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班牙塞维利亚哥伦布图书馆中,保存着一本哥伦布写过批注的《马可·波罗游记》。新的研究表明,哥伦布是在1497年之后才获得这本《马可·波罗游记》的,因此,这本《马可·波罗游记》与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无关。在1492年首航美洲之前,哥伦布只是通过其他著作以及地图等资料,间接地了解到《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些内容。虽然哥伦布在发现美洲之前没有直接阅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原书,但他知道《马可·波罗游记》中讲到过的“刺桐”“行在”“契丹”“日本国”等东亚地名,并于1492年10月12日到达美洲后,不断地寻找这些地方。这一事实不仅反映了《马可·波罗游记》对哥伦布的间接影响,而且还说明,东亚元素是引发欧洲人进行地理大发现的一个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马可.波罗成为元代中国与西方欧洲国家文化交流的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人物,一是因为长期以来东西双方强烈的了解对方的迫切感,为马可.波罗的成名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机遇;二是强大、辽阔的元帝国使得中国与西方欧洲国家长期以来要求直接接触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三是马可.波罗以一个世俗的普通人的亲历,满足了西方欧洲人对东方中国的好奇心,第一次让西方欧洲国家有机会了解到真正的东方中国;四是欧洲人长期视《马可.波罗游记》为怪诞神话并肆意增删其内容,反使得马可.波罗的名气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3.
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但是,从《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问世700多年来,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辩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那么,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吗?下面,就让我和你们一起循着历史的足迹,辩论的声音去寻访一番……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一年中,由前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中国部主任弗郎西丝·伍德博士(汉名吴芳思)所撰著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中文版的出版发行在国内学界引起一定的兴趣与关注。这本1995年问世以来已引发不少争论的书以其大胆的猜测与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的传统印象发起挑战,此番经妙笔生花的洪允息先生介绍而登陆中国史界。其对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而持的否定态度及其为此所做的多方面考证也同她论战而不失风趣的文风均给人一种清新的印象。对于这新一轮“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质疑,以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先生为代表的国内学者…  相似文献   

5.
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研究表明,马可·波罗确有其人,但他在42岁以前的行踪,除了《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以外,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明马可.波罗身在何处。杨志玖先生发现的那条材料,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条间接材料而已,不能够成为确凿证据。而怀疑论派的观点和看法又不是没有道理的。怀疑论派与肯定论派双方都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这一关键性的问题。而《马可·波罗游记》本身的内容确实有许多出自传闻,更严重的问题是,《马可·波罗游记》中存在着大量漏写、错误和混乱的地方,这又再一次证明《马可·波罗游记》对于中国的事情只是传闻而已。因此,对于马可·波罗的研究问题,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以前,在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以前,任何单方面做出的结论,都是有不负责任甚至草率之嫌疑。  相似文献   

6.
纵观<马可·波罗游记>的不同版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马可·波罗是被人为地、一步步地神化的.在这一神化的过程中,马可·波罗自己反而是始作俑者;作为第一个马可·波罗迷的鲁思梯谦诺和另一个马可·波罗迷--赖麦锡则尽可能地为马可·波罗争光添彩;而欧洲流传的各种版本在内容上有随意增删的现象;19世纪西方学者对马可·波罗研究的深入,又推动了世界性的马可·波罗热潮;后来中国学者也开始了切实有效的马可·波罗研究,出现了以杨志玖为代表的一批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肯定论者.然而由于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使得马可·波罗研究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怎样去打破僵局,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中国学者应该是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曾广泛游历,到过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中国的西藏地区他是否也去过呢?从《马可·波罗游记》的有关内容看,他并没有到过。 马可·波罗有可能进入西藏地区的机会只有一次,即他奉命出使哈喇章(云南)时。在各种版本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叙述马可·波罗前往哈喇章的路线时,均是抵成都后,又从成都出发,经“Tibet”到“建都”,再渡过“不鲁郁思河”,然后进入“哈喇章”。  相似文献   

8.
《可乐》2007,(6)
记者潘帅报道:昨天下午,世界著名的旅行家,横跨欧亚的“资深驴友”马可·波罗约见本报记者,表示就最近席卷全国的“零团费”旅游现象“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9.
1988年7月18日至22日,由四川大学外文系、美国研究中心、历史系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联合主办的“马可·波罗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和我国的二十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另外有若干名中外学者虽未到会,但向会议提交了论文提要。这次会议讨论的问题可归纳为:(1)马可·波罗及其《游记》;(2)马可·波罗的时代;(3)中外文化交流。现将代表们提出的部分观点(包括未到会学者的观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日本圆仁所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简称《入唐》)和唐代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元朝马可·波罗写的《马可·波罗行记》被人们称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它不仅是中、日文化邦交史上一部闪灼着耀眼光芒的历史文献,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关系史上一部彪炳千秋的不朽丰碑。深入地对它进行研究不仅能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唐代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情况,而且对中、日文化的友好邦交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在这个大时代来临之前 ,《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 ,不知唤起了欧洲中世纪的人们多少个迷梦 ,如对忽必烈等人的称颂 ;美与物质生活的渴望 ;自由研究的精神等均给文艺复兴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世纪末的杭州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市民文化发达,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约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佛罗伦萨是中世纪欧洲的五大城市之一,在经济文化上居于欧洲城市的前列。同时,杭州和佛罗伦萨在地理环境上亦大体类似。因此,笔者选择大致同时(即马可·波罗时代)的这两座城市作为典型,从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 ,马可·波罗骑着骆驼 ,从遥远的威尼斯来到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耸立的沙丘上……作为一个参观者 ,马可·波罗在中国待了 17年。当他返回西方的时候 ,他带回去的故事让西方世界大吃一惊……无论是拥有的人力、土地还是珠宝 ,这个伟大的可汗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冉冉升起的太阳 ,曾经吸引着马可向东而来 ,他和他的父亲、叔父 ,还有两个商人。穿过了嘉峪关———一个 14世纪时的城堡 ,长城的起点 ,进入中国的传统的入口……在中国西部遥远的塔什库尔干河 (TAXKORGAN)流域 ,穆比比的家建在地下 ,在寒冷的冬季快要…  相似文献   

14.
四、马可·波罗及其遗产我们知道,上述意大利人和其他一些意大利人能有效地将担任经常性的官职或完成蒙古统治者交给的某些任务同他们在蒙古封地的商业活动结合起来,这自然便扩大了向西方提供信息的渠道。但是,这类信息在多数场合下受到一定的限制,内容多半只涉及蒙古大帝国外围地区——旭烈兀王朝、术赤王朝等国的状况。只有威尼斯商业世家波罗家族后裔、有名的商人兼旅游家马可·波罗才有幸为欧洲和全世界提供了有关整个蒙古帝国特别是元代(1271  相似文献   

15.
早在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欧洲人便获得了一些关于中国的零星知识。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使欧洲人对中国心驰神往,并推动了世界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进入16世纪,大量到过东方(少数到过中国)的商贾、军人、外交使节和传教士等,以不同的方式,将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传递给西方,由此形成了耶稣会士大规模入华前欧洲人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16.
“700年前,即公元1292年,意大利著名的探险家、商人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17年后,回到家乡威尼斯,赞美中国富饶美丽,充满希望和机遇的话引起当局和市民的妒火,被投进监狱。去年8月,我首次访华回国后,介绍了中国和南京欣欣向荣的景象,有的同事将信将疑。这一次我把我的同事带来了,眼见为实。”这是荷兰飞利浦总  相似文献   

17.
我要评论的这本书是对马可·波罗可信性提出质疑的一个最新尝试。马可·波罗宣称他在蒙古统治下的中国度过17年,并亲身了解这个国家的事件和情况,而这些内容都详尽地写在他的《寰宇记》一书中。弗朗西丝·伍德博士(以下简称伍德———译者)用15章的篇幅详述这个论题,最后她写道:“我倾向于认为马可·波罗可能从来没有到过比他家在黑海沿岸和君士坦丁堡的贸易站还要远得多的地方旅行。”(页150/198,前者是伍德英文原书页码,后者是洪允息汉译本页码。本段及以下出自伍德书中内容的译文,除有说明外,均采自汉译本———译者)这个相当温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自公元前2世纪开通了横贯亚洲的“丝绸之路”到中世纪,在这条通道上中西商旅川流不息,这不仅加强了汉族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古代中国和亚洲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贸易上的交光互影和友好往来.“丝绸之路” 在中西交通史上铭刻下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玄奘天竺求经、马可·波罗东方之行等等早已闻名中外,只是在中世纪以后因海上交通兴起,加上中原战乱不息,“丝绸之路”才逐渐冷落下来.但其盛况却世代相传,深深地留存在人们美好的记忆里,至今仍对亚洲的文史研究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可·波罗是第一位将蜀道沿线的见闻记录下来的西方大旅行家。宋末元初的蜀道,不仅是南宋与蒙元争夺的战略要地,而且是元世祖忽必烈推行"汉法"的"龙兴之地",忽必烈曾下令"修治四川山路、桥梁、栈道,"为马可·波罗蜀道行创造了条件。马可·波罗的蜀道之旅,取道陈仓—凤州—汉中—广元入川,从京兆府﹙西安市﹚经兴元府﹙汉中市﹚到成都府﹙成都市﹚。这是他从北京到云南旅途中印象颇为美好的一段,客观地反映了蜀道沿线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喜人景象。蒙哥汗死于蜀道南端的钓鱼城下,忽必烈兴于蜀道北端的京兆府城,也可能是马可·波罗蜀道之旅的主要动机。《马可·波罗游记》对蜀道的记载虽然简略,但他给西方世界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迷人的蜀道画卷,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20.
慕维廉是活动在晚清文化界的一位著名的传教士,他曾在中国学者的帮助下译出过《大英国志》和《格致新机》等颇有影响的译著,1853—1854年上海墨海书馆出版了慕维廉的《地理全志》。作为第一部中文版的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该书较为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地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知识,也介绍了气候学、水文学和人种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其中“地史论”较早详细地介绍了荷马、希罗多德、马可·波罗、洪堡等一些西方著名的地理学家。1883年慕维廉为迎合中国读者的接受能力而将该书重新修订,修订版《地理全志》虽然内容有很大的缩减,但却产生过很大的社会影响。目前地学界有郑《地理全志》一些错误的认识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