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庄子的“齐物”思想中万物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界生命的存在,在同一个生态共同体的根基下互通、共融,相互依存。庄子强调万事万物在生态自然中的平等关系,故而体现出其思想中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蕴。“齐物”是庄子用生态智慧的逻辑从人类主体的角度思考万物的平等性,通过“吾丧我”打破人类自视高贵的狭隘,也是庄子通过生态间性视域审视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侵占自然本性而实现生态存在的“自喻适志”,更是庄子冥合于道所追求的生态共生境界,最终实现“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理想。庄子通过“齐物”观念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从而进入生态共生共融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无差别的和谐共处的生态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生态思想大致有两个层次在物质生态层面,首先他将万物不拘形式纳入写作版图,呈现出生态存在论的多元论审美观;其次他以寓言的形式阐述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关系及人在自然界的非中心位置。在精神生态层面,庄子以个人为对象,一一去除名利形貌对人心灵的遮蔽,提出无待的逍遥游境界,并指出到达的途径——体道。从物质到精神,庄子构筑了一套健康完备的生态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3.
儒家"人贵于物"的生态思想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它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从"功利"出发,遵循的是"天人对立"的二元论哲学思想。而儒家从"道义"出发,遵循着"天人合一"的一元论哲学思想,将人类的道德扩展到自然界。在道义这一点,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与儒家的生态智慧是一致的。但两者在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方面存在着分歧。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万物与人的平等地位,主张爱的平等性,而儒家则认为"人贵于物",主张爱有等差。与西方生态伦理相比,儒家生态智慧更适合实际需要,有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道"在老子、庄子哲学中都是绝对的本体和本原,是化生万物、决定万物的不可捉摸的抽象实在。老子、庄子强调"道"的至上性,主张具体对象和人类社会都应顺从"道"的法则——无为,这就间接否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进而导致了对现实社会存在价值及合理性的否定。《淮南子》以"气"解"道",以"因"解"无为",将老子"塞而无为"的...  相似文献   

5.
宋明理学即新儒家的哲学理念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周敦颐以太极之"道"贯通天地,其"太极说"表明人与万物乃先天性的本源存在,因此现实的人与万物应保持"诚"的关系,体现出周子敬畏生命的宇宙情怀;张载以"德"贯通万物,提出"民胞物与"的光辉思想,并以此反对人对自然的"对立";程朱以"理"贯通生命,并对"理"层层推进,为万物提供了存在的理由;陆王以心"统"万物,将主体之人与自然万物打成一片,尤其彰显出其对自然万物的"同源性"关照。某种程度上,新儒家的"天人贯通"思想可谓中国哲学史上最为系统的生态本体论。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生态危机的全球化和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可以成为当今绿色发展的理论营养。“道”和“德”是庄子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和依据,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生态智慧。“道”具有本根性、整体性、同质性、超越性、自然性等基本特征,“德”是道赋予包含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的内在自然本性。庄子之“道”与“德”中蕴含着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表现为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平等价值观和内在价值论,顺物自然、无为为益、处物不伤的生态方法论,知足知止的绿色生活方式与生态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7.
庄子哲学思想的相对主义倾向非常明显 ,我们拨开其相对主义的外衣 ,却可见其对早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忧虑 ,从而向人们传达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思想和对自然界其他物种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意识。庄子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环保思想、理念极其相似 ,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看似悲观的论调 ,却给世人一种警示 :人对自然任意妄为已经产生了众多生态危机 ,我们对自然再不知常、知止、知足 ,人和自然界其他生物将共同陷入绝境。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庄子》神话的真正用意及与其思想主旨的关系,采取了文献解析方法,通过对神话思维和生命哲学的分析,指出庄子哲学是生命哲学,为充分而深刻地传递其生命思想,《庄子》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神话由此成为《庄子》文本的重要组成,借助于神话庄子的独特的生命哲学思想得以呈现,其中浑沌故事、鲲鹏神话、不死鸟神话等对生命原初本然之"道"、生命自由与永恒等生命哲学思想的彰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是庄子哲学宇宙的本原和运行根据,万物从生成到发展受道的控制,人的自由和道的主宰性相矛盾。按照庄子一元论性质的哲学,道生万物,物质发展产生思想,思想的出现使人获得自由。自由是思想纯粹形式的无限可能性,此时,思想主体与思想对象完全融合,得到自然而然的存在,实现逍遥之道。  相似文献   

10.
庄子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宇宙万物同一,根源在道;万物生长消息形成一个循环不已的生态系统;物有天性,任性自生;“天人合一”——“天与人不相胜”;“万物齐一”——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俭朴的生活方式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庄子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代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启示是:天地人一体,人类应该平等对待万物,保护万物;自然界经过长期进化自然而然形成了天然合理的循环系统,人类也要遵守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不要试图改变、征服自然规律;要维护好生态环境需要以系统论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各个子要素.而且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认真研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天人感应的审美具象化——论庄子的“真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中有多处论及"真人"的地方,而其最根本的特性就在于,此"真人"是一种天人感应的审美具象化。尽管在庄子哲学那里还没有十分明确地提出"天人感应"的说法,但是类似的思想在《庄子》中却无处不在。天人相应思想传神地体现在"真人"能与天地万物相通共感的诸多品性中,而"真人"则又是以具体感性形象出现的。万物禀"道"以生,"道"借万物彰显盎然生意,正是此"本真之道"确立了"真人"形象得以落实的逻辑起点。而这种"真人"境界的获得,则必须将对诸如有无、死生存亡等终极问题的抽象追问转化为具体的感性体验过程。这样最终落成的"真人"则表现出心灵的自在悠游而又具有感性生动的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12.
王焱 《东方论坛》2010,(1):55-59,69
庄子的审美体验即得道体验。庄子之道即"万物本根",具有创生性、同一性、本初性等特点。道的本初性意味着,得道即回归人的本性。道的同一性意味着,得道即恢复自我与世界的原初亲密关联。庄子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的人生在世的原初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道生万物”物无贵贱的万物平等观、“道法自然”的生态规律观以及“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它告诫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应该改变传统的以人为中心、把自然看成人的依附物的观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放弃为追求利益和效率最大化对自然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的做法,加强对技术以及人的私心、贪心的道德约束,建立平等、和谐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一生笃信禅宗、身体力行。他从佛教禅宗中汲取和借鉴了生态理念,并以禅意入诗,来传达对自然万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感悟。斯奈德诗歌中所呈现的"无我"诗境和"空无"意象折射出禅宗生态智慧:斯奈德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以物观物",不带任何主观情感地呈现事物的本真状态,体现了禅宗对"我执"的破除,是对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反对和对自然万物作为个体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斯奈德中后期诗歌中频频出现"空无"意象,反映了诗人对禅宗理念"人法无我",即万物皆无实性的认识,通过大乘空观揭示万物之间流变不居的存在形态,从而倡导空无之中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的爱与关怀。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中"道"的思想是对老子"道"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以"道"为世界的本原。"道"先于万物之初,无始无终,是"物物者"而引导万物的生成。虽然《庄子》中对"气"的论述不如"道"详细,但是,通过全书关于"气"的论述,可以发现,"气"是道化生万物的物质基础,道是气运化流转的内在推动力和引导,气的流化的依据是道的规定,气的运转形成了有形象的万物,而万物也因此具有了道的规定性,表现为物的各自属性。"气"在"道"的推动、引导、规范、规定下运转,并得以形成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或现象界。由此存有论来看,道化生万物,万物由气而成,故"通天下一气耳",也因此,万物存在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有成有毁,有美有丑,有大有小,也有可与不可,然与不然,但从"道"的观点来看,都是没有差别的。如此,就形成《庄子》美丑同一存在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一书,虽非专门探讨美学(艺术)思想的著作,但字里行间透射出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艺术)思想,并且其哲学与美学实际上已贯通合一。因此,要对庄子美学思想进行探研,就必须由分析庄子的哲学思想入手。老子和庄子开创的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范畴———“道”,可以看作是庄子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一块基石。庄子哲学最终要对“道”进行体认,体认的方式乃“唯道集虚”,而这种方式直接通向了审美,形成了他关于美与审美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开启天道学,可以说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特色,也可以说是老子对于中国哲学最主要的理论贡献。老子"以道释物",既认为道生万物,又认为道在物中。"以道看人",强调圣人与俗人不同类。"以道治世",主张建构"小国寡民"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道"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自然之总原理。人虽有"参赞天地之化育"之能,但人仍居于自然之中。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构建和谐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倍受关注的重要领域。而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两难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今天尤其凸显出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道教生态自然观、道德观从“道生万物”的本体论角度 ,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证了自然万物存在的价值和权力 ,具体化为“崇尚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物无贵贱 ,万物平等”、“善待万物 ,尊重生命”、“保护自然资源 ,维持生态平衡”等一系列生态伦理规则 ,其探讨的范围几乎涉及到生态伦理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 ,故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有着内在的独特理论体系 ,并且具有较强的道德实践意义。这对于回答施韦策对道教生态伦理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诘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庄子认为大自然有其独立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天地体现的是一种"大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万物之一,人在对自然美的观照中,"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实现物性和人性的双重自由,爱护自然不仅是爱护自己的生存之地,更在于爱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庄子主张人诗意地生存在大自然中,其思想具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双重含义,是深刻的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