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科举入仕的中断使得旧式士人转而从商、从军,这不仅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经济基础,还为清王朝的覆亡培育了直接的掘墓人。科举制的废除,使得儒家的忠君思想开始动摇,大批士人的留学和新式学堂教育为他们接受西方革命学说提供了机会,而这又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文创作是考察其接受陶渊明影响的生动材料,结合司空图的人生轨迹、思想倾向,更可以验证他对陶渊明的接受。考察司空图与陶渊明的历史性关联,既可透视陶渊明在晚唐士人中的接受情形,亦可见中国士人思想、文学传统之传承与流变。  相似文献   

3.
条约口岸知识分子是传统士绅向现代知识分子嬗替的重要环节.条约口岸知识分子最先在江南地区孕育而生.口岸知识分子的产生与江南地域文化休戚相关.探微穷源:江南科举鼎盛,士子众多,竞争激烈,大批士人被摈弃于官场之外.生活窘迫、社会动荡迫使部分士人入洋场讨生活;江南地区名士风度由来已久,名士多恃才放涎,睥睨礼法,易于逸出常规,接受异质文化;江南地区西学传统源远流长,明清以来与西学多次交融,相契相合,部分士人有接受西方科技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教会女学与近代职业女性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紧跟着大炮来华,为了达到传播福音的目的,在中国开始兴办教会女子学校,培养教徒。教会女学中的学生不仅接受了宗教教育,同时也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民主、自由、平等等社会科学的内容。从教会中毕业的女性走上社会后,大多从事医药、护士和教育,成为中国最早的职业女性。作为中国最早觉醒的女性,她们为近代妇女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从小接受西方式教育,深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对于教育问题,他从自己当学生、教师及科学家的经历中感悟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见解。钱学森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注重传授科学方法,倡导技术科学思想。他晚年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作者运用逻辑推理、案例分析、求异比较等研究方法,剖析西方科学文化与钱学森教育思想的内在联系,并揭示后者的核心理念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要求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评价与提升,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的女性读者。赛珍珠是首位把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翻译为英文的译者,作为一位接受过西方教育又精通中国文化的女性译者,她在翻译过程中对小说中被异化的女性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揭露女性缠足的危害,发起建立不缠足会;抨击女性不可接受教育的论调,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接受教育;阐明女性早婚的五大弊端,呼吁晚婚晚育;赞同西方女权主义,主张通过“自动”和“有阶段”两步骤倡导女权,从戒缠足、兴女学、禁早婚、倡女权四方面构建出其妇女解放思想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8.
中唐诗人费冠卿留存的作品不多,也没有显赫的仕宦经历;但他颇受晚唐士人推崇,很多文人墨客前往其故居或墓前凭吊。人们关注他的主要原因是他不愿接受朝廷征召之举,他对待功名的态度以及处理仕宦矛盾的方式让士人羡慕不已。通过分析晚唐文人激赏费冠卿的心理原因,可以进一步揭示唐季文人的心态及其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女权主义是一种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在教育领域,女权主义者把研究内容定为教育中所有与女性有关的问题,核心是性别间的不平等及其对学校教育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影响。对西方女权主义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以及在中国传播情况的分析,探讨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对中国女性教育的启示,寻求解决当代中国女性受教育问题的途径,对于提高中国女性的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的小说把女性的地位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其创作模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受到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和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其次,西式的教育和所处的位置使林语堂美化着古老中国的一切,包括一些糟粕;最后,作为一个男性作家,林语堂难以摆脱男权文化的影响,在创作中不自觉地歧视女性.可以说林语堂的女性观是一种不正确的女性观,他笔下的女性是被男人欲望化的女性.  相似文献   

11.
吴忠良 《东方论坛》2003,(2):111-116
邓实是晚清著名的报人、学者 ,国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一生以创办《政艺通报》和《国粹学报》而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份刊物上 ,邓实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体现了邓实对他那个时代的体认。他的中国史学思想也颇具特色 ,如他认为六经皆史 ,主张当时的中国史学界应进行一场“史界革命” ,修史应修“民史”等 ,都反映了二十世纪初年 ,那些身受传统文化熏陶又深受西学冲击的“过渡时代”人物对中国史学的体认  相似文献   

12.
钱谦益降清后,短暂仕清,托病辞职返乡,先后两次被捕,原因不很明朗,主要是清政府对贰臣不信任,兼有各类人物在证据不确的情况下告发,仓促成狱。虽然,钱谦益能够逐一化解,财尽案结,思想难免波动;他坚定了立言于世的决心,勤于著述,力求将功补过。  相似文献   

13.
在 2 0世纪词学界 ,叶恭绰是一位以搜集整理清词文献知名的词学家。然而 ,他论词标榜直抒性情 ,反对受形式格律束缚 ,主张顺应时代需要革新旧体诗词 ,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对 2 0世纪词学的主要贡献是 ,详尽地分析和论证了清代何以称为词的“中兴时代”。  相似文献   

14.
《国朝松陵诗征》集中体现了袁景辂的诗学观。重诗意的创新和个性化,打破唐宋门户之争的偏见,主学问修养,倡比兴寄托,要求风格多样化,作品自然本色。其整个诗论继承了其师沈德潜的诗论精义和优点,固然有“格调说”的影子,但对其消极和保守也有所突破和超越。其论诗内容丰富,于后人评诗作诗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北随园边连宝是清诗人中的名家,曾与同时的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号称南北两随园。其一生科举失意,穷困潦倒,与此相关联,诗风亦清矫冷峭。分析其生平经历及诗歌风格的发现虽然其身后诗名不彰,但其诗歌创作自成一家,理应在清代诗坛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夏完淳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诗人,集才士与英雄于一身.他不仅是明末云间派后进之领袖,就是在整个明末诗坛,他都是一颗闪亮的巨星.明清易代之际,夏完淳参加了抗清斗争,在残酷的现实中,他长歌当哭,渐渐摆脱了拟古习气,而呈现崇高一路的美学品格,诗格老成,得盛唐之伟丽.夏完淳少年英锐之气与老成之诗格相反而相成.夏完淳是有人气的英雄,并具有多元的情感世界.夏完淳是中国文学史上天才序列中的特例.  相似文献   

17.
朱之锡治河     
清初河患异常严重,清承明制设立河道总督。朱之锡是清代第二任河道总督,他在任期间提出了具体的治河措施并加以实施,使河患得以减轻。朱之锡为治河鞠躬尽瘁,病死于任上,因此,深受沿河百姓爱戴,死后被沿河百姓称为河神。  相似文献   

18.
汤寿潜是晚清民初著名的思想家和立宪派,是绅商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清末预备立宪运动中,汤寿潜与张謇、郑孝胥等绅商名流参与其间,积极策动清延预备立宪,关注官制改革,参与发动、组织国会请愿运动,对清末立究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清政府在立宪问题的延误,汤寿潜对清廷渐生离意。武昌起义后,汤寿潜从权应变,由立宪走向共和。  相似文献   

19.
清康熙帝称陈廷敬“姚房比雅韵”,史称陈廷敬为“燕许大手笔”,都以陈氏为“台阁”诗人优秀之选。陈氏一生为做官而做诗,长期处于做官与做诗的矛盾之中,不断地戒诗,又不断地做诗,从而在官越做越大的同时,“诗未因官减”,并不时在“颇觉风流似牧之”的诗人感受中写下优秀的诗篇,使其作为诗人的成就,并高官、理学而三,在清诗中自成一家,尤能于清代台阁诗人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20.
锡良是蒙古族旗人中较有才干的封疆大吏,一生历仕南北,足迹几遍中国大地,在清末政坛煊赫一时。迄今为止,研究锡良的论著有十余篇,研究专著一本,主要围绕着通论研究、教育改革、铁路建设、经济改革等方面展开研究。锡良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中存在史实偏差及刻板、“脸谱化”倾向等问题,所以,锡良这一人物仍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