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侵害问题不容忽视.使用自行设计问卷和多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MSPSS),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江西省10县下辖90村的2193名儿童进行分析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变量,探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侵害的差异性,运用logistic回归针对儿童遭受侵害和儿童遭受多重侵害建立与来自家庭、朋辈和重要他人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遭受侵害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但多维侵害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当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一致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遭受侵害差异消失.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保护儿童免受侵害的有效保护因素,家庭、朋辈和重要他人等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改善留守儿童遭受侵害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安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主要由政府向孤儿等困境儿童提供生活、医疗和教育保障,存在保障对象狭窄、责任主体有限、内容层次低且项目单一的问题.未来的保障制度设计应将保障理念从小福利转变为大福利,秉持适度普惠、多元治理、需要为本、预防发展的原则,将保障对象扩大至因家庭保障功能折损的儿童,建构多元供给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基于需要开发组合保障项目包裹,划分困境儿童的困境等级以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相对应的支持性、补充性和替代性服务.为实现上述设计,需要政策、财政、长效服务机制和人才建设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新社会群体。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多,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越发凸显,尤其是近年来相关安全事故频发,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结合现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解决的路径也应当以此为出发点,寻求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多管齐下、共同发力的有效机制,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自身安全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不彻底所导致的衍生性问题。基于对10个省(市)9 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实证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身体生长发育、教育监管方面弱于非留守儿童,而在心理和学习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而是"弱势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存在分化,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低龄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需引起社会各界重点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则与路径在于,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聚焦核心,关注留守儿童重点群体与关键方面;着眼根本,呼唤母亲回归与城市接纳。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将儿童保护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纳入国家行动议题,意味着国家将着力防治严重危害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权益的性侵害问题。从国际经验和国内政策导向来看,儿童性侵害防治的首要策略是预防。在此背景下,从儿童性侵害一般防治视角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性侵害预防教育议题极有意义。在整合Jones团队"整合性系统模型"和Finkelhor"四先决条件模型"的理论内核前提下,建构了以儿童和性侵犯者之间"侵犯关系"为基点并融合我国文化传统的"整合性解释模型"用以解释我国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性侵害的社会成因。基于生态系统和"差序格局"视角,构建了以儿童和(潜在)儿童性侵犯者为双圆心的"双线多层"儿童性侵害预防教育和干预网络模型,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性侵害提出相应的预防教育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回归模型显示,留守状态并非留守儿童性被害风险的来源,女童的性被害风险并不高于男童。仅致力于终结留守状态,尚不能防止儿童遭受性侵害。必须把留守儿童性被害置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大框架内,以系统化的思维展开针对性的治理。数据表明,对预防留守儿童性被害具有实质效果的措施包括:强化治安混乱社区的安保力量,整治校园欺凌和校园不良帮派,通过性安全教育和性权利教育增强儿童在性方面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改善教育方式、融洽师生感情,防止或消弭儿童因不当惩罚、遭受暴力侵害等消极人际体验所导致的性被害受容性。同时,也要防止过度夸大留守儿童性被害的严重程度造成性(侵害)恐慌。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生态严重恶化,社会化传统模式遭遇挑战.构建生态性的基础环境、生态性的主体协同机制、生态性制度机制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生态性社会化新模式势在必行.在模式运行与主体功能发挥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重视留守儿童的主观认知,促进其健康、全面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的"标签化、问题化",是当前许多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倾向之一,这无疑是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心理弹性是一种保护机制,高心理弹性能促进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途径:建立积极留守观;引导留守儿童对留守现状理性、客观的认知;建构多元社会支持系统,是学前对留守儿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护已经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亲权、受教育权以及安全权益的保护不足构成留守儿童权利缺失的三种主要类型。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护不力的根源在于两次现代化转型使传统社会保护体系遭到破坏,无法有效隔离社会风险。强化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必须走"双轨制"道路:一方面,国家应当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国家应当构建系统的保护家庭的服务体系,重塑家庭保障在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护体系中的基础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我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从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入手,分析在父母监护缺位下,留守儿童的生命健康权、受教育权、发展权受损的具体状况;提出通过改变城乡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并不断完善我国保护儿童的相关法律等路径解决留守儿童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在亲子分离的环境中成长,在社会交往、学校生活、情绪管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直接导致他们心理韧性状况不容乐观,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本研究选取徐州市睢宁县作为调查点,通过访谈式问卷的方式搜集资料,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水平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受到年龄、性别、监护类型、留守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12.
基于湖南安仁、澧县、安平276名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据,对湖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入学成熟水平进行考察,深入探究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现状及差异,并结合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农村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之间差异显著;2)相比于留守儿童,父母文化程度对非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影响更显著;3)相比于非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水平对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影响更显著;4)留守时间和个人因素对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有显著影响。主要建议:家庭应创造支持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发展的环境;幼儿园应全面关注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政府应在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上发挥引领与指导作用;建立政府、幼儿园、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与2015年两期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倍差法(DID)分析了以新农保、新农合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险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子女经济供养、医疗供给的替代性效果,实证研究发现:新农保、新农合对其子女提供的经济供养、医疗供给具有替代性,但替代程度均较低;新农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医疗参与率,降低其医疗担忧;同时,基于异质性讨论进一步发现,个人(家庭)保障能力越低,新农保、新农合对其子女养老的替代效应越明显。因此,要加大新农保、新农合等社会保险政策为农村留守老年人带来的经济与医疗福利效应,在有效提高政策补贴标准与范围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农村留守老年人群体的养老与医疗困境,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家庭福利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出务工者承担的家庭角色长期缺位,使留守在家的父母难以获得情感慰藉、日常生活照料相对缺乏、家庭劳务繁重、身心健康受损;而对子女的入学率、兴趣培养、学习参与等也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因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而造成的家庭福利损失,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海岛渔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更显出其独特的地理状况和社会特点。本文以舟山海岛为例,就海岛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作一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以期为更好地关注和解决浙江海岛渔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阜新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实地调研与图示结合的方法,总结了阜新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描述了阜新市妇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采取的措施,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阜新市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建议.实践证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更好解决,需要由政府牵头,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实地调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其目前的生存状况、心理状况、教育状况等都不容乐观。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8.
在2009—2010年对山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家长以及班主任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资源的占有、教育策略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大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留守女童的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MHT量表对安徽省农村117名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留守和年级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1)3分标准与8分检出标准差异显著,表明双基线健康检出标准有很好的实际作用,低分标准可用于预防筛查,高分标准可用作临床诊断的参考;(2)农村留守儿童的对人焦虑、冲动倾向、孤独感及恐怖倾向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较非留守儿童严峻;(3)非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留守儿童;(4)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和身体症状上年级差异显著,并且7年级得分最高,总体呈N趋势变化,表明7年级心理问题最严重;(5)除冲动倾向外,学习焦虑等各因素女生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表明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步严峻,受到社会高度重视.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成长、品行塑造、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共治理理论的思想,提出了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个层面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系统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