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鲁迅一生始终与佛教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格心理、处世态度和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在他的创作中.佛教的"人生即苦"、"一切皆苦"和"我法"也"两空"等基本教义,对鲁迅思想和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的辩证思想是鲁迅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之前,认识世界、解决矛盾最有力的思维工具,使他的<野草>等作品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深度;鲁迅对佛教的认识是一个自觉的、辩证的、有所扬弃的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陶诗佛音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陶渊明诗文与魏晋佛教关系的第一部学术专著.龚斌先生对该书中的二文三例提出质疑,认为它们与佛教无关,该书作者特此作答.  相似文献   

3.
从对<百丈清规>的创制及其基本内容、<敕修百丈清规>的出现及其中的寺院僧团管理制度、管理特点的分析,揭示出禅宗清规与中国佛教寺院僧团管理制度发展的基本关系<百丈清规>的创制标志着中国化佛教僧团管理制度的初步确立,<敕修百丈清规>的颁行则标志着中国佛教寺院僧团管理制度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与佛教究竟有无关系?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关注和争论的热点.本文从语言词汇角度入手,分析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写作风格,并与同时代及前后佛典作比较,终于为陶渊明与佛教关系觅得新证.  相似文献   

5.
丁永忠先生在<陶诗佛音辨>中提出陶渊明<闲情赋>之"十愿"是受佛教影响的产物,其证据主要有三点,即"十愿"受佛教"发愿语"影响;"十"具有中国古代未曾有之"园融无尽"的美学含义;"十愿"化为"十悲"是佛教的"下转门语".本文试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主要是查找和归纳陶渊明之前"十"的用法,对第二点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殉道者,他的殉道精神受到了后人永远的景仰.但他在选择殉道的过程中,并非平静从容的,而是经过了灵魂的激烈的较量的.<卜居篇>表明,屈原在忠而被谤、遭到流放的情况下,内心焦虑彷徨,本欲通过占卜决定命运,以获得精神突围.但屈原忠贞的个性使他无法逃避选择,而是勇敢地承担了选择的痛苦.<卜居篇>是一位伟大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白.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在他的小说<受戒>中,以人性、人情美好的复归为底蕴,以中国人文主义"享受生活"为目的,展示了佛教世俗化的特殊含义,阐释了作家"人文精神"审美观的背后体现的佛教世俗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敦煌藏文ch.9.Ⅱ.68号"金钱神课判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的是一份收藏于大英图书馆印度事务部的古藏文文书.该文书系用铜钱"文"和"曼"占卜的金钱神课判词.文书内容除了占卜词中常有的"仇敌会来否?出行人归否?有魔难否?病人能愈否?诉讼能胜否?行商赢利否?婚姻顺利否?"等内容之外,在开头和结尾处,标榜此卦词为神子孔子所书,由神圣李三郎定夺而成.这在其他占卜文书中从未出现过.此外,还对其他十一份占卜文书的占卜工具、占卜方法、卜辞内容的异同等做了分类介绍;对卜辞中出现的"投毒"、"土葬"等习俗也做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对明代出现的<续西游记>一书的主题、人物形象及艺术结构进行全面研究.作者认为<续>书在题旨上是对前<西游记>的反拨,抛却所谓前<西游记>"金丹大道"要义于不顾,主要表现佛教禅宗"明心见性"的思想.唐僧四众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以人的心路历程的演绎象征来塑造的.结构上,<续>书更紧密化、网络化,总特点是利用明暗两线往复照应,以成整体.从所表达的主题来看,<续>书可称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特色独具的心界神话小说.  相似文献   

10.
不同经典中央掘故事的演变,表明这是一个不断被增饰、编创和表演的故事.<央掘魔罗经>所载央掘故事本身的结构、情节、角色、偈颂,以及<贤愚经>、<增一阿含*须陀品>的援引、<大唐西域记>央掘舍邪之处的记录,证明本经的本源形态是一场戏剧表演,本经是戏剧性的佛教仪式演出的实际记录.这在佛经(尤其大乘经典)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1.
在地球上,不论哪个民族,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一些例行节日仪式,而这一个个例行节日,必然隐含着独特的精神或思想,这实际上也成为了解其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正月和盂兰盆节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习俗,通过对"年中行事"与佛教、神道、农业、历制及其与外国节日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探求日本节日习俗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和许多学者都将中观学的实相思想视为抽象的哲学概念,牟先生甚至看不到<大智度论>具有完整的系统.本文从布施波罗蜜人手证明中观学的实相思想是佛教中的觉悟者所觉悟到的境智如如的境界,它既是中观学的菩萨行得以建立的根本依据,也是其追求的最终目的;<大智度论>不但有系统,而且具有一个以觉悟实相为归宿的大乘菩萨行的博大系统.  相似文献   

13.
徐讦对生命意义的执著必然地联系着他的宗教情怀,但他对宗教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从他的小说创作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他日益深厚的宗教情感,特别是后期的<彼岸>、<时与光>展现的宗教对于生命的神圣救赎意义,更昭示着他力图追寻终极关怀,渴望精神超越的生命情状.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和有岛武郎都是日本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蛛丝>与<一串葡萄>分别带有佛教和基督教的色彩.芥川龙之介的<蛛丝>通过主人公再度落入地狱,来解剖人的利己本性.有岛武郎的<一串葡萄>通过主人公犯罪得到基督教徒的宽恕,却拒绝忏悔,来强调人的主体价值.两篇作品的主人公皆不忏悔似有相似点,但心理结构相异,芥川龙之介在<蛛丝>中重在揭示人性中利己的丑陋根性和人生的绝望,他为此而苦恼,最后自杀;有岛武郎的<一串葡萄>重在强调人的不受外界制约的自我意志,以爱为核心,这样就会使人充实而有希望.  相似文献   

15.
自战国至清代,学者对<庄子>思想的释读见仁见智,流脉绵长,大略可分道家、儒家、神仙道教、佛教以及多元释解等五条线索,各个阶段的研究观点亦有所差异.这可以通过对史料的类编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6.
唐前中国传统观念是五官各司其职,大乘佛教诸经论主张"六根互用",<楞严经>对此身体哲学尤有发挥.北宋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和以惠洪为代表的僧人接受了<楞严经>"六根互用"的思想,并将之运用到艺术审美活动中,形成打通艺术各媒体之间界限的"出位之思".苏轼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其实是首创了一种利用六根互通的原理来欣赏作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20世纪中叶出现的"革命历史小说"承载着过于沉重的意识形态功能,因而并未能有效地还原表现20世纪中国现代革命的真实景况.此种情形在"新历史小说"中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李洱的<花腔>便是一部相当杰出的在立体整合的意义上对知识分子与革命之间的全部复杂关系进行沉思与表达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8.
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充满着寓意,其框架结构和小说的人物、事件所展示的寓意与佛教精神有着相通之处.具体特征表现在主人公对一系列死亡事件的连绵不断的顿悟,以及小说中的"大海"、"船长"的象征含意和"船"的寓意中.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刘勰的生平、立身行事方式及其作品,尤其是通过对其代表作品<文心雕龙>的结构体系、研究方法、崇尚自然等方面的分析,说明刘勰的思想价值观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儒家思想或是佛教思想,而是儒佛两种思想的相互交织,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主导其立身行事、著书立说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0.
市场失灵是税收调控的实践依据之-,在市场条件下,必然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为了弥补"看不见的手"的不足,使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符合,税收调控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协调各利益群体的平衡,使社会成员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