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和区域交通可达性是评价某一地区旅游价值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模型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对山东半岛城市群3A级及以上景区空间分布、山东半岛城市群八个地级市的交通可达性以及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3A级及以上景区呈现中西部地区带状延伸,东部地区集聚成团特征;各地级市的交通可达性以潍坊市最高,东营市最低,表现为由中东部地级市向外围递减特征;总体而言,景区空间分布与区域交通可达性除潍坊市外相关性显著;铁路交通可达性与景区分布的相关性高于公路交通。由此可知,高速铁路的开通对连接城市群内的景区和促进旅游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ESDA分析方法,运用2001-2015年中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结构—金融发展"双变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两类双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全域空间相关性;而局域空间分析则显示出两类双变量存在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特征,其中,东部地区各省份多呈现正的空间相关性,而西部地区诸省份大多呈现负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的测度,综合采用核密度估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揭示其演进特征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结论如下:在演进态势层面,我国整体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倒U型发展特征及缓慢的增长态势,在地区间呈现出典型的东高西低的梯度特征;东部地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表现为下降趋势且空间差异逐步扩大,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空间差异虽有所扩大但呈现出增长态势。在空间关联结构层面,大致呈现出以东部地区为核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向核心靠拢的网络空间结构;我国数字贸易关联关系分布不均,子群间的融合度较低,总体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辐射,东部地区带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贸易协同发展的空间关联趋势。  相似文献   

4.
[摘要]本文利用GIS对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结构进行了刻画和分析,运用2000-2010年110个少数民族贫困县的面板数据构建的贫困综合指数,对贫困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1)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区和民族地区高度重叠的特征;(2)贫困重灾区和贫困重度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的边界地带;(3)2000年以来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度在总体上得到了很大缓解,但诸如粮食等关系到民生问题的领域仍存在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5.
    
严防城乡收入两极分化态势加剧是切实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1990—2015年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总体呈现"双峰型"波动态势;西部地区ER指数始终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依据ER指数划分的各极化类型区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在样本年内变动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呈"倒U型"关系.从全国整体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政府行为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收入两极分化;从分区域视角看,部分因素的影响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间有所不同.为改善城乡收入极化态势,须在把握总体演进阶段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及趋同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2001—2012年31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采用GIS技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运用Markov链方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趋同演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整体上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梯度降低,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现集聚分布;(2)农业现代化水平还表现出一定的俱乐部趋同特征,随着时间积累,各俱乐部的趋同迹象有所缓解,但一直都存在着“高水平垄断”现象;(3)空间因素对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高水平的邻居更能带动本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研究还发现在考察期内这种带动作用需要3年的时间积累才能体现。  相似文献   

7.
了解农村居民物价压力的时空差异对缩小县域经济水平差异、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甘肃86个县区为研究单元,在定量测度甘肃县域农村居民物价压力的基础上,运用加权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系数、标准差椭圆的方法,揭示甘肃省农村居民物价压力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2010—2019年甘肃省大部分县域物价压力指数总体不高,农村居民物价压力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逐渐下降。(2)2010—2019年物价压力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西高东低态势,高压力区域主要位于兰州南部和陇南市,低压力区域主要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武威、金昌、定西、天水等零星分布。(3)甘肃省物价压力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区域有兰州南部、庆阳市、陇南市,低低聚集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物价压力的空间分布重心轨迹经历了向东南—西南—东南方向的演化规律,物价压力的重心具有由西南向西北迁移的趋势。结论:2010—2019年甘肃省各区县之间物价压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河西走廊中部物价压力较低,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物价压力相对较高,县域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作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所构成的复杂运行系统,其内在要素的耦合性程度高低对于城市化的正常运转及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文章通过对“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的综合测度及耦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基本呈现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的运行格局;其经济城市化导向型的省区多以东部地区为主,人口城市化导向型的省区多以中部地区为主,空间城市化导向型的省区多以西部地区为主;我国的人口—经济城市化、人口—空间城市化、经济—空间城市化及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总体均处于耦合性的拮抗阶段,但就空间分布来看,人口—经济城市化、人口—空间城市化、经济—空间城市化呈现为多数省区处于拮抗阶段、少数省区处于低水平耦合和磨合阶段的发展状态;而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却全部位于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中国2 574个县(市)为样本,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刻画我国县域金融排斥的空间分布特征,量化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排斥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即不仅对本县(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还对其他县(市)有显著的负溢出效应;东部地区金融排斥的空间分布以低—低集聚和低—高集聚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则以低—高集聚为主,其中,中部地区形成了以高金融排斥集聚区包围多经济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而西部地区则呈现出大片高金融排斥集聚区包围单经济中心的空间格局;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干预限制了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使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长期陷入金融排斥的不利境地。研究不仅为普惠金融战略的精准实施提供了大样本的直观证据,还以典型地区为样本,深入分析了金融排斥的地区分布特征以及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应对措施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科学准确地刻画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发展趋势和空间特征是科学制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的政策举措的重要前提。基于官方公布的城市层面地方政府债务与GDP数据,利用编制的2016—2020年355个城市地方政府负债率指标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解析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率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全国整体与东、中、西和东北四个区域地方政府负债率总体均呈快速上升态势,各区域地方政府负债率及增速均表现为“东北>西部>东部>中部”的空间格局,且全国整体与各区域均呈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均存在多极分化现象。(2)样本期内,地方政府负债率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呈稳步下降态势,其中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是区域间差异,其次是超变密度,同样产生较大影响,最后是区域内差异,其影响度较小。(3)地方政府负债率的区位分布呈偏东北—偏西南的空间格局,分布重心处于河南与湖北两省交界地带。(4)地方政府负债率空间集聚模式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其中“高—高”型集聚的城市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分布在东...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经济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金融比率、金融活力、金融效率及金融密度4个子维度检验了金融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结构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地区经济发展不仅受本地区金融结构的影响,还受到相邻地区金融结构的影响;从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来看,金融效率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金融密度则抑制本地经济及邻近地区经济发展,金融比率与金融活力显著地带动周边省份经济发展;金融空间结构在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影响的表现不尽相同。应继续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空间结构与实体产业结构匹配程度;发挥“有为政府”的政策指引功能和“有效市场”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根据本地产业禀赋基础实施差异化金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优势因素和瓶颈因素,根据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后发优势和空间结构理论,提出了"扬长补短,结构跨越,集群布局,产业融合"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并具体指明了市区主要产业发展的方向,确定出"一核、二轴、三副"的烟台城市空间结构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全球旅游业已经步入区域旅游空间竞争阶段,“一带一路”为新时代下国际区域旅游合作以及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有益探索。目前,我国区域旅游已初步形成“三横两纵”的空间格局,但存在如下局限性:(1)旅游区域缺乏对空间异质性的考量,在经济合理性上有所缺失;(2)缺乏对沿线国家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旅游目的地的层次和协同效应不高;(3)客源地和目的地高度重合,“东强西弱”的非协同发展格局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基于“高大全”、空间异质性和合作共享协调发展三大原则,我国应以城市群为载体,构建多中心次区域旅游空间系统;以异质性为依据,打造特色旅游精品线路体系;以网络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区域旅游联结效率;以产业公地建设为抓手,强化沿线各国旅游合作基础,以此来优化我国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提升区域旅游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黔中经济区初步形成以大中城市和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已进入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黔中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属于典型的首位型城镇体系,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仍未形成,不符合位序-规模律,但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将逐渐形成"内聚"和"外吸"相互促进的空间格局。优化黔中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目标是加快建设"一群一圈一区三轴"的山地集约型城镇体系;围绕这一空间布局,需要从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两个方面做好相应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的产业空间结构与综合布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北地区的产业空间结构是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丰厚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区位与地缘环境基础上形成发展的,重工业和农业是其空间结构的产业基础.其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与结构类型也有别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其发展态势与发展模式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总态势和东北地区的特点.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重工业和农业为基础,深化和优化其产业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东北三省一区经济一体化应是优化产业空间结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空间布局思想是三位一体、侧面突破。以改革、稳定和发展为支点 ,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进行一体化布局 ,这对恩施州的发展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恩施州要利用西部大开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机 ,跳跃前进 ,要念好山水经和人力经 ,处理好山水资源开发与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 ;山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山水资源开发与规模经营的关系。发挥各种人力资源的积极性 ,以使较少的资金投入办较多的山水资源开发项目 ,振兴恩施州经济。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固然是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的开端性标志,但明治政府拉开这一序幕的第一步骤,却是东京迁都。这意味着,具有资本主义转型内涵的近代化功能首先在都城建制中得到落实。当这一落实逐步构成了对地方的强辐射和绝对影响时,日本的资本主义改造才得到了初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以54个挂牌创意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探讨福建创意产业园的三大分布特征:基于旧城改造导向的由闽江下游流域和台湾海峡围合而成的"7"状分布地带,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为纽带的创意产业集聚,沿海向内地"梯度推进"的圈层结构加速"点一网"布局的形成。分析提出福建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旧厂房改造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模式、依托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创意产业与第二产业融合模式以及闽台创意产业交流合作模式等。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制约上海大都市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是由于人口的单中心聚集,空间形态"摊大饼"式的发展,交通设施配套滞后于产业布局,郊区的交通格局不完善以及城镇体系的非均衡发展等原因.提出要从两个层次来优化上海城市空间结构,一是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二是上海市辖范围内城镇空间系列的构成;提出要构建一个以轴向发展模式为出发点的"多圈、多级、多轴、多核、组团式"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0.
国内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主要侧重于产权、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有关农村土地市场发育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对城乡空间布局的影响多为理性判断和现象描述,实证研究相对较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引发的城乡空间演变的解释性研究和评价性研究、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角色和作用、农民分层和社会空间重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优化等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