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宋代重文轻武,尊儒重道,画学兴盛,绘画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宋代新儒学的影响,画家以“诚敬”、“格物穷理”的思维模式从事画艺,使绘画风格整体呈现写实趋势;又受儒家孔颜之乐的影响,绘画成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重要方法;还因画家满腹经纶,文化修养深厚,所以此时的绘画脱离实利,文学性大大增强。宋代绘画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魅力永恒,时至今日,仍然大放异彩,直逼灵魂。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理学,发端于周敦颐和二程,完成于朱熹.在以朱熹为代表的庞大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中,“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以其方法论的作用,使其哲学体系得以完成。因为它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而使这种哲学长期地成为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统治思想,并且在群众中有广泛影响。因此,要战胜朱熹的哲学(是战胜它,不是简单地抛弃它),就得从解剖他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入手。朱熹的“格物致知”说,直接导源于《礼记》中的《大学》一篇。《大学》中有这样两段: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花鸟画最能体现丹青之美。但在宋代赵估统治时期,由于赵估的大力推动,北宋宫廷绘画形成了纤巧工致、典雅绮丽的新风貌。这一风貌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法度的严谨性;二是诗意的含蓄性;三是生活的真实性。这二三个特点在花鸟画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画史上称之为“宣和体”。赵佶“宣和体”作品及宣和画院花鸟画注重写生,体现格物致知精神,注重诗一般的画面意境,善于创造打动人心的情趣画面。  相似文献   

4.
徐悲鸿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强调“尽精微,致辞广大”,直接“师法造化”。作为中国油画一代写实主义大师,他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是无人能与之比肩的,他所建立起来的学院派写实绘画体系,指明了20世纪中国油画的主流方向,他的艺术成就和美学思想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绘画笔墨有着与书法笔墨不相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书法先期成熟之时,线条、轮廓方面的用笔造型对绘画有巨大影响;但随着唐代以来绘画水墨的发展,绘画墨法长足进步,进而与笔法相互整合,产生了有笔有墨的笔墨观念,并随着明清写意笔墨的发达,反过来兑入了书法笔墨之中。而写意的发展又使得绘画笔墨不得不远离宋代写实传统,进而与书法笔墨的表现性不谋而合。于是,书画一体才真正地被文人画一脉创造了出来。  相似文献   

6.
南宋诗人杨万里身兼理学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他在潜心学术的同时,不仅接受了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方法,而且更加注重将“格物致知”中所蕴涵的诗性观念与诗歌创作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沟通起来。此外,理学的“格物致知”思想与禅宗的参悟精神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二者共同作用于杨万里的创作思想,这就使得他既固守理学精神的根基,又以禅宗的参悟精神去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改变传统的艺术思维方式,从而把宋代特有的文化品格与诗歌的审美特质和艺术规律融合在一起,以独特的视角去对待宇宙自然,并最终形成了“诚斋体”重机趣、主活法、重幽默的诗学风貌。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艺术表现风格呈多样化发展,促使艺术院校的油画教学日渐更新。“写实”与“表现”的冲突与调节成为教学中谈论较为集中的课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重视表现。一反中国传统的以契斯恰可夫影响为主的注重写实的教学体系,着力于采用西方现代具有表现意识的艺术形式。第二、重视传统。固守传统写实方式的教学,排斥西方现代表现性的艺术形式。第三、折衷方式。既保持传统,又吸收西方现当代具有表现观念的教学方式。现代表现倾向的绘画与中国固有的写实倾向的绘画之间的冲突,引发出油画教学上的前所未有的多…  相似文献   

8.
印象派绘画艺术风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象派绘画是欧洲写实绘画向抽象绘画过渡的桥梁,它开启了美术的新纪元,对近代绘画有较大影响.文章从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等方面来探析其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书评     
没有一幅作品比《清明上河图》更能直观详尽地展示北宋都城汴梁风光了。图中景物繁复,自城郊一直延伸到商业中心地带,人物也是形形色色,三教九流一应俱全。“若非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和整理,画家决计不可能将房屋、舟车、桥梁以及各式人物交代得这样清晰。”在摄影术尚未诞生的、图像相对苍白的年代,这幅作品更是弥足珍贵,堪称“一部宋代民生的百科全书”。并且,除去绘画作品独特的“写实又写意”的生动性,它的创作比摄影富有更深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0.
宋代画院的兴起对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以及后世的传统绘画的影响颇深,也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宋代画院的绘画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从郭熙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宋代画院绘画不但形式精美生动,更具有诗意中的美与雅的独特艺术风格。对于宋代院体画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的学术和艺术上的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敦颐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在其思想中,论证极为严密、影响较为深远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理论:一是“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二是溯源于“诚”的道德观,亦为其哲学思想的两大支柱.其道德思想博大精深,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相承接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实录》是宋代官史史料的一大总汇。它汲纳了宋朝官方从中央到地方的原始档案、初级史书《起居注》、《时政记》和二级史书《日历》等史料,进行"编年附传"式的编纂与改造,形成宋代最重要且篇幅巨大的官史著作,然后又为其后的宋朝《国史》、元修《宋史》、编年史、杂史等著作所采掇,成为后出宋史的史料之源。《宋实录》在宋代官史史料的流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全宋诗》第67册3520卷资料,对宋代诗人邓林的生平事迹及其《皇荂曲》之外新辑佚诗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辨。因为同时代姓名相同的几位邓林事迹相混淆,造成了《皇荂曲》作者邓林小传的模糊。据方志等材料对以下数位同名邓林作了深入辨析:A邓林,字楚材,福清人,淳熙五年(1178年)进士,有《虚斋文集》;B邓林,新淦人,宝秸四年(1256年)进士;C邓林两人,景定三年(1262年)进士,一为南城人,一为崇仁人。《皇荂曲》的作者邓林,字性之,号四清社友,为邓彝叔之子。进而讨论了《全宋诗》和《两宋名贤小集》邓林小传的失误。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后期庄子学复兴,庄学著作层出不穷,而陆西星撰写的《南华真经副墨》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受明代中后期散文评点的影响,陆氏从文学角度对《庄子》的"三言"体例、篇章结构、文辞意脉等方面作了评点,尤其是在评点《庄子》文脉时,提出了"草蛇纩线""藕断丝连"等重要观点,对后来的《庄子》文学阐释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5.
“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大致分三个发展阶段:①唐五代时期;②宋元时期;③明清时期。在唐五代时期,“什么”有了虚指用法,但任指用法还不太稳固,并且指别性虚指明显多于替代性虚指。宋元时期,任指用法趋于稳固,但还没有替代性的任指用法。而明清时期,“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已经很完善,既有虚指,又有任指,既有指别性的用法,又有替代性的用法。总之,“什么”的发展存在两个序列:1)虚指〉任指;2)指别性〉替代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苏轼不仅精通诗词、文赋,而且擅长书法、绘画。他重视书法创作理论,其书论集中在他的书画品评题跋文中。这类文章大都篇制短小,率性而发,兴会所至,不经意而为之,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苏轼崇尚“自然天成”,认为书家应注重作书的心态,而不能刻意去追求字的“形”;他重视“师法”前人,认为书法创作的出新必须以“宗法”为基础,讲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并融入书者的人格品性,力求达到“书如其人”的境界;与之相应,书法鉴赏者也须具备卓越的见识、高深的造诣以及求实的精神,并坚持“书以人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宋太宗《逍遥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逍遥咏》成书于淳化元年(990)七月,由臣属作注释的可能性更大。以五七律为多数。主旨是阐释道家义理。常用的典故是一些道家、道教概念,如“乾坤”、“阴阳”、“道德”、“大道”、“白然、”“无为”、“逍遥”、“修炼”。诗歌语言风格比较复杂,原文语言既有晦涩难懂的一面又有平易浅近的一面。注解语言则倾向于晦涩难懂。以诠释为主而缺乏形象。  相似文献   

18.
北宋初、中期的乐府诗批评,以刘次庄的《乐府集》最为著名。刘次庄的《乐府集》与《乐府集序解》为一书二题之合刻,前者收"止于陈、隋人"的古乐府21类428首,后者的"序解"是对428首乐府诗所作的题解。刘次庄于"序解"中,不仅主张乐府诗创作应"得意外之趣"、"不以辞害意"、"不与古人同圈模",并且还以"作是诗"云云,形成了乐府诗题解论评的一种批评范式。"序解"从内容到形式,是北宋初、中期乐府诗批评渐趋成熟与完善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宋代的绘画美学思想实际上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画派之间的斗争极其频繁,其中文人士大夫画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绘画群体,由最初向院体画家发起论争到宋代末在画坛上占主导地位,他们的绘画美学思想改变了宋代院体画家们的审美思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等。文人画从而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对后世的文人画与文人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语气助词“也好”是从宋代开始,因假设句“若(如)……也好”对举,假设连词脱落而形成“……也好,……也好”连用,表示事情的结果不会因为出现的情况而改变,相当于“无论……也……”或者“不管……都……”句式所表达的句法语义,是整个句式省略融缩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