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该文从论述陕北生态地理环境演化和陕北人种构成入手,分析了陕北历史文化的精神品格,认为:陕北文学是陕北历史文化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它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中,最有价值、最震撼人心的是陕北文学所蕴含的悲苦意识的审美风范。  相似文献   

2.
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自古以来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单元,历史的复杂性、文化的多元性,使得陕北的民风民俗特色鲜明。根据20世纪以来关于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情况,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可分为20世纪30、4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目前三个不同时期。对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其研究状况在不断走向繁荣,并且学术水准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3.
陕北方言中保留有大量先秦、秦汉古语,记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出陕北社会的佛道信仰习俗。通过对陕北方言这些特点的剖析,我们认为,陕北方言的主要形成期应该在秦汉时期,陕北的地域文化特征也应该在秦汉时期初步成型。陕北方言及其区域文化特征的形成过程,正是中华民族汇聚凝固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方法与陕北民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歌歌词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推进陕北民歌研究。从方言地理学角度考察,陕北方言分区与陕北民歌色彩区划基本对应;语言考释能揭示出陕北民歌形成、发展的历史线索;陕北方言的特征分析是深层把握陕北民歌艺术特质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区域性博物馆。以陕北一带自然演变和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典型资料、典型物证的收藏、展示、研究为己任。本博物馆注重收集反映陕北黄土高原一带的气候变化、动植物变异及地理环境变迁的典型物证资料和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留物;注重收集华夏族,特别是黄帝族早期在陕北黄土高原一带生息、发展以及夏商以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陕北一带长期交融形成区域特色文化的各种历史见证物。同时,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又是榆林学院陕北文化重点专业和特色课程的教学研究基地,是进行区域历史文化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是传承陕北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榆林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及榆林城市文化建设的有机构成。应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区域社会发展建设的战略高度规划和建设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走高校和地方共建的道路,统筹地方和高校的文物资源、展览、人才条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为陕北经济、文化的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陕北方言作为一种积淀深厚和形式稳固的文化样式,是陕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是以原生农耕文化为主体,融会游牧文化驳杂多样性因素和文化特征的一种区域性亚文化,这种文化集中通过陕北方言的发音方式、词类使用、语言风格、修辞方式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而表现出来,并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诗性特征。对陕北方言的诗性特征的审美研究可为当今美学研究带来内容和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文化的遗存,近代陕北地区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活动表现出丰富的生殖崇拜的内涵, 生殖文化是研究陕北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陕北文化——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独具特色,研究陕北文化对于理清中国文化的脉络,了解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化艺术的影响,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旅游是当下旅游的重要方式,陕北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样式和富有表现力的方言,是陕北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在重视文化消费的今天,以方言为载体的陕北地域民俗文化往往会带给人新奇的审美体验,方言在服务文旅的同时又产生了经济效益,推动了陕北文化的宣传与发展,让游客在文化体验中增强了文化认同。陕北方言既是文化资源,又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  相似文献   

10.
神庙是传统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物质文化景观,神庙活劝在陕北地区有其独特的生存空间和社会功能。它的衰落是历史的进步,是陕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陕北书院始建于宋代而昌盛于明清时代。在此期间,陕北各地相继建立了书院,书院大部分由地方官和当地绅士捐银而建,其目的是为讲学和生员们准备科学考试提供场所。书院对陕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陕北农耕文明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是一个有着深厚农耕文化土壤的地区,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虽然由于气候转冷及少数民族内迁使陕北经济由农业向农业与畜牧业双生共生的局面转变,但历史上多次有组织的农业移民的到来则使陕北文化始终保持着农耕文化特色,几百年的交通封闭与文化封闭又延缓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步伐,从而使陕北至今保存着几乎是原生形态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农业经济为主农牧并重、聚族而居、家族文化代代相传,这些是陕北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而农耕文明是陕北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当代陕北文学与陕北宗教意识水乳交融,难分彼此.陕北宗教信仰民俗对作家高建群有很大的影响.高建群《大西北三部曲》中的宗教意识表现为悲悯意识、神秘色彩、理想坚守.高建群陕北题材的长篇小说中蕴含有浓郁的宗教意识,作家通过对陕北众生相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也表达了作者对陕北文化的礼赞.  相似文献   

14.
陕北民歌依附于陕北方言,陕北方言于陕北民歌有着重要的作用。陕北方言中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使陕北民歌的演唱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而土色土香的陕北方言词汇大大增强了陕北民歌的表现力;另外陕北方言词法运用的一些特点,让陕北民歌生动而充满情趣。  相似文献   

15.
刘志丹是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在红军和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威望。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生动而朴实的语言,形象、逼真地记录和描述了刘志丹为创建、发展、巩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这不仅丰富了陕北民歌的内容,而且为人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口述史资料"。  相似文献   

16.
论古代戏曲的形成与民族文化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古代戏曲的形成与民族文化融合@田同旭$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变迁使陕北传统农村文化发生了断裂,伴随陕北传统农村文化断裂,陕北农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如人际关系开始转向物质化、单向化、冷漠化和僵持化。陕北农民人际关系变化是因为陕北农民的处世哲学发生了变化,所以要为陕北农民建立新的健康的处世哲学,使陕北农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处于良好状态,最终为陕北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陕北农村社会创造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相似文献   

18.
陕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造就了陕北民俗文化,其中民俗体育活动更是陕北黄土民俗文化血缘因子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对陕北民俗体育的社会特征及功能价值的研究,挖掘其在全民健身,社会文化发展,经济旅游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陕北民歌,作为全国民歌海洋中不可或缺的一隅,一种偏僻的地域文化,它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是从1938年以后开始的。根据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以及陕北民歌在文本搜集与理论研究上出现的不同成果,陕北民歌可划分为延安启动期、建国推动期、文革停滞期和改革开放腾飞期四个不同研究时期。对陕北民歌的文本搜集及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其研究逐渐走向科学化、学术化。  相似文献   

20.
陕北地区是国家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相对艰苦以及吸引毕业生的政策等方面因素,使得人才问题一直成为制约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的瓶颈。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人才供需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