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阿伦特是唯一一位对西方政治哲学传统进行彻底批判、并斥之为非本真的政治哲学的政治哲学家,她的这一批判和论断基于她独特的政治观,即一种发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政治观。本文从行动、自由和公共领域三个维度对阿伦特独特的政治观进行了阐述,并指出这三个维度的一体性。  相似文献   

2.
阿伦特将马克思的理论概括为三个各具矛盾的结论,即劳动、暴力和普遍平等,并将解读这三个观点视为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切入点。在她看来,西方政治思想传统起源于柏拉图,终结于马克思。只有将马克思的思想纳入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我们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公共领域的兴衰──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领域的兴衰──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述评朱士群美籍德育犹太血统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1906—1975)的著作多次成为争论的对象。有时,她甚至“激起了一片愤怒”。按其思想发展,她的成名作论述的是“极权主义的起源”,她最系统的著作则对作为“人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阿伦特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都把关系到人的条件本身作为基础,阿伦特继承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认为人是政治动物,而马克思则把人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二者对自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大致来看,马克思的劳动自由观强调人在劳动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关系中现实地复现自己、表现自己作为类存在物的类特性,而阿伦特的政治自由观主张平等多样的主体通过言辞和行动的表演在公共领域进行秀异、显现自我。阿伦特基于其对自由和劳动、工作以及行动等概念关系的理解,对马克思的自由观念进行了评析和解读,但她对马克思劳动自由观的这种理解存在问题。尽管如此,阿伦特的解读仍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自由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概念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握“政治”的概念是理解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思想的关键。阿伦特对政治与支配、政治与社会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在此基础上表达了她对政治的真正经验的理解。阿伦特所说的政治,是指自由平等的公民以言行就重大议题进行协商讨论的活动,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表达一己真性,另一方面在于和他人进行交往沟通。阿伦特的政治概念中包含了她对政治主体、政治行动、政治议题的明确而独特的界定。  相似文献   

6.
孙磊 《南京社会科学》2012,(3):48-53,59
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思想挑战并非意识形态的论争,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之间的对话。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阿伦特揭示了西方现代实践思想用劳动代替行动的危机。通过批判马克思的革命理论,阿伦特批判了启蒙运动的普遍平等观,重新阐释了政治自由的内涵。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阿伦特揭示了现代政治思想传统用历史代替政治的危机。两位思想家的对话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现代性困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不论阿伦特早期的行动理论还是其晚期的判断理论,她对海德格尔的“纯粹之思”都抱有一种委婉的讽刺和批评的态度.一方面,在海德格尔那里,阿伦特看到了一种纯粹之思的潜在危险,这种纯粹之思隔绝了自我与同伴、与世界的关联,模糊了公共领域,用思想吸收了行动,用思者替代了公民;另一方面,这种纯粹之思抛弃了人类的共通感和对他者的理解,用决断替代了判断,用思者替代了“旁观者”.在阿伦特看来,这种“纯粹之思”最终摧毁了一个可以触知的、实质的和潜在的自由领域,使孤独的自我迷失在思想的迷宫之中.可以说,在阿伦特思想的基本面上,海德格尔不仅是其政治思想之发生的潜在“奠基者”,也是一个需要被“清算”和批评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汉娜·阿伦特是政治哲学史上最早对公共领域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哲学家.不论是公共领域理论范式的提出,还是她的理论建构及其对现代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表现出了阿伦特作为20世纪杰出思想家理论创造活动的卓越之处,并以此奠定了她在公共领域思想发展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要论述美籍德裔女政治哲学家汉娜 -阿伦特对马克思思想独特的解读。她断言只有将马克思放在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谱系中 ,其核心思想才能得到恰切的理解 ,并突出强调了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终结于马克思。阿伦特的分析交织着她自己独特的政治构想 ,在分析中又描绘了西方传统中政治与哲学复杂的纠葛 ,对我们反思现代性的政治也不无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寅丽 《社会科学》2006,(9):126-132
阿伦特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视为“他未写出的政治哲学”,她从康德对审美判断的考察中找到了一切实践判断得以可能的条件:趣味、共通感,扩大思考和范例的有效性,从而阐发了判断活动的政治意义。同时,阿伦特对康德判断力概念的接受也暴露出她本人政治思想的形式化、非认识化和审美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鲁路 《晋阳学刊》2008,(6):68-71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不同于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它以雅斯贝斯的交往理论为思想来源,并在接受这一思想来源时经受了阿伦特的交往理论起到的中介作用,从而形成了哈贝马斯立足于公共领域的交往思想。  相似文献   

12.
涂文娟 《云梦学刊》2010,31(2):67-71
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认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共性。政治的公共性包括公开性、复数性和共同性三个基本的特征。现代“社会”领域的出现,极大地破坏了政治的公共性本质。阿伦特主张通过重拾勇气和捍卫行动的途径复兴政治的公共性。然而,有批评家认为,阿伦特关于政治本质的理解太过形式化,因此面临政治“内容”的困惑。  相似文献   

13.
马吉芬 《北方论丛》2011,(1):125-128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认为,19世纪后半叶,实证科学日益占据统治地位,导致人们对科学世界的崇拜,遗失了作为科学世界之基础的生活世界,人类精神找不到栖息的家园。现象学的继任者海德格尔则以为,人们将共在的世界误认为家园,孤独个体构建的独在的世界才是人们所要寻找的精神家园。阿伦特开启了世界的政治生存向度,赋予行动以世界性,明确指出,人们生活的家园是政治世界,行动是有价值和意义的生活方式,从而丰富了现象学"世界"与"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阿伦特的自由观是阿伦特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特色或许就是对政治自由的强调。在阿伦特看来,自由并非是人天然存在的某种本质,而是、也只能是政治自由,离开政治以及政治实践得以展开的公共空间,自由就不可能存在,而离开自由的政治也不是真正的政治。从生活必需品和物质必然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过程只是解放,而非自由。自由作为政治概念不仅不能停留在物质解放的层次,而且必须以实践的方式进入公共空间;也就是说,自由只存在于行动和言说领域,而不存在于思想王国或哲学王国,所谓主观自由、内在自由等等,都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也并不意味着安全、舒适、富足,恰恰相反,它需要付出勇气、代价,收获的则是尊严和光荣。  相似文献   

15.
程小平 《殷都学刊》2008,29(2):67-71
宋代理学对诗学的影响在何种层面上发生一直众说纷纭。事实上,理学性、情观对宋人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文人思想结构的改造,理学性、情观影响到诗人的创作思想。宋人“以意为诗”论中就渗透了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它同时也铸就了宋人诗歌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思想,渊源于费希特的自我意识理论以及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并在批判莱布尼茨、康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生成和发展的。实体即主体思想集中体现在黑格尔的主奴关系的辩证法当中。该思想不仅是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理论渊源,同时也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7.
思想力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成分,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引导着人们前进的步伐。社会主义文化视域下人的思想力的发展是一个崭新的问题,所以要深入了解文化与思想力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人的思想力释放的生动阐释;社会主义文化视域下人的思想力发展的提升理路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思想进程中并未缺失的“从前的哲学信仰”。马克思在1843年至1844年间,曾经有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迷信和崇拜,并自觉以费尔巴哈哲学为原则来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历史观上有明显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痕迹。此间,马克思的世界观总体上并未超越费尔巴哈哲学,新世界观思想仍未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