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释是一种知识论路径的解释,这种解释遮蔽了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思维变革的真正意蕴,只有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路径才能深切领悟其当代性意义;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知识论哲学思维的内部对立,马克思走出了知识论的思维路径,也就走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僵死对立;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新”,就在于它拆除了一切近代哲学出发的前提,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同质性之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既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合理性超越,又实现了对它们的积极扬弃(即将其中蕴涵的唯物性和能动性引入自身),指明了新唯物主义与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精辟地阐明了他的新哲学的实践原则及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实践本质。如果用“唯实践主义”代替科学实践观,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诠释成“实践主义”,那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而是倒退到了他已经抛弃掉的旧哲学上去,对之作了退行性理解。  相似文献   

3.
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显性的世界观定位取向,法国唯物主义者创造了无神论的自然图景,其历史学家则把社会改革纳入不间断进步的历史过程;德国古典哲学作为完整系统的世界现,它唯一也是致命的缺点是其基础的精神实质,这与近代世界观发展的科学趋向相悖,它已经彻底完成,但它的不合适宜也达到了顶点;这一内在逻辑预示着彻底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深化,其基础是“物质一实践”或“实践一物质”,即马克思的“哲学—世界现”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不是体系哲学,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原则,其核心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完成了划时代的哲学革命,它从根本上否弃了哲学对于世界的理论的态度,而代之以实践的态度.随着"科学实践观"的确立,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新"之所在也得以明确.然而,人们对这一"新哲学"究竟"新"在什么地方看法各不相同.本文将以马克思的哲学原著为依托,从不同的角度阐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新"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张岱年先生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新唯物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又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辩证唯物论为主线,以辩证法及逻辑分析为方法,以“一本多级”为基础,以社会性的“实践”为中心,以“与群为一”为指归。新唯物论不但实现了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而且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对现代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做了初步综合,在中、西、马之间尝试建立了良性互动、圆融贯通的格局。“新唯物论”是一个具有开放性、成长性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6.
运用宏观审视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 2 0世纪西方哲学进行了彻底的反思 ,揭示了 2 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条逻辑线索 ,“哲学的终结”、“历史的终结”到“现代性的终结”表明了西方哲学文化的危机 ,预言文化哲学是 2 1世纪哲学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7.
从科学主义到非科学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近代到现代,西方哲学经历了由科学主义模式到非科学主义的范式转换。对科学主义的挑战首先来自康德、新康德主义与早期解释学,它们主要是以人文科学方法论的特殊性问题出发展开思考的。本世纪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反思则深入到"科学危机"、"理性危机"的层面,并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那里实现了哲学思考范式的根本转变,即由"我思"模式变为"我在"的思考。现代西方哲学的这种反科学主义有其必然性,它是由社会、文化的发展背景以及哲学自身的语言转向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哲学各有不同的特色,中国哲学的实质在于“知人”,把人际关系作为反思的中心;西方哲学的实质在于“爱智”,把物质世界及人类自身的知识作为探索对象,由此形成了中、西方哲学理念上的重大差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建构原则,实现了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完成了对中西方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爱智慧”奠定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 ,它在西方形而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展开了一条“哲学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哲学探索之路 ,却又是一条布满陷阱、充满迷途的运思之道。爱智范式的形而上学发展到顶点 ,必然回转到它的超始处或开端处。人们从对智慧的欲求、占有和追寻 (以人与智慧的对立为前提 )回转到重新思考人的生命与智慧的和谐一致就是一个必然的进程。从“爱智慧”到“弃绝智慧”之转折 ,反映了西方思想以此方式向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西方哲学从近代的“认识论转向”,到现代的“语言的转向”,标志着哲学主题的转变和哲学研究方式的变革。当代英美分析哲学试图通过语言研究实现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和对现代形态哲学的建构,率先进行了“语言的转向”。本文拟就这一转向的历史过程及其意义作一探讨。 一般认为,古希腊哲学主要是一种本体论,以探求世界的本原、本质为目的。但由于任何本体论的确 立都需要认识论上的依据,所以,自公元前五世纪的怀疑论开始,哲学转向对人的认识的探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确立了哲学认识论的雏形。但是,完整形态的认识论却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近代认识论有两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研究的焦点问题在于新唯物主义的"实践"与"历史"形式之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历程和内在逻辑进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经历了具有内在联结和深层递进的从实践的唯物主义革命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复杂性过程.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直接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立足自身新哲学的内在性革命.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深层逻辑递进的革命实现了哲学与经济学内在融合,新哲学成为"历史科学",打通了通往现实实践的出口,成为彻底改造世界的哲学.实践的唯物主义虽然已经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革命,但它只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总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因而不能把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同视之,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新哲学自身的内在革命才标志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完成.这一复杂的思想历程表明了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深刻性、彻底性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彻底批判精神.我们应该在更宽广的视野中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经济学科学转向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2.
伴随西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引入,近代思想家逐步走出传统的人伦道德的世界重新对“人”加以界定和把握,实现了近代“人”的观念的变革。康有为通过“以气显元”、“以物显元”和“以仁显元”三个维度的理论展开,最终在“以元解人”的思想高度上为近代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原则奠定了形而上之据,在传统儒学与近代西方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中实现了近代人道观对传统人道观的超越,彰显了近代中国人的观念变革自身演进的内在动因和内在生成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从“照着讲”、“接着讲”到“自己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应怎样?换言之,未来中国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预料和说清的问题。不过依据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中国哲学的价值导向,可以预测它不再是中国“王道”的政治概念,“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天理”的伦理赋值,“良知”的道德范式。它有可能是通过对效用历史和价值式能的超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文明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的精华互动会通起来,以激活和转生中华新思维、新理论、新哲学。中国哲学的新生,不是在梦幻之中,而是在化解ZI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冲突和中国所面临的西方文…  相似文献   

14.
西方哲学的本体论经历从哲学组成部分到哲学范式的转变.形成以解释世界为特征的知识论哲学,确立了本体论研究范式.在此背景下,马克思哲学开始批判本体论的哲学范式,摒弃重建本体论哲学体系的理论传统,实现哲学从天国向人间的降落,理性地反思人的生存状态.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不再具有哲学范式的含义,而是转变为一种价值承诺.它承诺人生存的客观条件,指出生存的受制约性,而且承载人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意义,表征着人自由自觉的类本性,从而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视阈.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唯物主义”的?它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哲学有何区别?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表现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入手,能够获得满意的答案。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理论的批判,扬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感性直观”,确立“感性活动”的原则,并把感性活动看作人的生存方式;从感性活动观照物质,从而建立“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感性活动本体论“,它开辟了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来追寻“存在”意义的道路,从而完成了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超越,凸现了新唯物主义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6.
哲学在其本性上是思考人类生活及其世界的“价值问题”的理论。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生命本质的意义、实现方式和内容的改变,体现人类对自己生存命运的关注,对理想境界及本性完善的价值追求。纵观西方哲学形态演变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实在论”范式向“价值论”范式转变的历史。当代价值论范式转向的实质,就是要从“实在论”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立足于人的价值性活动的哲学思维,进入价值论所面对和关注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创造人与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17.
近40年来,国内学界针对实践唯物主义所展开的原则性批评集中在三个方面:实践唯物主义放弃了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再度把实践原则神秘化以及并未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富有成效的成果。对此,我们必须做出如下澄清:实践唯物主义本质性地超越了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争,是把它们结合起来的真理;作为不同于理论哲学的实践哲学范式,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全新哲学立场的理论宣言,是走向唯物史观的理论中介;不论是作为新哲学范式的实践唯物主义,还是作为实践唯物主义具象化展开的唯物史观,它们都只是马克思用于破解资本主义之谜的理论准备和方法论工具,而不是马克思全部理论工作的宗旨所在。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应把马克思的哲学本身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而是要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性精神,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反思紧迫的时代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确立哲学的主体性原卿并对主体作出较全面规定的是勒内·笛卡儿。笛卡儿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通常被认为是其建立“新世界的哲学”即主体哲学的标志。黑格尔在评价笛卡儿哲学时曾指出,笛卡儿的这一命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一提出,就使“哲学在它自己的土地上与哲理神学分了家,按照它自己的原则,把神学撇到完全另外的一边”,从而实现了哲学发展从古代注重客体到近代注重主体的历史变革。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知识论哲学并不采取全盘否定、完全抛弃的态度 ,而是采取扬弃、超越的辩证否定的态度。首先 ,马克思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抛弃了“世界起源论”,并不自觉地开始否定从抽象到抽象的思想方法 ;其次 ,在实践认识论的思想方法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摒弃了以假设世界不存在为前提的世界起源论 ,代之以世界统一性问题的世界本原、本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就是在科学的实践论基础上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人论以及人的价值论、历史观、人生观和理想追求内在结合起来 ,对一切旧哲学进行批判性地改造 ,为满足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所创立的一种崭新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 40年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 ,2 0世纪80年代以来 ,哲学界常把这个变革称之为“实践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批判了全部的旧哲学 ,并以实践为中介解决了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从而把实践贯穿在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中 ,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 ,从哲学上指明了人类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