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觉思维着重探讨“视觉器官系统”在感知外界事物时的理性功能,以及在一般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对人判断事物所起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视觉思维相关理论的梳理、对视传设计过程中与视知觉相关实例与理论的研讨,以及对相关传播媒介发展历史与前景的展望,探寻视觉思维与视觉传达设计过程及与相关传播载体的交互关联,重新审视视知觉在设计者与受众交流间的作用。目的在于使设计者走在受众观看之前,揣测受众偏好,预想观看之后的所有可能反应与共鸣,在视觉形象多变而缭乱的现代社会,不断创造全新方式表达设计意图。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是新时代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采用视觉化方式讲好"中国梦"是顺应读图时代的必然选择。"中国梦"的视觉传播契合读图时代的受众需求,"中国梦"内涵的丰富性和抽象性要求创新传播形式,视觉技术发达使"中国梦"视觉传播成为可能。"中国梦"视觉传播呈现出多元传播主体参与、媒介空间"超真实"融合发展、视觉形式创新运用、内容制作奇观化的境况。"中国梦"视觉传播存在政治宣传模式犹存、文化差异与多元解读造成信息理解偏差、庸俗娱乐化内容频现等问题,应该充分调动各类传播主体的参与热情,增强传播语境的适应性与融入性,营造清朗的"中国梦"视觉传播生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中国梦"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杜洋 《国际公关》2022,(2):96-98
本文中讲到的"温度"不是摄影理论中"色温"的概念,而是照片中真实情感的流露.这个世界上最珍贵情感莫过于友情、亲情和爱情,这些情感构成了有"温度"的照片,摄影记者通过手中的相机将"温度"赋予照片并传递给读者.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国目前的广告功利性太强而人文性、文化性太弱,使广告在形式上出现同质化、媚俗化、浅薄化等诸多问题,其所建构的符号体系是一种"拟像",而不是一种真正有价值的"意象".这种形而下的拟像的普遍存在,对于中国广告文化的长远发展是危险的,它导致中国广告"文化性"与"感受性"缺失.所以,我们应从"拟像"到"意象",来建构广告符号体系的文化性;从"有意味的形式"出发,来表现视觉元素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5.
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视觉文化问题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视觉文化史上,摄影理论一直围绕着"摄影作为艺术"而展开.然而,摄影作为艺术的辩护是以屈从于传统艺术观念为代价的失败的辩护.对此,本雅明提出应将"摄影作为艺术"的思考方式转换为"艺术作为摄影"的思考方式.这一转换带来了摄影理论的革命性变革.本文从哲学、文化学、主从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艺术作为摄影"的理论内涵.如何理解这一转换的真实内容,是理解摄影及其当代视觉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对报纸传播信息的要求也有所改变。简洁、直观、准确、可靠、有用的信息成为受众的第一要求。新闻图片直观、可信、易读的特点正好适应了这一快节奏的要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报纸的质量,关键是提高新闻图片的质量,用新闻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新闻图片让报纸的两翼都硬起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意在列举分析英语中几种方式的"韵",并以著名的英国和美国文学家的作品加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8.
"媒介文化研究"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人宣称,人类已进入到"传媒化社会",媒介已实施对人类社会、文化的"殖民"。媒介既是文化的生成物,同时又对社会文化及其走向施以深刻的影响。但我们对于媒介文化的研究还很不够,有鉴于此,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特组织这次笔谈,力图呈现对媒介文化的多元而理性的思考,以期引起学界及传媒实务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具有中心感的视觉形象能给人以强大的心理统摄力,并对审美产物的最终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将这种中心感定义为一种能明确感知的、直观的整体视觉特征,并将其丰富的心理暗示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归属感、等级感和稳定感。归属感代表着人们对母体、源头等身心归宿的强烈回归愿望,等级感则与归属感一脉相承,其在人们心中高于它物的崇高地位使之成为权利象征,一些皇权建筑形象的选择就源于此。而稳定感则顺利完成了从空间概念到时间概念的转换,在审美过程中常作为永恒的象征出现。通过这三方面对"中心"的详尽分析,揭示出视觉审美研究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欣赏者的心理分析,并期望以此研究方式对其作出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运动性"是影视艺术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其包括了被拍摄主体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主客体复合运动以及剪辑带来的蒙太奇运动等方面.而影视艺术之所以具有"运动性"的美学特征,在视觉感知的层面上,源自于观赏主体的视知觉是一个积极能动的器官,其对视域中运动变化的物象有高度的敏感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建构在社会符号学意义上的视觉模态隐喻是自然语言系统和剐语言系统结合的产物,它具备了语言的系统性和功能性.由印刷体式表征的视觉模态隐喻在卡明斯视觉诗"1(a"中通过陈述制作者和观察者与所代表物之间的特定社会关系完成了其语言的交流功能,它在与语言的转喻和隐喻关系层面实现了人际元功能.  相似文献   

12.
各行各业 ,都有法度。中国画视觉空间 ,也有法可循。有“四式八法” :一、回旋往复式 :(一 )定向回旋法 ,(二 )定位回旋法。二、前后推拉式 :(一 )不定向漫游法 ,(二 )远近互换法。三、横向运动式 :(一 )左顾右盼法 ,(二 )定向平移法。四、纵向运动式 :(一 )定位仰俯法 ,(二 )定向纵移法。总之 ,中国绘画的视觉空间和表现方法 ,说明了其视域运动组合形式具有多变性、多容性与漫游性 ,和西方绘画视觉空间透视法是明显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把“空则有,有则空”的哲学观念引申至视觉传达设计中,能彰显有空白处的设计的内在脉动,它蕴涵设计无限的生机和包容设计氤氲的灵气,使设计家从哲学的“空”中找到艺术的“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无中生有”这一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出发,通过对不完全图形的整体之美和创意表达的论述,阐明不完全图形的设计中映射到的“无中生有”理论。不仅体现了虚和实的演变,而且对不完全图形中由于省略或中断而形成的“空白”赋予了更多更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陈逸飞的电影创作是在其“大视觉”艺术理念的统领之下进行的。对视觉画面的偏执使陈氏电影产生了“诗化电影”的倾向;具有东方主义风格的影像符号为陈氏电影营造出一种无法摆脱的后殖民记忆误区;力求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完美结合,使陈氏电影体现出后现代消费主义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不了解视觉隐喻,就不能更好地研究视觉文化。视觉隐喻是诸种感官隐喻里最重要、使用最多的隐喻形式,它在西方思想中的核心地位通过"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c)传统确立。随着后现代思想对感性和身体的重新发现,视觉隐喻不仅获得新的理论内涵,更泛化到日常生活领域,与当代视觉文化结合,成为现代生活的基本逻辑。现代西方思想中的视觉隐喻从两方面决定当前视觉图像的性质和特征。视觉文化是视觉隐喻在当代西方思想中的现实表现形态,视觉隐喻在西方思想中地位和性质的变化决定了当代图像形象和视觉文化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英与白》,以其独特的拍摄视角、张扬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而蜚声国内外电视界,但是当我们反观整个纪录片的时候,发现《英与白》中存有诸多人为的视觉技术痕迹,刻意而为的视觉技术编码,纪录片中所彰显的人为关怀似乎也成为了视觉技术隐喻的结果。在当下这样一个由图像、影像等所拼贴的视觉文化时代,纪录片《英与白》给我们提供了新颖的审视视觉文化现象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化观念对视觉过程的作用分析,探讨传统视觉思维方法,可以揭示传统视觉文化结构,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视觉审美要求,从而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更好的继承、发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艺术作品,让中国传统的视觉文化更耀目的登上世界文化舞台.  相似文献   

19.
医院视觉符码系统将抽象符码归纳为基本要素,这些符码有机而严谨的逻辑联系,组成了医院形象的概念系统,从而统一而有控制地应用在医院行为的各个方面.导向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除了传达医院理念和个性外,还要遵循化具体为抽象、化静为动的原则,并兼顾视觉识别符号在发展中形成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电视图像艺术,归属于设计美学范畴。"Design"已成为国际上广泛流行的重要术语,它在文艺作品中指构思、底稿、结构、情节等意义。在设计美学中,它需要将艺术审美因素与技术制作的功能因素密切结合起来,电视美术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在于掌握电视设备的功能,艺术在于把握电视图像艺术的形式。笔者就此论述视觉与设计的交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