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呼博 《社科纵横》2004,19(3):112-113
本文从艺术与科学相通的具体表现开始 ,继而就艺术与科学共同的人类学意义和艺术与科学共同的哲学意义等方面 ,展开了对艺术与科学的共性的探索与分析 ,最后提出切实在教育上落实艺术与科学教育并重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树彬 《学术交流》2005,(10):183-186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形态,也是人类对宇宙不断探索和创造性地加以认识的结果。它们都是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科学探索以追求“真”为动力,以造福人类即“善”为本源,而“美”视觉化地反映了真和善的这种当前状态;艺术是对生活本质规律的形象化揭示,是对“真”的表现和再现,是对“美”的追求的结果。艺术形象的启迪、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作用,在驱动欣赏者积极、向上、至善。因此,真、善、美分别是科学与艺术的艺同精神、终极目标和理想标准。三者在服饰上得到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3.
"势"概念的科学定义揭示了信息的本质属性,即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活动,其本质都可以归结为生产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信息势。势科学理论本质上是一个求导过程,其构建了一个系统的逻辑体系,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通起来,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尤其为信息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真正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如果我们将人类的艺术能力视为自然进化的结果,那么便可以对所谓"人的本质"乃至"劳动创造人"等命题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和认识,并重新揭示"艺术"与"工艺"之间的深刻联系.艺术制度的确立,将原本一体的"艺术"与"工艺"区别开来,这虽然给人类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造成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疏远与脱节,从而给康德美学提供了土壤.康德虽然为人类的情感和想象活动开辟了独立的审美空间,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两种误导.一是将"美"和"艺术"等同起来,二是将"艺术"和"生活"割裂开来,其结果反而遮蔽了人们对艺术本质和文化本身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现代艺术逐渐丢失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一场艺术的"革命"渐渐沦为美学的"骗局".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杰出代表认为,科学认识能够变混乱为和谐,从而也创造了美.某些苏联学者也认为科学和艺术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本文作者(列宁格勒大学哲学系伦理学和美学教研室教授,哲学博士)从艺术的认识作用,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区别,人类活动的两种心理机制,形象思维的特点,艺术激情的实质,艺术直觉和理性直觉的区别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批判了苏联当前学术界中认为科学和艺术将要走向"融合"的观点.译文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6.
现代艺术实践的诸多创新和实验使传统美学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艺术和非艺术界限的模糊迫使美学家们对艺术定义进行重新思考.丹托的艺术界和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使我们的关注从"何为艺术"的关涉艺术内在属性的本质主义追问转移到"艺术品资格何以获得"的体制性的外部研究上来.美国社会学家贝克进一步发展了迪基的体制论,将艺术世界视为艺术实践的参与者在惯例的作用下反复合作的动态关系网络.无论是在后分析美学还是实证社会学的路径下,"艺术界"理论的演变给当代美学指明了一条新的思路,即摆脱传统哲学思辨的束缚,重新审视艺术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性体现为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艺术的教学手法,通过艺术的途径,创设艺术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进入实际的角色,继而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乐学、善学的态度.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现代教师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能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提高教学的质量,本文是作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以至中世纪,对艺术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界限是认识不清的.十八世纪以来,由于各种文化发展的总的影响,才使科学和艺术有了明确的界限.但也仅限于用科学和艺术的比较来证明艺术作品是否具有认识现实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同古代对艺术和科学相互关系的认识没有多大区别.对这一关系的认识曾有过不同的理解:有的人是通过逻辑途径来解决的(如?别林斯基就认为,艺术与科学的差别仅在于解决认识往务的方式上);有的人是通过两者关系在历史上的反复变化来解决的(如谢林认为,根据原始神话来看,艺术和科学应当在将来重新融为一体).而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则完全不同于上述这些认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指出过掌握现实的艺  相似文献   

9.
学院将医院与学校的资源有机整合,以提升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为出发点创新教学方法,设计艺术与医学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该文将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校就读的81名护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性研究,通过"大学生人文修养理解"的对比调查,以此评价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成长及教学方法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0.
乔莹莹  张立 《社科纵横》2008,23(11):100-101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积极稳妥的改革之路,而美术界也顿时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强化,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这为美术教育事业提供了伸展的平台,也为各大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今,中国艺术教育事业正处于不断改进、革新的初级阶段,整个大环境的改变,迫使我们不得不去重新审视思考所面临的挑战:传统模式下的教育体制是否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一味排斥外来文化是否可行?面对新问题,要有新思路.本文以艺术家们的观点为鉴,从多方面剖析了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艺术教育类型与科学、伦理、人文等多层面社会化教育模式的结合,引出了"生态观艺术"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无神论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理论研究上可以将马克思对宗教的理论态度定位为科学的无神论,但不能将其"科学"视为自然科学或数学意义上的科学,而应把握为超越科学的真理性维度。因为在马克思的无神论思想中蕴含着理性对于知性、辩证法对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上的超越与变革,这就决定了它的内涵已超出了"科学"而达到了"真理"无神论的理论层次。自西方近代以来,18世纪的法国无神论是仅就宗教表象进行批判的,应隶属于知性的科学无神论;马克思的无神论立足于宗教的实践"内容",是辩证思维层次上的真理无神论。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终结 ——阿瑟·丹托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阿瑟·丹托从艺术哲学的角度讨论了哲学与艺术、叙事与艺术史、意识形态与艺术界的关系.他认为,西方艺术史就是哲学剥夺艺术权力的历史.伴随艺术自我意识的到来,那种不断进步的、以叙事结构的艺术史终结了.而在某种意义上,"艺术的终结"恰恰表明了艺术的解放."后历史"的艺术为艺术转向人性的目的提供了可能,但这种艺术终结的叙事,是否又是一次乌托邦的精神想象.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寻求达到理想世界秩序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并未真正认识到两者的本质及互补相融性.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重新进行反思,以人文精神重建当代的科技理性,使科学与人文能够互补互融,这对于建立美好和谐的世界秩序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欧文·潘诺夫斯基在他的几篇代表性论文中,对艺术理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做了深入探讨.其关于"艺术意识"、"艺术史"等相关问题的探究,反映了他与其他的重要"批判的艺术史家"之间的关系,更体现了他与康德之间内在的精神及理论联系.将欧文·潘诺夫斯基置于这种长视角来审视,有助于深入地把握现代美学诞生以来艺术理论的整体发展脉络,以便准确探究现代艺术理论如何受到了抽象以及形式化倾向的侵蚀.  相似文献   

15.
反思与批判科学理性,是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夹缝中的当代俄罗斯哲学的重要内容.俄罗斯哲学"批判"所取的价值理念是人本主义,它揭示了科学理性对人的负面影响,质疑科学理性的认识与世界观功能;"批判"所用的理论工具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它揭示了以科学理性为根基的西方文化的危机,强调以具有传统性、浪漫性、人文性、宗教性的俄罗斯传统文化,重建后现代社会人类文化;"批判"所指的未来社会是后现代化,它强调以自主、个性、多元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超越现代化社会,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当代俄罗斯哲学的科学理性批判,既有合理性又存在悖论.  相似文献   

16.
刘世文 《阅江学刊》2015,(2):114-120
借助于新媒体技术之威,新媒体艺术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形态。与新媒体艺术实践的活跃相比,新媒体艺术批评显得滞后和不尽如人意,亟需建立一套有效或恰当的新媒体艺术批评机制。建构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需廓清艺术批评、媒介批评和艺术媒介批评几个重要概念,阐述其内涵及相互关联。新媒体艺术批评需要建立在"五要素"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媒介的基础上,以适应当代社会文化的变化和新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艺术     
科学并不是万能的,科学的威力不能说是绝对的。甚至科学未来的发展,亦将不得不在一系列人的精神世界之谜面前止步。科学无力去解开这些谜,解谜只有借助其他途径,其一就是借助于艺术。有史以来,众多的学术流派都曾试图揭开这一神秘的帷幕,揭示科学和艺术的特点以及二者屡屡对立的原因究竟何在,二者在  相似文献   

18.
张景  崔德炜 《社科纵横》2010,25(7):114-115,166
近年来,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艺术市场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对艺术市场学概念、学科理论的梳理,有利于我们弄清楚艺术市场的构成要素和功能,从而在分析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侯忠明 《社科纵横》2010,25(10):109-110,122
人类离不开"劳绩",也离不开"诗意"。诗意栖居是人类理想的生存方式。当下的中国和世界都正在加速发展,我们都在"被加速",繁忙是常态,精神被抽空,在一个全民大谈经济和科学的今天,我们过于"求真",过分"劳绩",缺少的就是"诗意",然而对诗意栖居的理想渴望却凸显强烈与迫切起来。诗意栖居的核心是求美向善的艺术精神,艺术精神的获得主要通过艺术习得。个体应该通过主动的艺术习得,提高个体艺术素养:社会应该营造崇尚艺术的氛围,提高社会整体艺术素养;教育应承担起培养素养的重任。让艺术精神的陶冶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伴随我们与世界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恋爱心理描写的辩证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实甫的<西厢记>创造性地表现了崔莺莺和张生复杂而隐秘的恋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美、心灵美,谱写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颂歌.王实甫运用心灵辩证法艺术方法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增强了作品表现的男女恋情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戏曲史上赢得了"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的美誉.王实甫成功运用了具有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特色的真与假、虚与实、冷与热、快与慢等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描写恋爱心理,是<西厢记>艺术成就高于元代其他爱情戏之独特原因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