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马斯·曼的《魔山》既继承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传统 ,又以对话性叙述超越于这种传统之上。小说通过人物与人物、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 ,把《魔山》建构成一个开放性的对话性叙述文本 ,反映了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精神世界的全貌 ,并在此基础上广泛深入地探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趋向、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学史上的日记体小说具有"对话性"的文体特征.它执着于心理真实的开掘,使文本中的人物与自我的对话异常激烈;它以日记的形式和"不完全叙述"的故事唤起读者的参与,形成了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声音";而文本所代表的"作家话语"又同文本之外的各种"社会声音"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看似朴拙无心,实则精雕细琢之作。首先,小说最显著的叙事策略是巴赫金意义上复调叙述的对话性,其中“大型对话”主要表现为“姑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体形象之间所构成的对话性以及小说文本与历史语境之间的对话性;“微型对话”主要体现为由“我”构成的一级叙述和由其他形象构成的二级叙述所组成的两级叙述形式。其次,运用了不可靠叙述:一种情况的不可靠叙述是因叙述人“我”的变形而产生;另一种情况是由二级叙述话语成分的突显所造成,并揭示出当代拟像社会的本质性特征。叙述的对话性和不可靠叙述使文本获得了一种基于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意义迷思,并体现了两种意义的生态性:话语存在形态的生态性和意义存在方式的生态性。这种近乎语言人类学的后结构主义话语立场使《蛙》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文本实验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文本是主体性的存在,具有潜在的对话性,它从多种层次和角度持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文学文本的对话性是由它的载体、结构和内容这三个要素的对话性所决定的.文学文本的意义正是在与读者不断深入的对话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论《看不见的城市》叙事的实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不见的城市》作为卡尔维诺经典的小说实验文本,以其奇特的叙述魅力为人们所重视。小说以《马可.波罗行纪》作为文本叙述的起点和背景,运用互文的手法表现小说文本的意义,表达作家对现代城市的思考。在行文中,小说将叙述由叙者向听者(读者)敞开,模糊文本叙述的边界,使读者进入叙述圈套,成为叙述的主体之一,从而呈现多重的叙述功能。同时,文本发挥了形式的表现功能和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本的意义呈现出巨大的扩张性。本文基于卡尔维诺对小说本身的内容、结构、小说中叙述者的角色,语言方面处理的方式,来对作品进行分析,阐述文本间互文性,主体间性的叙述模式,文本形式的独特性和语义的多义性对小说创作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乔伊斯以斯蒂芬的"自我"塑造过程为框架,以在小说文本中为读者预设信息空白为策略,巧妙地实现了小说文本还原特定历史时期历史真实的功能.尽管该小说没有直接叙述历史事实,然而小说处处体现出历史语境,处处渗透出历史的凝重,历史事实时时以小说文本"注脚"的形式浮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极具历史张力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7.
修辞叙事学的读者观使真实读者运用伦理标准对叙述者传递的文本信息进行阐释,而重获阐释与批评文本的合法地位,此读者观进而发展为以伦理取位的叙事伦理批评。以叙事伦理批评视角阐释小说《立体几何》,乃立足于叙事策略,对叙述者表面叙述的信息确定性进行对照式阅读。确切地说,从小说的叙述人称与视角、叙事模式与叙事时间三个角度来分析隐含作者对叙述者及其叙述内容的否定态度,以揭示小说蕴含的对男性霸权主义的伦理警示。  相似文献   

8.
王充闾的历史散文呈现多重对话性特征。他把历史人物作为文本进行深切地审美解读,以丰富的学养为底蕴,融入浓重的主体情思进行现代意识的审美观照,实现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与读者的对话。用小说式的笔法塑造的历史人物饱含着相通的人类本性,能使历史人物从古代向读者走来,实现与读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当今各学科的跨边界研究主要从跨文化、跨学科、跨文体、跨文本四个层面展开。若从跨文本层面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仿拟叙述视角特别有洞察力。此之所谓仿拟叙述,特指后人以一种神遇气合的方式效仿或拷贝前期小说经典叙述片段或叙述话语的叙述方法,大致包括袭拟、戏拟等方法。以往,以鲁迅为代表的小说研究者在撰写小说史时更多地关注文体仿拟,而今从仿拟叙述视角观照小说演变则重在关注文本仿拟。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发现,号称四大奇书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在不断完善各自经典化的源叙述之余,还在自身及彼此间仿拟。明末清初,诸多人情小说除了向前仿拟四大奇书的经典叙述,还仿拟同时期流行的其他小说的经典叙述。这从《姑妄言》之着意仿拟《金瓶梅》即可见一斑。清代三大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的作者更是善于转益多师。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仿拟了包括唐传奇、《三国志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姑妄言》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多种文本,更遑论尚有《红楼梦》对《金瓶梅》的仿拟。就小说家而言,仿拟叙述是一种文本撰写策略,在古今小说文本演进中有迹可循;从读者方面看,仿拟叙述又是一种阅读经验,有助于人们对前后文本进行互动式...  相似文献   

10.
从叙述学角度看,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家与读者有一种亲和关系,作品被认为是现实生活的延续;而现代主义小说作品则对现实世界产生怀疑,作家与读者和现实相脱节,小说叙述向客观化、非个人化方向发展.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现实的距离更大,作家将多元、破碎的文本迫使读者介入,由于本文神秘、不可解读,读者往往望而却步.后现代主义小说要走出误区,就必须建立文本与读者的联系,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1.
叙述手段在读者和观众接受文本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本的创作者可以通过顺序、节奏等叙述因素控制读者或观众。艾萨克·丹森的小说《走出非洲》打破了正常的叙述顺序,读者在阅读非洲的奇闻逸事的过程中会对文本产生极大的兴趣。西德尼·波拉克电影《走出非洲》则强调内心独白和音乐的作用,导演对文本进行了视觉和听觉的重建,让观众看到一个情节更加完整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人,有一个叙述人在读者和故事之间发挥作用,这是叙事作品的文类特征.传统上叙述人往往被等同于作者,建构论意义观确立之后,文学语言本身的建构或读者对文学对象的建构受到重视,文本同作者的关系便分离开来.文本内的叙述人不等于文本外的历史作者,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但是,叙述人与作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德语叙事批评界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出现了"小说精神"、"叙述功能"等概念.本文旨在对德语叙事批评中的叙述人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3.
小说《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的一大代表作,该小说为读者形象地描绘了一个极权统治下的未来之国———大洋国,在对各种恐怖景象的描述中,形成了奥威尔别具特色的叙述话语。本文以小说《一九八四》为例,从叙事视角、 讽刺艺术、风格超越和文本空间四大维度对其叙事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以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奥威尔小说的叙述话语。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文本中,小说的作者、隐含作者以及人物不可能成为小说的叙述者,叙述者是处在小说文本的话语层面上,对文本中的故事进行叙述的叙述主体,并且在每篇具体的小说中只存在一个叙述者,具有唯一性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5.
《叔叔的故事》中有凸显的叙述者和叙述声音,这使小说具有了明显的元小说特征;但其客观性的叙述动作能取信于读者,并没有完全消解小说的深度和文本世界的真实,与完全的元小说又有不同.凸显的叙述者使小说产生双层次叙述和多层次故事,且各层次间相互对话使它们交织在一起产生复调效果,使小说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而小说的不确定叙述者解构了“叔叔们故事”的崇高性,并与其他右派小说互文性地关联,发掘出两代知识分子人生的悲剧性与残酷性,使这篇小说具有了耐人咀嚼的韵味.  相似文献   

16.
小说的真实性是建构小说的核心所在,是关乎小说是否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细节真实与对人物心理逼真的虚拟构成了传统小说的真实性。现代叙事学更注重叙事方式与角度,叙述人以其独立的叙述创造了现代小说,而细节的逼真与否反而被遮蔽和忽略。其实,小说真实性的建构并不在其内部,而是一个叙述者与读者的道德、心理立场的契合问题,双方共同的道德、心理体认促成了小说逼真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7.
《沙崔》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作家最后一部南方题材小说,带有鲜明的自传色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运用叙述聚焦理论对这部小说进行相关的文本分析后可以发现,麦卡锡在这部小说中同时采用了外聚焦、内聚焦和零聚焦三种叙述聚焦方式.外聚焦叙述给小说阅读带来阐释的趣味,能够带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内聚焦帮助读者把握到主人公语言与行动之外更加隐秘的内心精神活动;零聚焦则通过全景式描绘给读者提供解读文本意蕴的丰富信息.三种叙述聚焦的交叉,是麦卡锡在《沙崔》这部作家生涯的承上启下之作中取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最大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代表海明威叙事艺术最高成就的《老人与海》呈现出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性——对话性。老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与孩子的相处中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即一种“赞成与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的关系”。而小说本身也由于叙事的简约与内涵的丰富给读者留下了一座值得挖掘的冰山。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作者、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也具有了明显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19.
博尔赫斯小说结构在格非短篇创作中有3个方面的延伸一是时间,小说所呈现的"循环型(圆型)结构"把我们带入了对于时间与幻象的痴迷;二是镜子与迷宫,它们生成了无限繁殖与无限增生的文学意象,虚构了想象世界与现实利益之间的模糊,由此也成为结构小说的内在核心,并为文本的多重意蕴提供了潜在的无限阐释的多重可能;三是空间距离,对原先文本或知识的改写,成为这种距离叙述的主要表现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又拉近了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距离,形成所谓"文本的文本"、"叙述的叙述"式的"幻想小说"叙述结构.  相似文献   

20.
关合凤 《南都学坛》2009,29(4):46-49
近年来,数据库已被广泛应用于与语言相关的各个领域,将数据库检索软件应用于文学批评领域,对莱辛《隧洞突破》进行语料库索引,不仅可以使文本隐含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能够检验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力。关键词的词图分析科学地验证了小说传统的叙述结构;运用截词的方法,提取和分析小说中具有超常频率的词语及其共现关系,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到第三人称限制性全知视点这一叙事视角选择的高明之处;通过Concord功能,列举出所有人物出现时的上下文,读者可以更加直接地观察到该小说运用戏剧性叙述法塑造人物个性的艺术手法。语料库检索的分析方法为欣赏该小说的情节发展、视角选择、人物塑造等提供了一种更趋理性的批评途径,使人们得以以一种更加科学可信的方式探明该小说中各文学要素如何支撑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赞叹莱辛在创作中如何巧妙地贯彻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文学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