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自20世纪末以来,以互联网、融合媒介等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迈进了"元媒介时代"。元媒介以连接互联网的诸种电子屏幕为典型,整合了所有媒介以及传播方式,致使其中所有符号文本都是其他媒介的翻译、改制与改造。由此,"再媒介化"成为了元媒介平台符号文本的最基本筑意方式。这种再媒介化重塑,不仅是媒介形式的改变,更是整个符号传播主导特性以及文化模式的根本改变。对此,雅柯布森的符号"六因素论",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元媒介符号传播的基本特性及其规律,并说明它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文化与传播方式的变革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纸质媒介的式微到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的兴起,社会主导媒介的表达形式开始从文字符号向图像符号转变,形成了媒介环境的图像化趋势。从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传播现状来看,其创造性转化与活态化传承有融入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也有融入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可能性。未来中国传统民间游戏想要突破现有传播困境,则要坚持以图像符号传播为核心、以数字媒介传播为主导、以大众文化传播为导向;通过传统民间游戏资源的资本化、产品化,打造文化产业链,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活态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史,一部媒介发展史和变迁史。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文化传播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依次递进和叠加的过程。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当代文化的媒介化及媒介文化化等三方面入手,弄清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当今媒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媒介认知论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凡媒介都是符号表达,媒介感不可能等同于现实生活感。视觉形象符号系列表面上看似与客观世界等真,其实它是仿真,有的还是拟真,它是对现实形象的重构,其形象是幻象。形象认知中的声音符号认知是介于形象认知和抽象认知中的认知,但它偏向于形象认知。媒介认知是媒介制作者和发布者与接受者的合谋,主动权在媒介的制作者和发布者那里。不能误把在陌生化、新鲜感驱使下受众接近媒介的现象当成受众建立了相应的媒介认知。认知系统建立后,媒介人就要遵循它,如果背离了它就会被受众拒绝。  相似文献   

5.
藏戏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和一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学界对其传承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鲜有学者从传播符号学的角度予以探究。文章以文化他者的身份,借助文本、符号、媒介等传播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对传统藏戏的记录性媒介、呈现性媒介和心灵化媒介等主要表征做了符号的梳理和意义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藏戏典型的传播符号、传播形式、传播效果以及藏戏的数字保护及其传承之道做出学理性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信息传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多元化的媒介。从最原始的口头传播到以纸为载体的书籍和报纸,再到依靠电波发送信息的广播,乃至当下占主导地位的电视和新媒体,媒介的发展拓宽了公共领域的范围,更为民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而媒介形态的变化也对政治信息的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们历史持有或现有的传播时空观是信息传播系统与运输系统共同介入人们交往活动后所产生的文化结果。该观念伴随着两大系统的变化而变化,并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行动及社会关系。目前智能媒介深度发展,新的传播时空观可能生成,并对个人与社会产生新的影响。以德布雷“媒介圈”概念为理论框架,以技术文化互动关系为视角重新审视传播系统介入人类交往活动的历史与现实进程,并根据目前智能平台逐渐下沉为社会基本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向。判断具有万物皆媒、人机相生、空间媒介化特征的“拟态圈”出现并控制未来传播活动,而人们将以数据为中心开展社会互动。该互动模式可能给人们带来高度个性化、人性化、自由化的“时空自由”观。  相似文献   

8.
学术期刊是一种传播媒介,是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做最好的学术传播平台是学术期刊的存在价值和首要使命,学术期刊要更多地参与学术交流、学术传播,要对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发挥主体性的建构作用。学术期刊评价在关注传播内容之余,更应该关注传播效果评价。作为传播媒介,特色化是学术期刊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学术期刊必须有品牌意识。媒介化社会里,学术期刊仍将是学术传播最主要的媒介形态和载体,要学会扬长避短,经营期刊品牌。  相似文献   

9.
传播的历史是一切历史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文明成果的积累和传播,都有赖于传播媒介,媒介、媒介形态及其媒介的使用状况是人类社会众多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传播媒介的性质决定着传播的特征和传播的实际效果,进而极大地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媒介形态即传播媒介本身比传播的内容更重要,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根本、更深远。文化出版在人类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媒介形态与出版方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媒介形态嬗变必然导致出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即生产力的发展——媒介形态的变换——表达方式的解放——出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现代广告传播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之一的现代广告具有不同于其它传播的特殊性,它是将文字、图形和声音作为信源生产的要素,通过媒介符号,即通过媒介对符号整合、链接后传播出去,并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进行诉求,在深层次上的文化习得、文化适应、心理重叠和文化重叠等方面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本质是道说,道说向人类传达世界的本真存在。道说是无言之言。人语是人际信息交流的媒介,道说经人类之思转化得到人语,发生在人类生存活动的现实场景之中。符号如物符、形符、音符、影像等都是人语物化而来的,可以离开具体的生存场景跨时空地进行传播,符号是传播人类文化的媒介,也是人类文化的信息载体。道说、人语和符号可以在人类思维中实现可逆性转化。  相似文献   

12.
在毛泽东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媒介批评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真实传播、新闻报道是否具有政治意识,是毛泽东进行媒介批评的主要理论视角。他推崇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文风。毛泽东媒介批评的特点是:注重传播效果,力求实事求是,形式多样,语言简洁,生动形象,逻辑性强。毛泽东同志的媒介批评常常夹杂在文件、报告、指示当中,是他领导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常常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批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让手机媒体迅速成长,并呈现出信息接受个性化、传递精准化、交互即时化、沟通互动化等特征,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并为其开辟新的教育平台提供了可能。而它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占领教育平台的新阵地,必须加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创新建设,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建设,加强手机媒体平台的监督引导工作,提高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4.
发展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理论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传播理论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围绕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兴起的理论范式。由于全球大众传播领域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传播理论经历了自身理论范式的转换,并面对全球化的新发展视野。重新审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传播学视野中大众媒介的角色与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内环境以及全球化的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接收模式:由一点对多点传播形式转变成点对点;由单向互动传播转变为双向交互式;社区化人群细分与信息平台的建立越来越突出。新媒体对人心理的影响,导致人的行为方式的很大改变。面对这种新形势,产品设计需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如何构建产品的情感差异是产品设计策略中重要一环;用户体验应该纳入设计策略全过程;对产品属性需要再认识,系统化的设计思想应该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6.
印章在标志发展中的历史功用及当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章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的重要元素在标志的发展史中功不可没.古代印章自诞生起最主要的功能是示信.随着社会经济繁荣,商业发达,逐渐成为具有防伪功能的标记.唐代以后文人画的兴盛又使之为书画家个人字号所用.而在当代设计中,时代的发展已使印章的标识功能淡化,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它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更多用于表达诚信,以及展示自身特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促进SNS平台良好运行,运用问卷调查与灰色对比法进行调查、分析。分析认为:SNS平台有利于拓展青少年的交际圈,提高交往效率,优化了交往效果,可以同步实现青少年的自我建构与群体认同;SNS平台也会对青少年人际交往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应当从规范准入制度、严格监管制度等方面促进SNS平台发展,从而有利于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在区别"真"与"真理"两个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科学理论的"真"的含义。"真"是指科学理论的真、善、美的统一,它相对于科学理论的可错性及理论基础的虚构性而言。二者的关系是:"真"是可错性、虚构性滋生的土壤,可错性和虚构性是"真"变化发展的内在要素。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媒与建设小康社会--基于发展传播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及我国传媒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所发挥的功用,可以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三个层面上去分析。尽管发展传播学对传媒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但通过本文列举的实证研究可以证明,传媒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三个层面上能够发挥的作用其实相当有限,它不仅只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必须依赖其他传播方式的支持。而且,由于我国传媒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它现在发挥的作用更加有限。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以人为本的文化共鸣性在国际社会得以传播和发展,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在对外传播中因低效的媒介赋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传播制约而存在一定困难,不利于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疆的人文风貌变化与发展。文章以促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为目的,以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利用新疆非遗匠人、自媒体“网红”、新疆高校留学生共同拍摄具有故事性的新疆非遗文化系列旅游宣传片,并借助新疆高校与中亚国家共建的孔子学院为平台进行对外传播,打造“新疆非遗系列旅游广告+中亚孔子学院媒体平台”的媒介补偿传播模式,进而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中实现以国外受众为对象的媒介补偿。同时结合“智媒体+教育”的媒介融合理念,面向来疆留学生开发以新疆非遗文化为核心的国际中文教育交互式数字教材,推动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媒介融合中的教育价值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