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之初,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韩国爱国启蒙志士们的影响最为引人瞩目。梁启超在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为了摆脱国民的"愚民性"和"奴隶性",提出了"新民说"。培养"新民"同等于培养国家的势力,而培养"新民"正是当时梁启超创作文学的目的之一,梁启超的《新民说》对申采浩的《二十世纪新国民》影响甚大,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近代韩国文人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代之初,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韩国爱国启蒙志士们的影响最为引人瞩目。梁启超在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为了摆脱国民的"愚民性"和"奴隶性",提出了"新民说"。培养"新民"同等于培养国家的势力,而培养"新民"正是当时梁启超创作文学的目的之一,梁启超的《新民说》对申采浩的《二十世纪新国民》影响甚大,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近代韩国文人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在民族危难当头,写出一部醒世之作《新民说》,其中的"私德观"的论述很精辟。"私德就是独善其身",他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而是高屋建瓴,站在民族主义的高度论述了私德的种种局限,指出其不能成就完善的人格,也没离开五伦的范畴,更是阻厄了公德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虽然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公德说在近代以来最有影响,人们甚至把《新民说》的道德思想仅仅归结为公德说;而实际上,《新民说》中后写的《论私德》,对公德说作了很大的补充和修正,更加深刻地思考了私德在整个道德结构中的基础意义和重要价值。《论私德》不仅深化了他个人在《新民说》初始的道德论,而且对由启蒙推动的道德反思的限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十年前,便作了根本性的揭示,显示出思想家的深刻洞见。同时《论私德》根本确立了梁启超作为近代新儒家的思想立场和方向,也奠定了儒家道德论在近代的调适和发展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启蒙宣传家。二十世纪初,他自号“中国之新民”、“新民子”,创办《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倾注全副心思才力于新民救国,希望以人的近代化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他以“笔锋常带感情”的健笔,历诉封建专制制度,纲常名教对民族心理的摧残,以满腔热情呼唤新民德,铸造新国魂,催促国人忏悔反省,鼓舞人们振奋民族精神。以《新民说》为代表的思想启蒙工作,使梁启超风骚一阵,倾动一时。本文拟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新史学》与《新民说》,在倡导近代进化观、近代民族主义精神、近代国民观念等方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显示出《新史学》与《新民说》宗旨相通,说明梁氏企图借新史学灌输近代进取精神、近代民族主义精神与近代国家观念,培养近代新国民,以适应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新史学》与《新民说》,在倡导近代进化观、近代民族主义精神、近代国民观念等方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显示出《新史学》与《新民说》宗旨相通,说明梁氏企图借新史学灌输近代进取精神、近代民族主义精神与近代国家观念,培养近代新国民,以适应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得出一个结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1902年到1906年,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20篇论文,以《新民说》  相似文献   

9.
[摘要]近代著名思想家、政论家梁启超,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站在拯救民族危亡的高度写下了著名的《新民说》,其中较为集中的阐述了公德和私德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公德和私德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在公德和私德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能提高国民素质,造就新民,为国家尽责。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居住日本期间,充分吸收日本学者译介的西方文化,向国内学人大量地介绍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学派、理论、范畴,并提出了融会中西思想的理想人格论——"新民说",其论著影响了一大批20世纪初叶的中国知识分子。史料证明,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哲学转型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相似文献   

11.
资产阶级革命家马君武在协助梁启超办《新民丛报》的三年,是他一生中参与报刊宣传工作的一个高潮期,在加盟《新民丛报》的前期,他的办报工作对梁启超的舆论宣传方针起到了重要的阐释与配合作用,是康梁阵营中一名重要的宣传者。在1903年,由于马君武与梁启超在对待民主革命态度上的分歧加大、对孙中山了解的加深及“羽衣女士事件”等原因,马君武与改良派决裂,毅然加入了革命派阵营。这一转变轨迹,可以说是清末报人群体聚合方式由门户意识向政治价值认同转变的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对新民人格特征的阐述已经引入权利的思想.这个阐释隐含着一个思考范式的突破,那就是现代中国人不仅仅在道德品格的意义上谈论新民人格,还可以在权利、法权的意义上谈论新民人格.这一理论的突破在后来张东荪的哲学中有了更清晰的表达.张东荪从中西人格思想比较的角度,辨别出道德人格和法权人格两类人格模式,指出在现代性秩序的建构中法权人格的重要性.两类人格学说给我们考察中国现代人格话语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在改良运动中创办的报刊,他以报刊为舆论工具,宣传其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和"新民"的政治、思想主张,因而这三份报刊都被视为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机关报。然而对三份报刊的办报宗旨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在有着思想与风格的一致性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变化。本文以三份报刊自身的演进为视角,试图探寻梁启超报刊思想中"党报"思想向"国报"思想的转变轨迹。  相似文献   

14.
浅论梁启超的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较为集中地阐述了关于公德和私德及其相互关系 ,强调“无私德则不能立”和“无公德则不能团” ,指出私德是公德的基础 ,公德是私德的延续和发展 ,培养良好的私德是第一要义 ,形成良好的公德是发明新道德和产生新民的前提 ,并明确提出“道德革命”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论李大钊的新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的前期新民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梁启超新民说的承继和发展,后期(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用唯物史观重新审视国民性改造问题,提出了“物心两面”改造的全新新民途径.但因忽视了生产力这一最终动因,其新民说带有一定的空想色彩.  相似文献   

16.
<正> 维新志士、一代文杰梁启超,是一位驰骋政坛的近代著名报刊活动家。他在“公车上书”以后,创办了《中外纪事》(初名《万国公报》),开始了“报馆生涯”。他在1896年于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期间,发表了许多精彩的评论文章,鼓吹变法维新,“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省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从《时务报》到戊戌政变失败以后的《新民丛报》的十多年中,梁启超发表了一百多篇评论和专著,以感人的笔触,富有说服力的论述,喜爱怒骂皆成文章,吸引着、影响着一大批读者层。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震憾之深,是我国近代报刊史上所少见的。——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代,从长沙师范老师那里,借来一本《新民丛报》,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下来。  相似文献   

17.
今年九月二日,在首都北京的著名学者、专家举行顾随先生忌辰三十周年纪念会,以追念自己的老师,继承和发扬老师的人格风徽、学术成就、治学精神。同时,学者与专家提出今后要开展“顾学”研究。会后,《光明日报》、《文汇报》、《北京晚报》都进行了报道。本刊为纪念我校已故教授顾随先生,特发表部分纪念文章和先生一篇说诗论著。  相似文献   

18.
《饮冰室诗话》是梁启超流亡日本之后在《新民丛报》上开设的文艺类栏目之一,是梁氏文学救国论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民丛报》上具有重要地位。基于文学救国的立场,《饮冰室诗话》在组稿对象、组稿方式、稿件内容等方面与传统的及同时代的诗话、词话相比具有独特魅力,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质和个人特质。  相似文献   

19.
史学界一般认为,1898年至1903年是梁启超对中国启蒙思想最有贡献的时期,是他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以日本东京的留学生为中心,以《清议报》《新民丛报》为主阵地,以梁启超为主将,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启蒙高潮。在此以前,梁启超的思想多是宣传、发挥康有为以及严复、谭嗣同等师友的学说;在此以后,梁启超转变为国家主义者,在启蒙思想宣传方面,出现了倒退,失去了  相似文献   

20.
一篇湮没七十余载的重要佚文──首次发表《梁启超对于顺天时报启事》原稿吴铭能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声名洋溢的启蒙思想人物,在清末“百日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