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天人感应的审美具象化——论庄子的“真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中有多处论及"真人"的地方,而其最根本的特性就在于,此"真人"是一种天人感应的审美具象化。尽管在庄子哲学那里还没有十分明确地提出"天人感应"的说法,但是类似的思想在《庄子》中却无处不在。天人相应思想传神地体现在"真人"能与天地万物相通共感的诸多品性中,而"真人"则又是以具体感性形象出现的。万物禀"道"以生,"道"借万物彰显盎然生意,正是此"本真之道"确立了"真人"形象得以落实的逻辑起点。而这种"真人"境界的获得,则必须将对诸如有无、死生存亡等终极问题的抽象追问转化为具体的感性体验过程。这样最终落成的"真人"则表现出心灵的自在悠游而又具有感性生动的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学说首先是用来修身,维护自己的生命和自由,其次才是治理国家。世界的残酷和无道使生存而不是救世成为人们的最高理想。庄子哲学为人类个体生命漂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我们通过解读庄子哲学可以确立新的生存理念、新的人生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3.
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最高本体,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依据和终极原因,万物都是凭借了"道"而产生和存在的。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的主宰。庄子提出"道兼于天"、"道载万物"、"道通为一"等观点,为其生态哲学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可借鉴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为人类创造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休谟的认识论一般被称为怀疑主义、不可知论。但与庄子的不可知论相比较,二者有明显的区别。休谟自称是温和的怀疑主义者(也被称为"健康的怀疑主义者"),一方面他揭示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又并不对其进行彻底否定,而是要求人们"小心翼翼"地使用。休谟始终站在经验主义立场上,即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上",积极地寻找能够漂浮在上面的"智慧的压舱物"。庄子哲学虽然也是怀疑主义、不可知论,然而庄子哲学的理论归宿不是"以物观之",而是"以道观之"。不过我们可以发现休谟和庄子思想之间确有很多相通之处。把庄子和休谟放在一起比较,找到他们的相通之处,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休谟的认识论将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人文主义主体性原则的消解,不同个体在后现代社会逐步失去存在的确定性根基,价值论上的虚无主义乘虚而入,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的一个精神困境。庄子哲学对语言系统的破解极具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但是,庄子哲学在解构名和言以后,却开辟了"道通为一"的生存之境。这种境界的存在使得庄子哲学在化解当代虚无主义、重建人类生存意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庄子》神话的真正用意及与其思想主旨的关系,采取了文献解析方法,通过对神话思维和生命哲学的分析,指出庄子哲学是生命哲学,为充分而深刻地传递其生命思想,《庄子》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神话由此成为《庄子》文本的重要组成,借助于神话庄子的独特的生命哲学思想得以呈现,其中浑沌故事、鲲鹏神话、不死鸟神话等对生命原初本然之"道"、生命自由与永恒等生命哲学思想的彰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生命哲学在先秦诸子之中尤为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它从生命本体的境域出发,在对人类的实际存在进行哲学性反思的过程里体悟到了生命个体的本真存在,进而力图为生命个体的现实存在构建起一个极具超越性的精神世界。在《庄子》的生命哲学中,"生的桎梏"与"死的超越"之间的紧张、冲突是生命个体的现世性存在里具有根本性的矛盾,这种无法克服的根本矛盾最终导致《庄子》生命哲学产生出深刻的内在性困境。在此精神的困境之中,《庄子》的生命哲学既显明的表现出对于"生"的解脱性厌弃,又突出地彰显出对于"死"的超越性追求,这两种相互冲突、同时并存的精神内涵在生命个体的存在中被凝结成了一个充满矛盾性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庄子哲学具有强烈的生存价值取向,以人的生存问题为研究对象。其生存哲学以“道”论为中心,以自然生命为本位,以实现自由为最高追求。在生存哲学的关照下,庄子特有的科技观反而出现了二律背反的现象。一面高度赞扬技术的精湛,一方面又表现出对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忧虑。在当今科学大爆炸时代下,这种独特的生存技术观,对研究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庄子精神的本质是拒斥对社会现实的价值介入并在这种拒斥中走向自然的永恒存在.因此,庄子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生存观与生态观的二重合一,这种二重合一主要体现在:用大生态观言说人类的自由本性;这种大生态观的实质是对人类精神生态的保护与开掘;庄子哲学生存观与生态观的二重合一突出体现在《庄子》一书的叙事方式上。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哲学著述具有明显的诗意品质,这种文学笔法是一种自觉的语言策略。他以"自然"为参照实践"无言"的理念,清除滞留在"常言"中的一整套常规观念,从而消解语言-权力的宰制结构对人性的异化。文学笔法的意义在于,通过诗意的虚构和趣味,庄子争取到了与政治权力对话、谈判、对抗的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中塑造了大量的畸人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上的残疾人;一类是心理变形的疯子。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有这两类畸人形象,可看作是对《庄子》中畸人形象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文化意义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宋明时期出现的本体功夫思想与儒学心性学说相连,《庄子》中也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以《庄子》文本为依托,从道本论、体道论与境界论入手,探寻庄子哲学本体即功夫的关系,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庄子"以天合天"的理想形态。庄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消除人对于死亡的恐惧,郭象在《庄子注》中特别强调实体性的自我会持续存在,但是他在另外一些地方的论述又等于在实质上否定了自我的存在。郭象之所以在理论上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庄子》中的许多概念特别是“物化”概念的误读。郭象对于“物化”的解释又是以他对《庄子》中的“万物以形相禅”之说和有关事例的理解为依据的。《庄子》中所谓的“以形相禅”已不同于原始的转生观念,郭象却把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全生”哲学影响到庄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传播思想方面也不例外。庄子是一个媒介技术的悲观论者,他认识到了媒介功能的局限性,并提出超越媒介的设想。庄子的思想曾被西方传播学大家麦克卢汉借鉴,但两人的传播观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5.
真理问题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就是以其20世纪30年代的著作《论真理的本质》为标志的.海德格尔从存在问题出发化解了传统的真理观中的难题.海德格尔真理观的基本观点是:物必须首先作为其自身被敞开(显现)出来,它才能在陈述活动中作为对象出现,而物正是在此在的自由存在中才作为自身显现出来的;而真理的解蔽和遮蔽是在自由存在中直接发生的.此在向来就是行走在解蔽与遮蔽、真理与非真理的道路上,因为作为此在的人向来就在自由之中的.  相似文献   

16.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本质分歧,历来被归结为"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歧。但对"性即理"与"心即理"在程朱陆王的论述里,究竟是什么含义,历来又缺乏清晰地论说。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程朱陆王有关"性即理"与"心即理"论述的分疏,以说明:程颐讲"性即理"是为了以"理"善定"性"善,而朱熹讲"性即理(性即天理)"则是为了以"天"的客观性来定"理"的客观性,以便否定"性"的主观性,将"性"说成"天理"命于人心。至于陆象山讲"心即理",本意并不是为了反对程朱的"性即理",而是旨在论证"良心"即是"正理",藉以反对当时士人借口《论》《孟》以博科举功名的不良风习。王阳明则不然,他再提"心即理",的确是为了反对程朱的"性即理",目的在于将"理"说成就是人的"心之本体",为的是"于虚灵知觉中辨出天理",把"天理"说成就是"虚灵知觉之自然恰好处",否定"天理"独立于人"心"的客观绝对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理趣这个写作美学术语形成发展的轨迹以及诗文产生理趣的条件和途径 ,并着重论述了“理”作为审美对象能够成“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庄子》哲学具有强烈的超越精神和锐利的批判锋芒。晚唐的《无能子》受到了《庄子》思想的深刻影响;《庄子》的名相观、丧我论、圣人之过论作为其中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对《无能子》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苻子》是堪与《世说新语》相比美的北朝氐族文学的代表作品,却长期被忽略在文学史的叙述之中。文章对《苻子》的文学价值作了初步探讨,认为《苻子》以“传神”之笔塑造人物,充满“玄韵”,是对《庄子》“写意精神”的回应;《苻子》突显了北朝士人风神闪现的“耀眼的片刻”;《苻子》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往往用一言一行即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彰显出审美叙事的魅力,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苻子》产生于向来被认为文学无甚可观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作家之手,更有其珍贵的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风在农耕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在占代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先秦的民歌又被称作风。风又因其无形无象而游荡于天地之间,使得《庄子》以风喻道。而老庄的思想对海德格尔后期诗学思想有着重要影响,从风去理解海德格尔诗学思想,是一个重要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