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据悉,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这个主题深刻反映了湿地和人类的紧密关系。湿地是"地球之肾",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据悉,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这个主题深刻反映了湿地和人类的紧密关系。湿地是“地球之肾”,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46亿年前,一颗蔚蓝的星球诞生在浩瀚的宇宙,是它孕育了多彩的生命;46亿年后的今天,这颗星球依然孕育着人类,但却不再意气风发。大片原始森林被破坏,矿产资源消耗巨大,废水、废气、废物排放,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恶化,灾害频发……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让我们携起手来,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让地球永远成为宇宙中最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4.
环太平洋文化的枢纽动力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是一个整体。这个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但是,在遥远的古代,世界就作为一个整体坦露给人类的祖先。在远古,原始人用双脚丈量着世界的各个角落,用目光寻视地球的四面八方。环太平洋文化在远古人类迁徙的脚步声中拉开帷幕的时候,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就已经开始显示自身顽强的生命力。翻阅人类发展史,环太平洋地区人类文化的研究是其中最迷人的一章。然而,在太平洋文化研究方法方兴未艾的今天,人们却极少关注远古人类为什么远离故土,跋涉万里,横渡重洋,冒着生命危险去开拓新的生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的思想。它为我们研究美学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人化的自然”的基本思想 如果我们将地球形成以来的全部自然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就会发现,在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自从出现了人,整个世界发生了多么巨大、多么深刻的变化。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只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它按照自己的规律缓慢地发展着,而自从人类出现  相似文献   

6.
穆斯林世界的含义当代人总说生活在地球村 ,意思是全世界现在已连为一体 ,地球上不同的人遭遇着相同的问题 ,因此我们也得互相团结。一方面 ,这种说法暗含一种集体责任的意味。另一方面 ,在实际运用时 ,人们常以此说明世界经济尤其是笔者最了解的南半球经济已结合成一个全球体系 ,如果仔细观察 ,这个体系的确很像一个村庄。这个地球村像大多数村庄一样 ,男女之间、不同种姓和民族(在地球村里还有国家和次国家集团)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 ,即精英决策者与没权没势的人之间的失衡。人们在获得资源、信息和权力方面存在着根本的不平等 ,这…  相似文献   

7.
行星意识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金齐  计彤 《北方论丛》2005,1(6):129-132
21世纪,人类社会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解决人类文化发展与地球资源有限的矛盾和困境."行星意识"的提出要求我们要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限的生存时空,人类只有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学会全球性思考,才能保护人类文化的延续.所以,进化出"行星意识"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的文化自觉.而中国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恰恰表现了承担人类文化共同进步的"行星意识"和时代责任,说明节约不仅仅表现为物质上的不浪费和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更重要的是节约体现了一种人类文化安全意识和对人类文化发展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一) 当今世界格局从根本上讲即“和平与发展”,而发展却面临人口与环境问题。因此有人说:环保是全球的主旋律。从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有112个国家参与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到不久前有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世界环境会议的20多年间,由于人们越来越对“地球只有一个”这个命题取得共识,保护环境成了全人类的共同呼声;环保产业也就有了相应的发展。 综观世界:90年代初环保产业产值为2000亿美元,到本世纪末将急剧增至3000亿美元。环保市场已成为世界经济四大新市  相似文献   

9.
"生存的焦虑"问题是我们人类生存中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信仰和宗教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但是,信仰的冲突、宗教的偏见所引发的族群间的争斗、国家间的战争使得这一问题解决起来更为艰难.因此,我们应该以"提升人的生存境况"、"解脱/慰籍生存的焦虑"、"成就生命的尊严和意义"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互相尊重各自的价值选择、互相交流和借鉴价值实现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交往愈来愈频繁、人类资源愈来愈紧张的地球上共同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一份《增长的极限》报告,引出《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只有一个地球》、《直到自然界死亡》、《不要让生活得超过界限》等一系列警世学著作问世.其根据是一条重要信息:地球资源容量有限、经济发展增长有极限,从而提出我们人类生活还能延续多久的问题.这个严重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问的是宇宙和人类世界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它们是否也有极限?依大爆炸和熵原理与生灭运动辩证法,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样,在哲学发展上实质是宣告以往的无限哲学正开始向有限哲学转化,现在的问题只是如何诠释极限哲学本质的普遍性,以具体论证这一答案.本文正是为此而作.  相似文献   

11.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改善人类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反映着一个民族思维成熟的程度和对世界探索的深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崛起中的民族和国家,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繁荣.  相似文献   

12.
人类所面临着的系统层次的自然界,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自然界究竟是从何处而来,向何处而去呢?其运动转化的方向和趋势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些就是自然辩证法的第三个规律——循环发展律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大的循环,而这个大循环要经历极其漫长的岁月。因为“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这个循环只有在我们的地球年代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间内才能完成它的轨道,在这个循环中,最高发展的时间,有机生命的  相似文献   

13.
(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与一个地球两种制度密切联系的。 从苏联十月革命算起,一个地球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两种制度已经六十八年了。两种制度之间进行了长期的较量和交往,我国收回香港之后,继续保留那里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一国两制”,正是我党总结世界上两种制度长期较量交往的一个明智的决策,  相似文献   

14.
所有新的生命来到地球上都必需吃住,每个人都要使用地球资源,并增加环境污染。这些增长着的人口只有少数居住在发达国家,大部分居住在不发达国家。世界上10个人口最多的国家有6个在亚洲,占世界人口的58%。据联合国统计资料表明,地球上有1/2的成人是文盲,1/5的人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况,1/6人口没有足够的住房,每1000人中有1人缺乏净水,每3人中有1人没有可靠的医疗保障。  相似文献   

15.
瞿沐学 《天府新论》2006,(6):111-113
一、国际化与多文化共存随着世界日趋国际化,从文化这个层面来看,多文化共存已成为各国推进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课题。人类和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多种文化既然可以在同一个国家或者同一个民族共存,为什么不能在地球上广大的不同地区共存呢?”他还提出:“所谓全球一体化,不正  相似文献   

16.
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知识,有了个人之间以及跨社区或地区的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知识交流。然而,正如一直存在着社群之间交流的便利条件一样,阻碍知识交流的障碍也一直存在着。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交流变得日益便利。由于全球化已经将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新的交流手段使处于地球两端的人们也能够像农村市场上的摊贩一样传递信息,所以知识再也不能被挡在地方边界之内。  相似文献   

17.
人生基本矛盾初探———兼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张荣洁一、何谓人生基本矛盾人的一生可以说是在交织着种种矛盾的漩涡中度过的。而在众多的人生矛盾中,存在着一个基本的矛盾,即人生基本矛盾。那么,什么是人生基本矛盾呢?我们知道,自从地球上有人类以来,整个世界的一...  相似文献   

18.
法国哲学家加缪在他的名著《西西弗的神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其他问题——诸如世界有三个领域,精神有九种或十二种范畴——都是次要的,不过是些游戏而已。他举例说,伽利略因为生存原因放弃日心说的主张无可厚非,因为“地球或太阳哪一个围绕着另一个转,从根本上讲是无关紧要的”,不值得为这个所谓的“真理”遭受火刑。  相似文献   

19.
<正> 人是来自于自然界的高等动物.但对于文明时代的一切人来说,与其说他们生活在一个自在的天然世界的“怀抱”中,倒不如说生活在一个由他们自己塑造过的越来越人化着的感性世界里.人类在世代相继的辛勤劳作中,既立足于天然的物质世界,又不断地为自已塑造着这个有别于天然世界的属人的、感性的对象世界.当然,人类在现实地创造着这个人为化的感性的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也同时,现实地创造和完善着人自身.离开了实践创造活动.既没有这个直面于人的现实的感性世界,也不会有作为文明人的人.现实的人,就是实际活动着的人,是不断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人类社会史上,出现了私有制之后,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就成了人类社会最小的组织细胞.这个细胞的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那样的坚韧.历史长河的洪涛巨浪,使地球改变了几多模样,然而个体家庭始终维系着召的生命;人类历史的万般曲折,使江山变易了多少颜色,然而个体家庭的生命力却经久不衰.一个典型家庭的悲欢离合,常常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一部反映家庭并波及社会的艺术珍品,往往激动着亿万读者的心弦.作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