于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其治史旨趣已经不同于乾嘉学派脱离现实的古史考据;洋务运动时期是近代蒙元史研究承前启后的时期,蒙元史料搜集范围扩大了,域外史料的采用使治史方法上有了创新;从甲午战后到五四运动是近代蒙元史研究新旧递嬗时期,一些旧史家继续沿用封建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蒙元史,其史学思想与治史方法是陈腐的,但其对史料的搜集与考订功不可没,而资产阶级史学的建立使一些学者尝试用资产阶级文学思想与方法研究蒙元支,代表了蒙元史研究中封建史学向资产阶级文学演进的历史趋势;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运用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与方法研究蒙元史的时期,王国维、陈垣、陈寅恪等学术大师在蒙元史研究中突破了传统史学方法的局限,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崔清田先生口述史片段”记录着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历程,反映出其中国逻辑思想,即,研究中国逻辑史理应以“历史分析”、“文化诠释”的方法还中国逻辑本来面目,中国逻辑本来面目为“名学”、“辩学”、中国逻辑推理类型为“推类”。“历史分析”、“文化诠释”、“名学”、“辩学”和“推类”这五范畴构成了崔先生的整个中国逻辑史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复旦史学集刊》(以下简称《复旦史学》)是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创办的史学刊物,2005年创刊。如朱维铮先生在创刊词中所说,《复旦史学》以讲人话,讲真话,讲实话,讲新话,讲短话为办刊之宗旨。目前已出版三辑,为《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和《江南与中外交流》。常设栏目有专题讨论、研究论文、书评、学术动态、学人专访和学术演讲等。《复旦史学》始终  相似文献   

14.
杨翼骧先生是当代著名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贡献卓著。他在中国史学史史料的整理与编纂上做出了开创性成绩,并在研究中形成了特有的治史精神和平实文风。  相似文献   

15.
祁龙威教授,江苏常熟人,1922年生,当代史学家,以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太平天国史著名,现任江苏省历史学会顾问、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名誉主任、科研处古籍整理研究室顾问。祁龙威教授青少年时代得益于国学大师金松岑先生,钻研经学、小学及史学。解放后,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太国天国史。他发扬清代以来朴学的传统,重视考证;重视对文献史料的搜集、辨伪、注释等方面的工作。五、六十年代,采取实地调查与文献史料相结合的方法,编辑了《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七十年代,选注了《洪秀全选集》、  相似文献   

16.
严谨精进有恨无悔──田余庆教授的中国史学研究田余庆教授早年从事中国近代工作,曾与金毓黻合作编辑了《太平天国史料》,并参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辑工作。后来,他转而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重点致力的方向是秦汉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史。田先生参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汉语史中若干例证诠释史学理论与方法对汉语语法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史学理论包括史料的辨别与理解,史学方法包括定量研究与反事实的假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园林史》是周维权先生的十年力作,在园林史研究上有着很高的价值。这本书反映了周维权先生的史学思想:史籍要内容详实、条理清楚,要搜集大量史料、严格考订史料,应用历史比较法和唯物辩证分析法等史学方法对历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同志写过《古代奴隶制》等专书和不少论文,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贡献极大。他首先论定了殷代卜辞中的“众”和“众人”,以及金文中的“鬲”、“人鬲”和“自驭至于庶人”都是古代奴隶的名称。他也讨论了中国奴隶制的下限在春秋与战国之交,都为学术界所宝重,特别是他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运用科学考古学的成果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途径。本文想从大家熟知的卜辞和金文史料中,对古代奴隶的名称作一点补充,敬以此文纪念郭老诞辰九十周年。  相似文献   

20.
关于“礼”与“史”的关系,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熊十力在评价柳诒徵的史学著作《国史要义》时,指出了柳诒徵“言史一本于礼”的特点。柳诒徵还在其著作《中国文化史》《中国教育史》,以及刊发在《学衡》杂志上的10余篇文章中,也涉及到了这一话题。他力图揭示中国史学与经学互为贯通、儒学即史学的文化特征。柳诒徵“以礼释史”思想背后的五个学术理论就在于他认为:一切学术皆从史出,礼由史掌,史官秉笔直书之法受到了礼经根深蒂固的影响,礼经之精义贯穿于史之所载的典籍文献,以及史书的价值和作用也在于弘扬“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