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哲学是人的哲学,哲学家在探究宇宙万物的真谛时,不得不对人自身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有趣的是,在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上,对“人”这一司芬克斯之谜的破解,竟有许多相似之处。孟子理想的“圣人”“大丈夫”与尼采精心塑造的“超人”形象的相似便是其中的一例。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身体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端于《易经》的原本意义上的中国古代的宇宙论,既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也与那些业已“对根的遗忘”的晚出的中国哲学(如“理学”、“心学”)相异,其实质上是一种旗帜鲜明的根于身体的宇宙论理论。这种宇宙论的身体性不仅表现在中国古人以一种借用显体的方式把整个宇宙视作是人身体的化身,不仅表现在中国古人通过一种身体的发生学把男女交感视作是宇宙的“原发生命机制”,而且还表现在其对作为宇宙之道的“时”的概念的一种不无独特的机体主义的理解上。显然,这一中国古代宇宙论哲学中的身体性思想的揭示,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不容低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它可被目为是对人类“生活世界”的更为彻底的还原,并且同时也代表了对以“以身为殉”为取向的现代主义的一种最早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自然主义是陈白沙哲学体系的核心线索,是陈白沙心学区别于传统理学及王守仁心学的重要特征。自然有三层含义,即自然界、客观规律及天理。"人与天地同体"是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的宇宙论基础,"致虚"以"立本"的体认路径与"勿助"的意识是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功夫论的核心内涵,"情顺万物而无情"是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在情识上的具体体现。陈白沙通过"致虚"以"立本"的儒学体认路径,将人与自然界、客观规律、天理融会贯通,实现了人与物浑然同体。"惟仁与物同体"蕴涵了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的宇宙论基础、功夫论内涵及"情顺万物而无情"的圣贤气象,是陈白沙自然主义哲学最确切、最全面的表述。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其基础是整体有机的宇宙论。表现在认识特征上则是系统思维与意象思维。系统思维把人与宇宙看作本质上互相贯通的有机系统;意象思维注重事物表象和文化符号与人的精神的交融作用。没有人的精神解读,符号只是死的符号,有了人的精神参与,符号与客观世界才变得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古希腊传统神话的典范,赫西俄德的《神谱》既传达了古希腊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也诠释了古希腊人对生命起源与理想生活秩序的想象。《神谱》中“浑沌”作为宇宙万物得以诞生的自然起源,“宙斯”作为宇宙秩序得以成形的神圣起源,从浑沌到秩序,既是时空维度上的宇宙成型过程,也是精神维度上的个体成人之路。由此,文章提出《神谱》中起源的教化意义在于:以追问起源敞开教化的时空原点,并以重塑神圣起源为教化树立典范原型。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典诗词上,“窗”、“隔”的出现频率极高,这不是修辞学上以窗代室的简单的“借代”,而是在我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生成的一种具有深刻哲学蕴涵的审美观的体现。纵观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离开来,而是坚定地认为人和整个宇宙实属一体,以儒家为主导的哲学现将人视为复杂的自然等级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环节。认为,人因为只是阴阳两气交感所化生出来的宇宙万物中一物。所以人与宇宙实为一体,即“人与天一物也。”张载讲:“乾称父,坤称母;于兹藐焉,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百其性。”即天地是万物与…  相似文献   

7.
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奠基于其良知宇宙论基础上的。而阳明的良知学说又处处体现了其知行合一之旨。良知宇宙在化生过程中呈现出五个层面的知行合一:良知未发之合一;良知未发已发之合一;良知已发后人与万物之合一;良知已发后人心与人身之合一;良知已发后人心之知与人心之情感和意向之合一。此即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五层意蕴。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传统宇宙论、认识论的集大成者,是我们需要继承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8.
寻求宇宙与人生的终极依据 ,是人类普遍性的精神需求。而中国人对此终极依据的思考而形成道论。所以 ,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形态。在中国哲学中 ,道是宇宙万物赖以依托的终极存在 ,是中国人建构文化知识的逻辑起点 ,是支撑价值体系的坚实根基。与其他文化体系中的终极依据不同的是 ,中国哲学之道具有天人一体、体用一源、古今一贯的思想特色。总之道论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与人生的终极依据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9.
世界各民族都有对天原初思考的神话和天人哲学,从原始信仰与自然相适相顺转为逆向贪婪的索取说明,人的信仰既是超功利的,又是功利的。中国古人对宇宙发生论的认识,彰显古哲把人与天等齐的情怀。物理的天非哲学的天,天人之天是人带给宇宙的精神天。人在体悟人天关系时,人才摸到了天。人以全身心投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感悟万物之间相互关联,建立变易的哲学思想,今天尊重自然大生命规律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0.
"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它从总体上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于宇宙人生理想境界的最高追求.本文认为,墨子在继承中华文化重视"和"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冲突的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在宇宙论意义表达了"和"是天地万物的本真状态,也是天地万物有序运行的基础.天地宇宙之"天地和"的应有之态、社会人伦之"万民和"的理想愿望、天下世界之"天下和"的最高诉求,构成了墨子"和"哲学的理论架构,社会理想和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分别是他们“政治-哲学”观的终极理想,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与差异,本身不是对立起来的概念,他们两人试图在终极理想上实现政治与哲学之间张力的消解.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要求哲学家成为王,王必须是哲学家;马克思在共产主义中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消解实现了哲学与政治的历史的统一.尽管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含有共产主义的因素,但是共产主义在他那里并不构成一个终极的价值因素,而经过多重改造生成出来的共产主义却是马克思的终极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2.
庄子“真人”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大宗师》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通过《庄子》全书的比读,可知真人是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材料来源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探究池田大作的和谐道德教育思想必然先从其思想的哲学基础入手。从散落于不同著作中的和谐道德教育思想分析不难看出,池田大作的和谐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来自于包括缘起论、色心不二论、依正不二论在内的佛教的和谐思想。包括主客融合的和谐思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和谐统一在内的传统和谐哲学思想,以及强调平等、推崇天人合一的新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知行合一"作为王学颇具个性化的哲学理念,融同其他哲学命题与范畴一起走向了 理学的深处,并进而实现了传统哲学的近现代转型,这不会有多少异议.问题仅在于,王学的"知行合一"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是什么关系?二者之间是依托什么中介来贯通的?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到王学的"知行合一"能否堪称哲学转型?对这种哲学转型应当给予何种评价?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发表拙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5.
单纯 《东方论坛》2006,(2):5-13
“天命”信仰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它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命起源和最终的归属,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信仰-儒家思想的安身立命之所。它以珍惜人的生命、表达养育之恩的情感为基础,进而推演出家庭伦理、政治原则和生态伦理,以“天人”和谐的形态表达着宇宙论与人生论的统一性,是儒家“民胞物与”的普世伦理的神圣性和平等性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国人表达宗教情怀的一种传统形式。  相似文献   

16.
泰戈尔关于自然的生命体观念及其所倡导的亲善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思想与生态哲学思想具有相当大的一致性。从以泰戈尔为代表的东方民族的思想智慧中可以汲取有利于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17.
庄子把道家“小国寡民”式的“至德之世”,当作自己的“理想社会”而加以追求,正是他“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的学说特质,也是他否定社会现实,崇尚自然,强调返归自然的自由精神所致。庄子的理想人物,虽有“神人”、“至人”、“圣人”、“真人”等的称谓,但其“得道者”的本质与境界都是相同的。尤其是对“道”的礼赞,对“大美”的幢憬、追求,对“畸人美德”的注重关切,都使庄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物,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实践哲学作为葛兰西哲学思想的巨大成就标志,人的核心地位最为突出。在葛兰西实践哲学中,无论是作为社会关系的人的总和,还是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以及实践本身而言,人都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处于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主要是通过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显著特征——绝对的历史主义及其实质——实践一元论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9.
海洋是丘特切夫思考人与自然关系、表达哲学理念的重要媒介。在创作中,丘特切夫一方面以海洋比照、抒写人类的精神活动,展现人与自然的互动;另一方面以海洋象征普遍自然界,以海洋的内在和谐以及人与海洋的关系(从对抗归于和谐),表现人与自然的同一;消解了物与人、物与物的边界与区隔。丘特切夫的海洋抒写与普希金、莱蒙托夫所创建的俄国海洋文学传统一脉相承,但在其自然观及谢林同一哲学的影响下,表现出哲理性、梦幻性、自然性、生态性等不同于俄国传统经验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始端的构建者,其主旨是以概念的界分来构筑人之为人主体结构的形而上学基础。从外观或者延续的历史角度加以观察会发现,学界对于康德哲学本身的理解是在对其哲学不同板块的特有规定以及在板块之间的相互界限的转换问题上进行推进和梳理的。而本文试图从新的理解视域出发,进而将对康德哲学外显结构的研究沉淀为实现其哲学最终目的的意识一体性把握,以此阐释在康德哲学的内在建构存留着一个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类学设定,在这一设定中,以对作为主体的人理性意识建构为起点,以实现其自由为最终目的,其完成过程因理性意识自由的实现而首尾衔接,而内在隐含着对于"人"本性或者本质理论的环形构筑。此理解与传统分解式或板块式地理解康德哲学对于"人性"的建构不同,作者试图从康德哲学内部的结构分析入手,对其面对的理论困难及其意义进行新的梳理,以期达到对康德哲学某种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